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 三试行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第1页)

三试行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第1页)

三、试行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

九年一贯制是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在新时期体现了义务教育一体化办学的理念,也是近年来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减缓择校升学压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一)历史沿革与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并不是新事物,民国时期的许多学校都曾实施中小学九年一贯制。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也存在小学与初中一体的学校,它是在一个完全小学里附带初中,初中成为小学的附属。

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统筹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进行了关于“九三”学制的有益探索,为其他地区创办小学和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被提上议程。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行“九三”学制。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时机成熟时,还可在大中城市积极推行九年一贯制(特别是新建校,尽可能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既可在同一所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也可以异校之间由相对就近的小学和初中挂钩实施九年一贯制,以减少升学和择校的竞争。”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最好的当然是九年一贯制了。”此后,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各省份陆续出现。

进入21世纪,为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学校办学形式上贯彻这一一贯的办学形式,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应该说是九年一贯制学制构建的核心依据。此后,国家及地方的教育发展规划都鼓励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要求“2005年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仍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或九年学制过渡,逐步推进九年一贯制,带动中小学建设的整体和均衡发展。”全国各地开展了小学初中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如北京、浙江、辽宁、山东等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这两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九年一贯制办学形式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正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4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度改革。此后,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逐渐成为各地区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重点。如北京市教委于2014年4月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强调要将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军”正成为北京各区县教育变化的新特点。

何谓九年一贯制?目前,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学制说。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九年一贯制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种学制。[10]通过不同学制改革将初中及小学阶段分成“五四”制或“六三”制,以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模式说。模式是指兴办和管理学校的体制机制的特定样式,它是由办学资源的特殊属性及特殊组织结构形式所决定的。部分学者认为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初中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整体的办学模式。[11]如项志康在《“九年一贯、联体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中提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模式有以下三种:自然联体、紧密型联体和松散型联体的办学模式。

第三,综合说。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制基础之上的办学模式。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指学校的小学部和初中部实行一体化教育,学生小学毕业后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以保持学生教育的连贯性。[12]

虽然说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各异,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建的初衷是缓解择校压力,并最终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办学模式的不同只是形式的不同,但都是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的。[13]

也有学者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应该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贯制,一贯制的办学体制、管理模式、学制及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施策略等,都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14]

九年一贯制,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学者们普遍肯定了九年一贯制在缓解择校压力、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其中,王承清、程双涛、程墩明的关于九年义务制优越性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具有整合各项资源的优势,增强潜力,放大效益;具有磨合学段衔接的优势,自然过渡,有效衔接;具有保证均衡发展的优势,降低择校,优化教改。[15]

杜永强和沈海训强调了九年一贯制对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与持续性以及独特个性的发展的促进作用。[16]

宋世云、张纪元则将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具体阐释为:全程管理,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包括一体化课程、衔接课程、横向融通课程在内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了工作效率。[17]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实施九年一贯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是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九年一贯制可以确定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目标、重点、规模和速度,制定出既有利于全局发展,又有利于各学段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政策,逐步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不仅在财力物力的合理利用、师资力量的调配及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安排、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方面具有优势,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切实有效途径;还可以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金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使经费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这将是我国在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抉择。

第二,优化管理体系,纵向畅通、横向协调,提高管理效能。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共性工作统一管理,整体规划步调一致。九年一贯制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策略上看,将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通过一定方式融合,能够对工作目标及学生学习成果提出统一要求,在小中衔接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相关问题上,会更注重整体化解决途径,在教育教学方式、目标及内容上更注重知识的衔接,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一体化。通过整体规划、提前渗透,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