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王晓钧课后答案 >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第2页)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第2页)

8。择业与生涯发展

职业不仅是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更是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载体。面对择业,个体需要处理很多困惑和矛盾。通过择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基本了解,然后再结合自身性格特征、兴趣、专长,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挖掘潜力,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

9。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为在校大学生心理矛盾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空间,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而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又成为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生命教育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发展、预防与矫正并重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心理发展,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进而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矫正并重的原则,才能做到既帮助大多数学生全面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心理潜能并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专业帮助,协助解决困扰和危机。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应该把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落到实处。可以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课程,通过课堂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也可以针对不同院、系、年级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全面兼顾、点面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课堂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可以充分发挥当前传媒优势,结合学校实际,以校内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心理沙龙,组成各种互助小组,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4。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增强针对性,并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摸底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依据测试结果划分人群,防患于未然。对暴露出严重问题者宜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干预和长期随访。

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解决其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咨询不仅给学生提供倾诉、宣泄的渠道和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予心理和行为上的科学指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扰,重获阳光。对性格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及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小组,给予心理训练。对有暴力、自伤、自杀倾向、重大创伤性事件亲历者要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可以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药物治疗。

三、强化家庭功能

家庭是个体赖以成长的港湾,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相互关系、沟通模式、对孩子的教养方法等都会对个体造成深远的影响。完整的家庭、积极的情感、坦诚的交流、民主赏识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相反,家庭关系不良、氛围紧张、家庭结构变化,如离异或重组家庭等,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焦虑、抑郁、自卑、暴躁等不良影响。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生活已经比较独立,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下降,但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因此,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况尽量发挥家庭的良好功能,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坦诚沟通,及时予以关爱和支持。

四、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一)主动学习、学以致用

大学生可通过选修课程、广泛阅读、专题讲座、自学等方法积极主动汲取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心理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并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认识,如“没病就是健康”“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学心理知识”等,避免盲目对号入座,以免“知识没学到反而心理负担加重了”。

(二)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1。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大学生自我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社会阅历的贫乏使得自我意识仍不完善。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并不能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要么过于自信,信心爆棚;要么过于自卑,自我评价下降。所以,大学生要从多方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进而悦纳自己,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2。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所谓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就是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勇敢面对、接受和适应。大学生也是社会人,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之中,一方面,他们虽然可以尽力去改善但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和定位。

3。人际网络、积极交往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还能宣泄烦闷和苦恼,降低挫折感。

4。心境良好、心态积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