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和谐世界对外战略思想 > 第一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来源(第2页)

第一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来源(第2页)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得到确认和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的全面推进,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开拓了国际视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持。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既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又是解放思想的动力。以和平发展的新理念认识和观察国际社会,进而认识和确定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使我们不断开阔视野,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观察和认识事物,把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营造了舆论氛围。在思想舆论氛围方面,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教育和引导中国人民站在世界全局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发展和自己的未来,改革开放的意志更加坚定不移。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按照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我们始终保持了对国际形势发展态势的正确判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促进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中国走向世界并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提供了思想支持。在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发展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不断挖掘和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对外关系的思想资源和物质资源,转变思想观念,自觉自信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对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列宁选集》,第3卷,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3卷,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2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列宁全集》,第28卷,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列宁全集》,第37卷,3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99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7]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前后有过若干次,最有代表性且具有国际法意义的表述有以下四次。第一次是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的表述: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第二次是1954年4月29日《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的表述:(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第三次1954年6月中印、中缅两国总理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的表述: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四次是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重要发言中的表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