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读后感 > 一在保障上下功夫(第1页)

一在保障上下功夫(第1页)

一、在保障上下功夫

(一)师资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是传统教育发展之瓶颈。首先是教师认识理念上的不足,对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不够热情;其次是对于传统经典还不具备比较高的解读能力,如还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掌握相应的文化常识,更要有相宜的哲学思考。

因此,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的打造。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这一点上,天河区教育部门就传统文化区域性推进做了比较大的尝试,全区中小学教师无论学科均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定课时的培训。

(二)课程保障

有条件的学校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内容选择与课程实施中,需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制订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从而使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有效地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

(三)资源保障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各种资源的整合。家庭教育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根基,学校是教育主阵地,社会环境是文化传承应有的保障。这三者是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格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四)评价保障

制订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几方面研究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更好地规范与发展传统文化。

案例分享

依托传统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乞巧教育文化

××小学被媒体称为“乞巧学校”。每当每年一次的市乞巧文化节开幕之际,××小学成为欢乐的海洋,人山人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来到××小学参观学生的乞巧作品。学校从2005年开始,以乞巧文化为切入点,以乞巧文化节为平台,学校被授予广东省乞巧文化传承基地和广州市青少年乞巧文化传承基地。目前,乞巧文化渗透到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体师生参加,乞巧文化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资源。

(一)乞巧教育文化确立的背景

××地区自宋朝始建村以来,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的祠堂、古迹、民俗民风,在这条古老村落里,尤为显眼,端午划龙舟、过年男人耍狮子、女人赛乞巧等传统习俗流行至今。当地人对乞巧文化传统的执着、勇敢和沉醉,令乞巧这一民俗文化在落寞多年后,重新绽放出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1998年,××的四位耄耋老人,偷偷地在村中进行了“摆七娘”的乞巧活动,引起了当地人的震惊,这四位老人后来被誉为××的四大“乞巧婆婆”。2001年,在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当地人潘剑明的大力推动下,在××举行了盛大的广州市乞巧文化节。这一独具浓郁岭南特色的民俗节日,得以重现广州,为世人所重新认识。

早在2004年,学校就初步接触到了××的乞巧文化。在日后学校参入乞巧文化节的活动中,有机会接触到××的民间艺人,亲身感受乞巧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越来越深入了解到乞巧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更让学校萌发深深地思考:在现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怎样让我们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呢?怎样使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其巧妙融入学校的育人之中呢?主要是“立足校本,依托社区,文化熏校”。

(二)乞巧教育文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阐述

教育目标:主体对象是学生。要通过乞巧教育使学生养成“德智双修,身心两健,心灵手巧”的德行,达到“心巧、智巧、手巧”的目标。

教学目标:主体对象是教师。要通过乞巧教育使教师具有“德艺双馨,知行合一,巧为人师”的品性,达到“巧备、巧说、巧教”的技能和技巧。

管理目标:主体对象是行政干部。要通过乞巧教育使干部达到“德才兼备,身体力行,务实巧干”,达到“巧管、巧理、巧论”的方法和要求。

(三)创设乞巧文化氛围,形成乞巧文化显性平台

创设乞巧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乞巧文化显性平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把乞巧文化和书香校园环境建设结合,互为熏陶。首先,学校注重校园硬环境的文化内涵的打造。

1。装点乞巧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学楼的所有楼道专门把具有乞巧特色和乞巧内容的摄影作品装点到楼梯道上,让师生耳濡目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