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论文 > 第二节 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的内容(第1页)

第二节 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的内容(第1页)

第二节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的内容

一、国际责任的基本内涵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国际责任的认识和判断会有不同的结论。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来说,国际责任可以分为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责任和国际法中的国际责任;从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国家)的视角来说,国际责任可以分为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当然,再设定一些参照系,还会提出新的国际责任种类的划分方法。

中国对外关系视域下的国际责任,并非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责任。国际法中的国际责任是指“当一个国家违反了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在国际法上应承担的责任”。[1]我们所强调的国际责任,主要是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大局中作为主权国家应该承担的与自身实际状况相适应的国际责任。这里既有国际法的基本依据,也有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原则说明。国际法强调每一个主权国家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完全平等。但是,国际社会同时公认,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承担国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同一规则下,大国能够享有的权利,小国不一定能够完全享有。因此,对国际责任的认识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不能不顾现实的差异搞一刀切。由此可以认为:“国际社会某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国家身份和角色,对外部世界在经济、政治、法律、安全、道义等方面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外部世界所做的贡献,是主权国家对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负责任的行为,遵守国际规范,维护国际准则,履行国际义务。”[2]

中国主张的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与西方国家特别美国宣传的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是美国政治家、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发明。2011年9月14日,佐利克在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危险区,全球各国都应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不仅关注本国境况,也应合作致力于建设未来健康的国际体系。”[3]这种说法的实质是让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承担美国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责任,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分担风险和义务。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新兴经济体将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构建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支持力量。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西方的责任论本质上是为了以所谓的责任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要求中国承担与自身实力不相符的责任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护西方的霸权地位。中国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是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责任。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但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清醒的,坚持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一定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期待,也符合中国的利益。”[4]

(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稳定是对世界极大的负责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任最重要的体现。”[5]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必须对自己的国民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国际责任的一部分,就是对世界的贡献。温家宝曾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并且认为,中国维护自身的稳定是对世界负责任的一种表现,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自身的稳定本身就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贡献。”[6]“从历史上看,历来都是中国的软弱导致亚洲的动**不安;在中国强大和稳定之时,亚洲秩序井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富有和强大的中国是巩固地区稳定的力量。”[7]旧中国积贫积弱,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无力保护人民的生活,谈不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8]到2010年底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能担当起负责任的角色。

(二)承担相应的国际安全责任

所谓“负责任的大国”就是担负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人类社会担负责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9]的重要命题。但是,某些西方政治家极力诋毁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危险论”等有损中国形象的论调。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政治家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世纪提出了“中国责任论”。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演讲中提出,中国应当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这既是对中国崛起这一事实不得不做出的认同,也是对中国提出的超出现有发展程度的责任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责任与义务相适应的原则,承担与发展中国家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的原则立场。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7年11月,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承担相应国际义务”[10]的承诺。2009年6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进一步提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问题,指出: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努力,深化合作,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1]在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我们要承担的首要国际责任是,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全世界既遭受传统安全威胁的困扰,也遭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困扰。在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不断打破和平与安宁,给世界带来了危险和破坏。在非传统安全方面,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私、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不断滋生和蔓延。中国积极参与到维护金融稳定、打击海盗走私等所有影响世界安全稳定的国际事务之中,并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好评,担当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担当的责任。

(三)承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责任

承担国际责任的根本要求,是承担保障世界各国人民,首先是本国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维护和尊重。生存与发展是人们首要的基本的权利。因为,当今世界一切动**和苦难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在困苦当中,即使在发达国家也由于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使贫困人群生活状况不断恶化,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应当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措施,既积极推动本国的发展,又支持和带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创造共同繁荣的环境。承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责任,要从发展中国家做起。胡锦涛号召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增强互信,不断提高南南合作的水平,增强集体自力更生的力量。一是要增强政治互信。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成员,“金砖四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并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这些国家增进信任,加强合作,发挥现有合作机制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对话和交流,发挥新兴国家的重要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国际社会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典范。二是深化经济合作。作为新兴经济体的成员,“金砖四国”不仅具有与发达国家的互补性,而且具有相互之间的互补性,从而奠定了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目前,新兴国家在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树立榜样,提供支持。三是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等特点,为加强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够在更深层面增进了解,增强共识,以形成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承担起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稳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四是提倡经验互鉴。发展中国家国情各异,传统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差别。但是,不论何种情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对各自的对内及对外政策增进谅解,促进合作。通过这些途径,使新兴国家加快自身的发展,奠定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为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四)面临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大课题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难点在发展中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近代以来,世界的整体性是通过西方的殖民扩张逐步形成的。西方在传播近代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利用西方在世界生产、世界贸易、世界货币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主导权。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一些发达国家不是积极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繁荣,而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其自身地位不相称的责任,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更大的困难。所以,承担国际责任,就是要积极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深刻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也是西方转嫁金融危机的承载者。

承担国际责任,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所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一是要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力争自己首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世界经济危机给发达国家提出了挑战,更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新兴国家,承担国际责任要体现在具体而实际的行动上,通过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恢复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就提出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战略思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再次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新秩序的任务。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共同推动制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方案,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以客观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推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12]

二、国内责任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其大国责任可以分为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中国的国内责任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的国际责任就是主张并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国际责任又可以分为区域性国际责任和世界性国际责任。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承担国际责任的深度和广度是和这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紧密相关的。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来衡量,中国承担国际责任还远达不到整个世界的范围,只能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区域性的国际责任,也就是说,中国的国际责任的重点在中国周边地区,中国应该在构建和谐亚洲方面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对亚洲和谐的负责任,就是对世界的和谐的最大负责。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对中国人民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构建和谐社会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首先,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过“兼相爱”,孟子谈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思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再次,西方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提出过加强社会建设的思想和理论,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最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是有力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应对世界各种风险和挑战,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只有这样,中国才有能力、有资格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二)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讲话鲜明地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此后,胡锦涛又在其他重要场合对和谐世界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一经提出,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智慧与贡献。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不但具有丰富的中外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且具有马克思主义坚实的理论基础。

和谐世界理念积极回应了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国际地位不切实际的论调,对“国际责任论”、“利益攸关论”、“大国共治论”等做出了重要的修正。第一,修正“国际责任论”,承认中国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肩负重大国际责任,强调中国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和寻求国际合作,以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合作者、建设者的角色来履行这一责任。第二,修正“利益攸关论”,宣布中国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把自身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彼此间的利益关系,寻求扩大利益汇合点,缩小利益分歧。第三,修正“大国共治论”,承认大国在全球治理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加强协商、协调与合作,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国家的合法利益与关切,创造条件让中小国家参与国际决策机制,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1。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定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