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儿童家庭教育 > 二家长主要的教育观念(第2页)

二家长主要的教育观念(第2页)

第二个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不是匀速发展的,新生儿期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第三个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四个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第五个特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以上介绍的儿童发展观是当代科学的认识,是指导社会和家庭实施促进儿童发展活动的科学理论。但是对于家长而言,一般都很难达到准确的理解和领会,当然也就更不容易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家长混乱的儿童发展观念,如有些家长过分相信先天的决定性,而有的家长则坚持孩子的一切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或者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承认儿童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而在另一件事情上,家长又说每个孩子都差不多;再或者,有的家长强调儿童发展的中心问题是健康、快乐,还有家长则认为儿童发展的中心问题是必须让他们学会许多东西等。甚至个别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他(她)应当在同龄人中成为一个突出的人物,因而,孩子发展的中心就是要学会竞争,要学会如何战胜他人;也有的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么学习要好,要么就必须有一技之长等。家长的这些儿童发展观念,可能成为他们有意识地影响孩子的方向指导,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

(三)家长的成才观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在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今天,这样的希望与憧憬无一不与孩子能否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几乎是每个家长都存在的内心活动,只不过有的家长表现得特别强烈,有的家长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而已。所以,家长持有怎样的成才观,对其如何具体地实施家庭教育有直接的作用。

什么叫作成才?怎样才能成才?对这样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为此,我们用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

有这样一位老年理发师,经常很骄傲地对到他店里理发的人说,自己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了,都能够自食其力,没有一个被派出所叫去过,他为自己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

在某个社区的工作者座谈会上,一位社区工作者很生气地说到一件事,她在小区里走着,看到路边有些垃圾,就随手捡了起来。一位家长正带着孩子路过,见到这样的情景,就对孩子进行了现场教育:看到了吗?现在不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以后就只能像她一样捡垃圾了!其实这位社区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她当学生时成绩非常优秀,只是因为原来的企业破产了,下岗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到了社区工作。

浙江瑞安的蔡笑晚精心培养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6个孩子中5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他的家庭在当地被誉为“人才卫星发射基地”。许多家长都想获得蔡笑晚的教子秘诀,从而化平庸为神奇。在蔡笑晚总结的教子经验中,有些就与一般人的认识大不相同。比如,他反对顺其自然,理由是不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所有天才都是管教出来的,顺其自然是家长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开脱。他也反对平常心,认为平常心是胸无大志的表现。

以上家长所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反映了家长不同的成才观。在许多人看来,成才是什么?就是金榜题名、才高八斗、功成名就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成才观。现在这种成才观依然存在,只是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更实际的内容,那就是把成才看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家长简单地认为,孩子要想有好工作就得先考上好大学,特别是最好能考上名牌大学,如果想要考上好大学,就得有好成绩,为了考出好成绩,就必须拼命学习——其最终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读名牌大学,拿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历越高,就越可能找到好的工作,那个时候,就应该意味着孩子成才了。这种成才观使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方向,对孩子的德、体方面不够重视,只是片面地抓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考试成绩好比什么都强。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和个人对成才的认识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人对成才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然而,如果我们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对大多数民众的期望来说,大众化的成才观应该是有层次的。

成才的第一个层次是“成人”,即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年理发师,他的成才观就是这条底线。父母养育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但首先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做坏事、知道诚信、懂得尊重、养成认真做事习惯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完全顺其自然是达不到“成人”效果的。另外,智育是不能替代德育的,家长必须在“德”的方面下工夫,让孩子成人。当然,教育孩子成人,首先需要家长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其次要让孩子明辨是非、善恶,再就是导之以行,引导孩子的行为符合道德与法律的要求。

成才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成器”,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有一份适合自己特点并能让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对这一层次成才观的认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初为人父母的家长面对刚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充满了希望,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是天才,是将来能够成为尖端人才的天才,是能出人头地的。于是,家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孩子进行着早期教育,声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学习这、学习那,等孩子稍大些又让孩子读名园、名校,课外再找名师补课、辅导。当下一种很不正确的现象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把书读好,或者干脆说,就是考试考出个好的成绩,其余的可以什么都不做。很多孩子抱怨,爸妈只要看到自己在读书、在做作业就高兴,一看到玩会儿或者在做看书、做作业以外的任何事就不高兴,就唠叨,就没好脸色。父母教育子女的重点似乎只是看书学习了,而其他的,如孩子的身体锻炼够不够、思想有没有问题、情感有哪些需求等,家长却并不十分在乎。

然而,等孩子再长大一些,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在班里的考试排名后,好像对孩子的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此时不少家长开始放弃对孩子“成名”“成家”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似乎更实际一些了,他们盼望孩子能够上个理想的大学,将来能有一份在大家看来不错的工作就行了。实际上,家长期望孩子一心读书的态度却丝毫没有改变。家长的这种“成器”观,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成器”呢?首先,家长要全面关注孩子身心的成长,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其次,家长要尽力地了解孩子的特点,对孩子有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并对其未来有较准确的定位,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都应该尽量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因为,所有孩子将来都成为“精英”“白领”等顶尖人物是不大可能的,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来说,还是需要大量“蓝领”和“灰领”(即普通劳动者)的。此外,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读完大学后,甚至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其就业的方向绝大多数还都是普通劳动者。所以,家长自己首先得正确地看待社会的各个行业,并且要教育子女对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家长和子女都需要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心态,进而帮助孩子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看看孩子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并引导孩子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才的第三个层次,才是“成就”,即成为一个在学习、工作领域中的出色人才,成为能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对于“成就”,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成就”主要指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才,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钱学森、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是有成就的人。我们现在讨论的“成就”应该是这一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不菲的成就,对国家、社会、家庭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自己很有成就感。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成就”可能就属于后者。

成人、成器、成就这三个层次的发展应有自己的规律,即应该先满足低层次的、再满足高层次的发展序列。现实中,真正能达到“成就”这样高层次的人数相对是很少的。家长不应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非得要求孩子直接达到这个目标;同时,家长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实际情况,要求孩子成为那极少数的“精品”。家长理智的做法是,当发现孩子确有过人之处时,要尽量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条件,促成孩子实现成就;如果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了,但他真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那么,家长就不要拔苗助长了,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培养孩子,更不能误导孩子好高骛远。

江泽民曾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1]这番话,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指导我国各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更应该摆正成才观,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导航。

相关资料

兴趣班逼疯5龄童

不久前,湖北省一名女童王某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王某今年5岁,还在上幼儿园,在暑假期间,王某总共要上12个兴趣班,其中包括:幼儿英语、幼儿数学、跆拳道、游戏、钢琴、亲子班、国际象棋、舞蹈、绘画、书法等课程。暑假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上课。在上幼儿园之前,她还没有接受过任何家庭以外的早期教育。但是进入幼儿园之后,她的父母看到其他小朋友都会诗歌朗诵、英语会话、四则运算等,感到十分吃惊和着急。从那时起,王某每天的日程开始变得繁忙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王某突然出现了用头撞墙的异常症状。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她还会不停地用手敲打墙壁,直到双手鲜血淋漓为止。于是,王某的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根据医生的诊断,其症状属于精神分裂。对此,主治医生表示,任何学习都不值得以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所谓兴趣班,实际上可以说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天性就是玩,6岁前不应过早地进行认字、算术等认知性学习。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中心,作者司马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