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和谐世界 外交工作总体布局 > 第一节 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的(第2页)

第一节 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的(第2页)

(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

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是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利益集中体现了“一个阶级在国家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4]因此,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国家利益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很少体现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高于一切。有时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甚至生命。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在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外来入侵、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做出过自己的努力,但从本质上看,他们还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客观上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主观上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本质。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笔者认为,我国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最根本的利益。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处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时,确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利益原则。这种利益原则不仅体现在国内利益关系上,同时也体现在国际利益关系上。“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点,提出了人民利益根本论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则。”[6]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7]

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对新形势下“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六种新型从业人员在内的综合体。同时,对人民利益的内容也重新进行了界定,即“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胡锦涛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利益和谐”等一系列新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境界。

在我国,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坚持国家利益服从于人民利益,实质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充分体现,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利益理念。

(三)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家利益的载体。而民族国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的民族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民族自利性。然而,国家利益不会一直停留在地域民族性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利益越来越呈现出世界历史性特点。“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的事变的影响。”[9]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谈到的国家利益的“地域民族性”和“世界历史性”实质上就是国家利益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国家利益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一个国家争取什么样的国家利益,怎样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则是通过人的主观认识加以确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各民族国家在实现民族利益时,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的统一。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理论。在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的同时,列宁极力推进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利益。在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态度上,列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列宁重视无产阶级的国际利益,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把共产国际作为苏联外交活动的工具。斯大林改变了列宁关于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看法,把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看作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国际利益。表面上看也是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实质上歪曲了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在认真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国家利益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就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10]周恩来1952年在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说:“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11]

邓小平从全球的视域出发,把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说:“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12]他提出了中国利益是世界利益的一部分的观点。中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中国发展起来了,就改善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条件,如果中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世界上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

江泽民和胡锦涛审时度势,创立了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理念的国家利益观。他们主张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他们还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江泽民说:“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能始终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能够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能够实现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各国人民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1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为人类做出应有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做出的庄严承诺。”他还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胡锦涛坚持把国家利益和世界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全人类的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强调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统一。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采取任何卑鄙的手段,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其在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时候,始终坚定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绝不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全人类的利益。兼顾根本与共同的国家利益观是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统一。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共同的利益理念。

[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1卷,2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7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3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5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周恩来外交文选》,第5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2]《邓小平思想年谱》,第15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