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 第四节 建设和谐世界的总体目标(第1页)

第四节 建设和谐世界的总体目标(第1页)

第四节建设和谐世界的总体目标

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这一核心内容包含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三个方面。

一、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1。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传统都决定了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世界和平。马克思早就指出:“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新中国成立后,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和平的伟大旗帜,提出并坚持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战略目标。毛泽东从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角度,深刻指出我国对外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世界。他指出:“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出发,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的社会主义,确定了以和平为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基本原则。世纪之交,江泽民从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高度阐述了持久和平的外交战略目标,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

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理论,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角度,进一步深刻阐述实现持久和平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将“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4]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指出:“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5]胡锦涛在访问美国时指出:“世界赋予世界各国人民崇高的历史使命,这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6]这些概括和论述,把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基础不仅建立在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上,而且建立在践行人类社会共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把中国外交战略目标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同全人类共同理想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2。和谐世界理论下的持久和平内涵丰富

和谐世界理论所反映和追求的持久和平的外交战略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极大地发展了人类关于持久和平的美好理想,并立足于通过实践使持久和平的目标得以成为现实。

第一,和谐世界理论下的世界和平是持久和平。和谐世界理论强调和平的持久和持续,是中国人民对持久和平的明确宣示和郑重承诺。其一,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和平目标是持久和平,是长期而稳定的外交战略追求。尽管在实现和平目标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但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外交战略不可更改。其二,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和平目标是持续和平,是通过经常性的外交活动维护和巩固的和平。历史上通过强权或战争达到的暂时和平只不过埋下了破坏和平的根源,和谐世界理论就是要根本铲除新的强权和新的霸权。其三,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和平目标是一种战略考量和战略安排,不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权宜之计。中国的外交战略不仅以持久和平为目标,而且以持久和平为手段,倡导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相互矛盾和争端,在外交战略全局中始终体现和反映和平的观念。

第二,和谐世界理论下的世界和平是互信和平。持久和平的基础是互相信任、相互合作,持久和平的目标通过相互信任来体现。总结国际关系的历史,和平是一个被反复使用的口号和旗帜,又不断遭到破坏和践踏,原因在于在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信任,少数大国强国依靠实力地位谋求霸权主导下的和平。实现相互信任,解除相互猜忌,国际关系行为体相互之间才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纠纷,使和平环境不至于遭到破坏。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各国之间“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共同反对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反对强行干涉一国内政,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7]这样,即使有了矛盾和纠纷,也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使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得到维护。

第三,和谐世界理论下的世界和平是全面和平。和谐世界理论强调和平的全面性,不主张以某个地区或某个领域的和平掩盖另一个地区或另一个领域的和平。其一,和谐世界强调和平目标的全球性,主张建立区域和谐基础上的全球和谐。胡锦涛主张建设持久和平从亚洲开始。他在韩国国会演讲时提出,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要“共同构建一个政治上和睦相处、经济上平等互利、安全上互相信任、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和谐亚洲”,[8]进而促进持久和平目标的实现。其二,和谐世界强调和平目标的多领域,主要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全面和谐基础上的世界和平,先后提出了“和谐太空”、“和谐海洋”等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外交战略目标具体展现的组成部分,2009年4月我国以庆祝海军建军60周年为契机,组织了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多国海军活动,各国海军官兵在较短的时间里以海军特有的方式共商维护海洋安全大计,促进相互间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间信任与友谊,以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共创和谐海洋环境。

第四,和谐世界理论下的世界和平是制度和平。和谐世界理论强调世界和平应该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把世界的持久和平建立在改革基础上的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世界持久和平是以尊重各国主权、尊重多样性为前提的,这就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需要诸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协调的作用。胡锦涛高度评价联合国的作用,认为“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9]持久和平的世界要求各国在解决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不能绕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而是通过必要的国际组织的有效活动,建设并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二、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1。实现世界繁荣发展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

