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家庭教育 > 一中国人的养育观和家长角色(第2页)

一中国人的养育观和家长角色(第2页)

(二)父母角色

在个体扮演的各种角色中,父母角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最大。

1。父母角色的特征及其规范

角色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鉴过来的,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天然的舞台,人类活动犹如一幕幕社会剧,人们在剧中按照写好的剧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4]。

父母是所有有子女的社会成员固有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父母角色表明了个体在家庭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反映了社会和家庭成员对其的期待和要求,规定了其与社会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父母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的方式和技巧,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素质,而且在和子女互动的过程中对子女的社会化产生着影响。

在个体扮演的各种角色中,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美国社会学学者凯利认为,人一生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天赋的角色;二是获得的角色。天赋的角色即人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扮演的角色,如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等;而获得的角色则指人们经过接受教育和职业训练后获得的角色,如职业角色。

父母的角色属于天赋的角色,天赋角色的扮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角色的连续性。天赋的角色不似社会职业角色那样,有上下班、节假日、退休之说,父母角色是从孩子降生起一生一世必须扮演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不能“辞职”“罢工”,直到父母自己的生命终止,包括对婴幼儿、少年儿童时期孩子的养育,青年时期子女的引导,中年时期儿女的指点、帮助,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第二,角色的天然不可转移性。父母角色不由角色扮演者的努力决定,而是由遗传、基因等先天因素决定,属于天赋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与子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萌芽开始,就确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对于子女来说是唯一的,其自然属性是其他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也就是说,无论亲子关系受到多大的冲击,父母的天然角色身份都不会发生改变。

第三,角色的对偶性。父母的角色和孩子的角色之间具有对偶性,父母和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互动关系,孩子的身上总会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父母在许多方面也受到子女的影响。父母角色所具有的互动功能是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由父母角色的本质决定。父母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作为教育者,要根据角色的社会期望,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行为,以自己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感染子女、教育子女,并预知孩子的反应;作为被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把握和学习孩子的优点,还要体察孩子身上的不足,随时发现自己教育中的失误,弥补角色差距,使自己履行的角色职能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父母角色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父母角色不仅仅具有生理意义,表明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更具有社会意义,即要对子女尽抚养教育的义务。在家庭中,做个好父亲、好母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抛弃这一角色或者承担这一角色失职,将会导致家庭不稳定、子女教育失败,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父母角色还具有特定的角色规范,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做人的本领,教孩子学会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教育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同时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角色规范。

1997年3月,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要求家长:

①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②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③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准确;④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⑤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子女的自立能力及劳动习惯;⑥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⑦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⑧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⑨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施教;⑩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一行为规范,规定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应该履行的职责,反映了当今社会对父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父母角色存在的误区

在后天获得的社会角色扮演中,任何人在扮演一定的角色之前,都必须或多或少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和规范,以保证能胜任其所扮演的角色。但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国家有为准父母开设的课程,绝大多数国家的父母角色仍然处于盲目的、自发的非理性状态,是随着子女的降生自然而然地“上任”的,简言之,当父母无需获得资格证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没有设置关于“如何扮演父母”这一人生最重要的角色课程。绝大多数父母在缺乏父母角色理论教育、父母角色技能教育和熟悉角色规范的情况下,仅凭借对上一代教子经验的简单复制或模仿、对他人经验的盲目照搬和学习,在摸索中扮演父母的角色。

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出现失误的一些原因,可以追溯到父母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1)对角色的连续性认识不足。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有些父母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孩子出现问题后的“教育”,这种家庭教育就沦为“马后炮”式的教育,其教育效能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在孩子没有问题时就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渍染。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计划性、前瞻性、预见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的道理,“未雨绸缪”的教育才是最科学的教育,天底下数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发展有一个规划,对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期望他们过什么样的生活等问题应当有一个打算。

(2)对角色的不可转移性认识不足。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特别忙或者其他的原因,选择与孩子分开生活,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人教育、照管。这种做法十分不妥,原因在于,父母角色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父母必须尽到对孩子教育、抚养的义务。李玫瑾在其《家庭教育的几个理念》中指出,改变孩子的行为需先改变父母的行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过程,如何让家长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调整自己。能做到这几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父母如果对自己角色不可转移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总认为,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源于孩子本身,而很少去反思自己。一个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的孩子,在学习、品德或性格的发展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父母应当尽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孩子朝朝暮暮的相处中,与孩子建立起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把握和了解孩子的发展动态。

(3)对亲子关系的对偶性认识不足。

一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是“屡教不改”,说自己的孩子“不认真”“做事拖拉、磨磨蹭蹭”“胆子小、内向”“穿衣服特别讲究、爱打扮”等。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当具有这样的意识: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哪些问题,是道理没讲透还是自身做得不好。因为幼小的孩子对是非的认识不够,理解清楚需要一个过程,他们更多的是看父母怎样做,自己就跟着怎样做。所以,家长在指责、批评孩子之前,先得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观念、言谈举止,在纠正孩子的言行之前,先调整好自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