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王晓钧课后答案 >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第1页)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第1页)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意识辅导

在个人的心理世界中,自我意识是包含自知、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尊的自我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人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伴随我们生命全程的经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人类自身内在的一种成功的机制,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在人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把握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而言显得非常重要。

一、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

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健全很难,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参照:其一,有自知之明,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劣势,能正确评价和发展自我。其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其三,能够积极地自我接纳和肯定,是独立的,并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其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内省,主动发展自我,进取上进,永无止境。最后,不仅自己能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必定是心理健康的,因为他们有着健康的认知,健康的体验,以及积极的行动,知、情、意统一协调发展。

二、健全自我意识的建构

(一)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才能较好地适应学习,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但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因而,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需要处理好下面三种关系。

第一,我与人的关系。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虚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根据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第二,我与事的关系。其实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一种学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成败得失,其经验的价值因人而异。对聪明又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促进成功,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有坚强的人格特征,善于学习,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对于某些自我脆弱的人,失败的经验会再次导致失败,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追求成功,而是在失败后形成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现实去应付困境和挑战,甚至于失去许多良机。而对于那些自傲自大的人,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失败之源,因为胜利使他们骄傲自大,这很容易导致失败。

第三,我与己的关系。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看似容易实则难。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

(1)自己眼中的我。个人实际观察到的客观的我,包括身体、容貌、性格、气质、能力等。

(2)别人眼中的我。与别人交往时,由别人对你的态度、情感反映而知觉到的我。

(3)自己心中的我,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即理想自我。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虽然有多个“我”可供认识,但形成统一的自我观念比较困难。因为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改革开放后的多元价值观等,增加了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难度。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是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形成的,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完成自我认知。

1。评价法

人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交往中的人际互动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识自我的镜子。通过人际互动,我们评价别人,同时也接受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随着人际互动的加深,我们逐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期望、评价达到对自己的进一步认识。大学生要对自我有全面的认识,就要正确地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人对自己的评价。如周围同学的评价、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对自己的评价、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等。综合地分析各种人对自己的评价,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同时要注意,不能因为别人过高地评价自己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别人对自己过低的评价而一蹶不振,还要避免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暗示和对权威、群体性心理的从众。大学生要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也不能全盘接纳他人的评价,而要对这些评价做出全面细致、批判的分析,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最终形成对自己的认识。正如镜子有优劣一样,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时也难免被歪曲、夸张,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等都有可能造成失真。但这毕竟是少数,只要多看几面镜子,全面地观察、认识自己,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自我认识。

2。比较法

对于大学生来讲,无论是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能力,还是个人的气质、性格,都可以通过与他人相比得出结论。大学生通过与同学的比较,可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与优秀的人相比、与理想的人物和标准相比,“见贤思齐”,这样才能发现差距,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当然,大学生还应正确地对待比较中发现的缺点,“知其所不能”与“知其所能”是同等重要的。同时在和人比较时,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体系:

第一,跟别人比较的是行为前的条件,还是行为后的结果?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置自己于次等地位,自然影响心态和情结。而看学习成绩、活动成果、个人成长和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成绩才有意义。

第二,跟人比较是看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经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他们关注的可能是身材、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应该比较能力、态度和性格等可以改变的因素。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人?是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己的人?与偶像或者过于完美的榜样去比较容易让人自卑,与极不如己的人比较容易让人自满,都失去了通过比较让自己更加进步的目的。所以,确立合理的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专栏

社会比较理论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费斯汀格(Festinger,1954)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比较(soparison)。

社会比较的主要动机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自我满足。当人们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又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也就是“平行比较”,来达到自我评价的目的。当人们为了寻找与他人的差距,达到自我进步和完善的目的时,就会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即“上行比较”。而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时,就会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即“下行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

研究者发现维护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当个体面临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应对威胁,这些社会比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回避比较。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就会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回避比较是个体所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策略,而不是自我满足策略;也就是说回避比较不会使个体感觉良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由于比较所带来的痛苦。

(2)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当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通过关注自己其他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

(3)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个体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的水平。吉布森等(Gibboal,1994)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学里,大多数的大学生无论其实际的学业成绩如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水平。同时还发现成绩差的学生不仅会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而且会减少社会比较的数量,同时增加与自己过去成绩或自己内部标准进行比较的数量。个人内部的比较可以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不快的体验,也可以知道自己过去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

(4)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个体会首先降低所比较维度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会从心理上疏远比自己优秀的人。

(5)天才效应。埃里克等(Alickeetal,1997)发现个体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还有一个相反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夸大他人的优秀能力,即提升比较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天才效应”。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所采用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比如,某个学生考试连续数次不如同学,他会通过夸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来维护自我概念,认为这位同学是“天才”,而自己这个一般人不需要和他进行比较,这就跟乞丐不会嫉妒国王的富有是一个道理。

资料来源: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1:78~84。

3。经验法

自我认知的确立不能完全以他人的评价为根据,还应该通过自我分析独立完成。大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参加各种活动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认识自己。例如,可以通过记忆单词的速度、准确性、持久性来评价自己的记忆品质;通过经常性地克服实际困难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此外,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到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经常表现为骄傲自满的人,容易把自己活动和行为的功效估计过高;有自卑感的人,又常常把自己活动的功效估计过低。因此,要认清自己心理品质中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并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比较,然后通过分析得到准确的自我认识。

4。反省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将周围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中去,以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获得认识和评价,不断积累,反复检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更适应现实的要求,得到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要将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对照,看到自己的进步。自我反省时也要做到全面、客观,注意摒弃过于情绪化的体验和理想化的希望。一般而言,当人处在安静、愉快的心境时,对自我观察最为有利;而当人的心情激动或烦躁的时候,心理活动处于紧张状态,就很难做到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自我观察。

专栏

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