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校长营造育人文化的核心是 >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第1页)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第1页)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

要宣传更要行动,要传承也要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不缺少响亮的宣传口号,而缺乏行动中的思考、传承中的创新。

(一)内容的创新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我们就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是每个人的梦,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

如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进行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形式的创新

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开幕式大气磅礴的击缶而歌、美轮美奂的人体画山水和深奥悠远的活字印刷术展示“和”的画面吗?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把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全世界传播,震撼人心。古典文化的传播者于丹也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卷帙浩繁,我们不缺内容,而是缺传播内容的方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出版业就应该要做一个‘话者’,把传统文化通过现代人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

因此,如何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如借用“微课”技术来建设系列的“微经典”“微故事”课程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组织学生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应该注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的落脚点和结合点。例如,把课本知识转换成若干可供讨论的话题,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处世原则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6]。

(三)评价的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效果如何,需要有系列的评价和督导机制。从学校方面有“书香校园”的评选标准,在教师评价这一块,则有“书香教师”的评选办法,而在促进学生读经典、用经典方面则有更多更细致的评价:书香少年的评比,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等的桂冠,还有各种考级的机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评价都是为了规范与促进经典文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生搬硬套推进。

传承经典文化的行为不应是功利的,而应听从内心的召唤,“蒙以养正圣功也”。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教育应不为做而做,不为教而教。从懂得—认同—践行—弘扬,一路伴随生命成长的历程,全情投入。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传统,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有大视野、大胸怀,从小培育学生的人格、习惯、技能、传统,同时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灵感,孕育创新的能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说,60年前社会制度的改变,使中华民族站起来;30年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中华民族富起来;2012年酝酿的发展模式的转型,要让中华民族强起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紧紧拥抱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熔古铸今,重整人们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祥和安乐的社会,抒写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

相关阅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节选)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而且中、高考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也将增加。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