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关系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气氛、秩序和稳定程度,对所有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对子女尤其是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子女,影响尤为重大。
(一)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夫妻双方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和睦家庭的基石,也是照亮孩子成长的明灯。
从生理角度讲,学前儿童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发育的阶段,大脑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这些都会在儿童期定型。如果这段时期他们整天生活在一个争吵、谩骂、打斗、摔东西、受惊吓的环境中,对他们大脑的发育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受虐待和创伤性的经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成长,左右他们的心智发展。而且夫妻的争斗越严重,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受到的伤害就越大。
从心理角度讲,长期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使学前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的过于叛逆,尖酸刻薄;有的则内向、封闭、自卑,没有自信;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心理扭曲。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教育环境。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入人世,就要担负起完整的责任,让他们在安定、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夫妻两人要正视夫妻关系问题,不仅将处理夫妻关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还必须要考虑到夫妻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夫妻与孩子三者之间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的关系,三个人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也就是说,三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应该是相等的。这样的关系,才会平衡,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夫妻之间关系过于亲密,孩子被疏远或被冷落,那么孩子就会孤独、失落,缺少安全感,长大后容易情绪低落,对人缺乏信任,习惯与人保持距离。而目前常见的一种家庭关系是:丈夫忙于工作应酬,居家时间太少,夫妻关系冷淡,而母子关系过于亲密。这种家庭模式的弊端也不可小视。父亲“存而不在”,会带来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妻子感情失落,会通过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来获得补偿。这样的模式,大多会加重孩子的“恋母情结”,孩子易形成依赖型人格特点,独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
其次,夫妻关系教会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家庭就是孩子的小社会,父母之间的相处,就是孩子的一门潜移默化的“修养课”。孩子在这里,本能地向父母模仿学习,形成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夫妻恩爱,相互尊重,孩子也多彬彬有礼,富于爱心。在和睦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有稳定的安全感、归属感;性格多乐观、自信、诚实,遇到困难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果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多,一方或双方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品行不端,这种不良的榜样会对孩子形成反面教育。家庭中吵闹、冷战,充满负面情绪,孩子会压抑、恐惧、自卑,或形成对立、仇恨情绪,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严重者,孩子会从家庭之外寻求慰藉,出现早恋,染上网瘾等。
希望那些婚姻不够和谐的父母们,注意在以下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
第一,珍惜家庭:共同营造乐观、豁达、潇洒的生活氛围,维护家庭的健康发展。
第二,夫妻和谐:相互接纳,同心协力,不因职位、薪酬等变化而看不起对方。
第三,情感交流:养成每天谈心的习惯,夫妻不留隔夜话,可促进孩子学会与父母多沟通。
第四,期望适度:对生活伴侣和孩子都不要期望过高,可以为其发展提出建议和创造条件。
第五,相互尊重:共同变老是婚姻的实质,相互尊重、爱护到永远,比金钱、地位都重要。
第六,平和真诚:财富、地位可能失去,只有家庭真情是无价之宝,要用平和真诚来捍卫。
(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直接动力
亲子关系因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而稳固不可冲击,一旦产生就无法被外力所改变,它是家庭关系中影响学前儿童成长的最直接因素。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不仅影响儿童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情绪。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一个环境,亲子关系是他们遇到的最单纯的关系之一。对于父母来说,亲子关系是父母使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得以延续的唯一关系。
大部分父母认为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或是即使意识到关注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却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儿童看作一个独立、发展、有个性且同时需要人照顾的个体。没有谁一开始就是熟练的、合格的父母,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掌握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亲子教育方法。父母要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在孩子的每个发展阶段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新变化时束手无策。
处理亲子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比较开朗乐观、积极自信,适应能力比较强;相反,在冷漠、压抑的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退缩,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是关注到的行为表现他们都能很快吸收并表现出来。父母晚睡晚起,孩子也会变得散漫;父母爱大吼大叫,孩子也会躁动不安。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孩子起到了积极向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