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 二幼儿园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第1页)

二幼儿园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第1页)

二、幼儿园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一)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

所谓引出活动主题,是指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幼儿,本次活动究竟要做什么,如参观某一社会环境,观看图片、影片,或者讲故事来认识社会环境,学习相关的社会规范。在引出活动主题时,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如唱相关的儿歌、直接告知等方式,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引导幼儿充分观察认知对象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如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进行初步的认知。外出参观、实地观察等都是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观察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自己细致的观察中认识新的认知对象。例如,在活动“参观超市”中,教师要带领幼儿到超市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商店里有哪些工作人员,有哪些种类的商品,商品是怎样摆放的,顾客又是如何购物的,在超市购物应遵守哪些社会规范等。

(三)组织幼儿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已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时,教师有必要提供一个供幼儿交流、讨论、对话的平台。以“参观超市”的活动为例,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话交流,“我在超市里看到了什么,它放在哪个货架上?”“我在超市里看到顾客是如何买东西的?”“在超市中看到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应该怎样做才是文明的行为?”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在超市里看到的不文明现象画出来和说出来,供大家交流评价。这样的表达、表现,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新的认知对象的认识。

(四)引导幼儿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

在人格关系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按后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应与幼儿共同参与学习、思考、探究和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沉浸在对话、交流与游戏之中。教师应用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规范来引导幼儿,用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来影响幼儿。当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合理而积极的引导。例如,对“超市中不买的物品可不可以随手乱放”等问题,当幼儿争论不休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引发幼儿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内容回顾

思考与练习

1。填空题

(1)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________和________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认知的生成途径。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2)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传递和要求。

3。简答题

幼儿园社会环境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典型案例

案例一无奈的牛牛妈妈

牛牛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他在家里是爸爸妈妈头疼的“调皮大王”,他会把家里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会在墙上乱画,会把妈妈给他买的书都撕掉……妈妈尝试给他定了规则,如按时睡觉、少玩游戏。他根本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中午妈妈做好了饭,叫他来吃饭,他依旧在玩玩具,头也不抬,装作没听见。妈妈招呼他说:“如果你不过来,我就把你最爱吃的馄饨都吃完了。”喊了几遍,他都没有反应,妈妈只好拿着碗走到他跟前一口一口喂他吃了。你觉得牛牛妈妈的做法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案例二如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一些农村的幼儿园,由于父母认识上的偏差,如特别侧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养成了一些陋习,如卫生习惯差(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刷牙等);学习习惯缺乏(不重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倾听、回答问题习惯没有养成等);文明礼貌习惯缺乏(脏话脱口而出;与他人有冲突时,喜欢用武力解决;不主动问候老师等);与人交往规则缺乏(同伴合作能力差;缺乏同情心等)诸如此类。因此,在幼儿园中,教师就需要告诉幼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应该怎么样做,从而使幼儿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认识。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要形象具体地提出一些行为规范,如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唱歌要学百灵鸟,听得清楚又美妙。接着,教师应用一些情境表演,让幼儿来直观学会一些行为习惯等。在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家庭和幼儿园同样重要。家长是幼儿行为的导师,一方面,我们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儿规则建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家长配合幼儿园,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环境,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家庭里得以延续,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三做客礼仪

——小班社会文明礼貌行为规范教育

【设计意图】

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交往的快乐,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与他人合作、共处、亲近的情感态度,提高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活动目标】

1。了解初步的做客礼仪:轻轻敲门、问好、送礼物、再见等,学做有礼貌的小客人。

2。培养乐于与人交往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手偶情境表演“小猫请客”:手偶小熊、小猫各一个。

2。创设“小猫家”情境,小猫头饰一个,请一名老师扮演“小猫”。

3。汽车开动的录音磁带,有关图片。

4。音乐:生活模仿动作——开汽车。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偶情境表演“小猫请客”,了解初步的做客礼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