“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就不可能有和谐世界;共同繁荣又是和谐世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就不可能是和谐世界。”[10]世界的持久和平是以繁荣发展为前提的。没有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不能给各国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因为,人们稳定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物质基础。从国际社会的现状来看,影响和制约世界和平稳定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的状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推动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目标。所以,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MDGS),共同致力于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我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始终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中国外交战略目标同国际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的同时,就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繁荣的重大意义。邓小平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1]江泽民也指出:“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以及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12]

和谐世界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实现世界繁荣发展的外交战略目标。一是深刻阐述了共同繁荣目标的根源,指出“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所以,联合国和各国政府要共同努力,“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13]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进一步把共同繁荣的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温家宝指出:“我希望有一天,贫困的人们不再受饥饿的折磨,都能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丰衣足食;所有的孩子都能好好上学,每个人都享受良好的医疗条件;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里,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机会和权利;人们不再因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人类的大家庭更加和谐。”[14]

2。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共同繁荣目标内容深刻

和谐世界理论下共同繁荣的外交战略目标,强调和坚持由全世界共同承担发展的任务,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繁荣,通过中国自己的繁荣发展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第一,和谐世界理论下的繁荣发展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面临着共同的环境和问题,彼此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只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实现了发展繁荣,才可以说整个世界是一个发展繁荣的世界。因此,就要积极构建各国之间互利共赢的协作机制,不断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共同繁荣在国际经济活动方面的要求是,加强各国相互信任,扩大经济贸易往来,拓宽经济协商对话机制,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繁荣在国际机制构建方面的要求是,建立稳定健康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政策磋商,推动解决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共同繁荣在世界经济发展关键领域方面的要求是,加强全球能源对话与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通过这些方面形成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共享繁荣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二,和谐世界理论下的繁荣发展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重要基础。影响共同繁荣目标实现的症结在于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困难。在世界全局中,发展中国家既面临更困难的发展状况,也处于发展的劣势地位。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繁荣,也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和谐世界理论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方面,提出了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发展繁荣的问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15]发展中国家发展繁荣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人民的努力,不能片面依靠外界因素的支持,要正确处理好内部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16]发达国家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困难及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影响,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重债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承担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应有责任。

第三,和谐世界理论下的繁荣发展要求中国以自身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高度关注并正在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国家。和谐世界理论要求中国在推动世界共同繁荣中首先做到自身的科学发展,并以自身的发展繁荣维护世界的发展繁荣。按照和谐世界理论的要求,中国的发展繁荣应表现为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第四,和谐世界理论下的共同繁荣是竞争共赢的繁荣发展。不可否认,经济竞争日益激化是妨碍世界共同繁荣最直接的重要因素。激烈的经济竞争尽管对各国都是利弊兼有,但国际经济竞争的突出特点是零和型的恶性竞争,并深刻表现在国际贸易、货币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等方面。和谐世界理论要求必须转变这种观念和竞争状态。因为,各国没有充分考虑共赢,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繁荣与各国经济竞争日益激化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变零和竞争为共赢竞争。

三、建设丰富多彩的世界

1。丰富多彩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目标

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理论所表达的基本含义,也是和谐世界所确定的基本价值。我国和谐世界外交战略的目标,不是消除差别,消除不同,而是在尊重差别与不同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世界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在这个基本点上,人们比较易于达成一致。但是,怎样认识和对待多样性却有显著差别。美国学者亨廷顿认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但他认为多样文化必将导致文明冲突,这种冲突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冲突。为此,他设计的世界目标是构建所谓的“普世价值”。[17]这样的和谐世界与我们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和谐世界是根本不同的。

和谐世界理论所主张的发展目标,是以尊重多样性为前提的,并认为多样性是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8]胡锦涛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尊重世界多样性”的思想。他指出:“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的努力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本地区的不同文明应该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彼此的差异。差异不应该成为本地区冲突和矛盾的根源,而应该成为本地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动力。”[19]多样文明动力论是和谐世界理论的突出特色,是完全不同于文明冲突论的科学判断,是确定我国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