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
图7-15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数及其各分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1993—2009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93—1995年间生态效益指数快速下降,1996年有所上升,1997年又开始下降。从2008年开始,生态效益指数又逐渐上升。从分项指标来看,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变化趋势同生态效益指数类似,1993—1995年间快速下降,1996年有所回升,1997—2007年间持续下降,2008年逐渐上升。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则先下降后持续上升,1993—1998年间中国贸易资源效益指数不断下降,表明中国出口贸易耗费较多的能源,进口的资源相对较少。1999年开始,贸易资源密集度持续平稳上升,表明贸易的资源效益在不断提高和改善,出口能耗不断降低,进口资源逐渐增加,有利于中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
图7-15生态效益指数及其分项指标
7。3。1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分项指标主要包括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和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影响贸易环境效益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影响贸易资源效益的因素包括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和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因此,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大小会影响贸易环境效益同时也影响贸易资源效益。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加会加大出口贸易的“三废”排放,对环境带来危害,不利于贸易环境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加消耗国内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不利于资源的保护性利用,降低贸易的资源效益。表7-10所示为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可以看出,1993—2011年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不断增加,而生态效益指数则不断下降,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表7-101993—2011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生态效益指数
续表
我们采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来衡量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该值越大表示进口的能源和资源越多,减少国内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值越小表示出口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大于进口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增加国内资源压力,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利用。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主要通过影响贸易资源效益来影响生态效益指数。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越大,越有利于改善贸易的生态效益;反之,则不利于贸易生态效益的改善。图7-16为生态效益指数与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散点图。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与生态效益呈正相关关系,即进口相对于出口越多,越有利于生态效益的改善。
图7-16生态效益指数与进出口贸易资源消耗差异散点图
7。3。2实证分析
本部分引入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将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出口之比引入系统中,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讨论各变量冲击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动态影响,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的长期规律。
选取ENI、IE和IM3个变量分别代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出口之比。为了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并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IEt和进出口之比IMt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
1。相关性分析
表7-11所示为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生态效益指数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99,生态经济效益指数和进出口之比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和进出口之比间的相关系数为-0。495。表明生态效益指数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之间呈现强负相关关系,生态效益指数和进出口之比呈现正相关关系。
表7-11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2。趋势分析
图7-17为3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图。从变化趋势看,水平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但变化趋势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水平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应包括趋势项和截距项。图7-18为3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图。可以看出,差分后的序列较为平稳,且具有相似的变化周期,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图7-17水平序列图
图7-18一阶差分序列图
3。平稳性检验
同前文,本部分仍采用的是ADF检验,结果见表7-12。
表7-12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检验形式(C,T,K)表示单位根检验中含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的阶数;滞后阶数按AIC和SC最小原则确定。***、**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水平。D(·)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