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舆情研究 > 三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策略(第2页)

三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策略(第2页)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通过针对性地对有关教育问题的网络舆情进行数据抓取、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生成以及舆情应对措施的制定,其核心功能是服务教育系统相关部门以及使相关教育领域参与者更好地实现舆情监测,利用舆情大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推进制度改革。

(1)事前预警

如前文所述,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具有实时监测舆情、预判舆情事件进而实现危机预警的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网民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与意见情绪形成舆情,舆情客体来自现实生活,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政策发布、重大教育改革的施行,或是教育领域公共人物的公开发言而引起的大规模舆情产生,即可预测的网络舆情;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不可测的突发事件而在网络空间中引起热烈讨论而引发的舆情,即不可预测的网络舆情。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抓取网络舆情数据,对识别出的关键词出现次数及增长速度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对出现次数达到一定阈值且增长速度达到一定标准的热词分析判断,以预测即将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实时把控舆情走向,准确预判危机,以便相关部门尽快采取相应的舆情应对措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2)事中把控

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管理者随时监测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了理想的决策依据。在舆情发酵的高峰期,一方面,同步捕捉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系统提供的热点词频和全网情绪走势的分析,及时采取舆情应对措施。例如,选择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言论,或者利用权威社交媒体账号在互联网中积极与网友互动,必要时采取删帖等措施,主动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公众舆论也是推进变革的重要意见渠道。我国公共政策议程的推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草根,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此平台实时监测社会公众对于教育部门新方针、新政策、专项项目等实施的反响,及时且有针对性地修订相关政策内容,必要时及时回应公众疑虑,提高政策方针的普及度和公众接受程度,使政策制定更合理、科学和有效,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3)事后分析

在网络平台中,教育网络舆情与其他各类网络舆情一样,都具有“烟花现象”的特征,爆发高峰点过后,舆情热度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减淡,但对舆情事件的反思不应随着热度的减淡而终止。

一方面,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通过广泛抓取并记录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进程与干预效果,在系统内部构建知识图谱,为日后其他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应对分析提供处理范本,提升舆情控制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平台产生的综合分析成果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决策依据。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储存已有的舆情数据,对各类型教育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分析,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满足教育领域使用者监测、预警、改革的各种需求,提供科学化的数据决策依据。

3。多部门联动实现平台效用最大化

(1)平台+媒体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单向度、无反馈的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时代开放、连接的传播方式不仅革新了媒体的信息分发流程,也为媒体对于舆情走势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便利,海量的网络舆情数据为媒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提供了判断依据。

首先,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热点追踪的速度与准确度考验着一个媒体的危机事件反应能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教育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媒体可准确知晓即时舆情走势,准确预测即将可能要发生的教育舆情事件,进行敏感话题追踪,在报道进度上先人一步,从而获得网络平台话语主动权;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呈现的关键词云,进行网络舆情倾向判断,发现其他新闻报道的角度,增强新闻报道的独特性。

其次,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媒体实现议题设置提供依据。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也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舆论引导、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新闻媒体实时监测有关教育事件的网民情绪走势与热议话题,通过敏感舆情预警系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不真实的流言进行调查取证并及时澄清,设置合理议题,防止教育舆情脱离公众讨论本质,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倒逼媒体运作管理升级。在网络舆情事件当中,舆论力量与其他外界干预力量形成一种无形对抗,外化表现成舆情的变化态势,这种变化态势会转变成为媒体内部运作管理改革的动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媒体可以实时观测到在每一个媒体发布信息的重要时间节点时的舆情变化走势,其舆情的波动走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大小,并可从中总结媒体传播策略的优势及其不足,及时调整传播方略,为日后应对同类事件提供教训经验,促进媒体运作管理升级。

(2)平台+政府

网络平台作为公众发表民情民意的场所,也成了沟通政府和公众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公共话题转移到社交媒体上,网络舆情数据俨然已经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利用得当还可提升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效果,提高政府公信力;但若不注重舆情动态,对民意置若罔闻,则有可能放大社会矛盾,丧失重要传播阵地。

首先,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实现网络舆论实时把控,提高网络宣传效率。政府与公众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正在发酵中的教育议题的舆情动态的实时更新,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加大敏感舆情事件重视程度,同时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找准干预时间点,采用合适的新媒体传播技巧及时发声,澄清谣言,获取最佳传播效果,进而推动教育舆情事件的妥善解决。

其次,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实现危机事件预警,提高政府教育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通过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对于网络讨论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启动危机预警,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解除公众疑惑,对网络热点讨论问题做出回应,获取公众信任。

最后,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府政策改革,提高政府公权力社会认可度。伴随现代社会网络和网络舆情的发展,人们的自我维权意识和社会参与感普遍加强,人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对于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可能成为推动政府自下而上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政府与社会的全新互动中,善于利用网络舆情大数据,密切关注并引导社会舆论,建设更为公开、透明的互动平台将促进政府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

互联网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信息化建设,建设一个准确、高效、安全的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平台,为教育部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媒体等单位服务,需要联动各部门的组织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探索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建立起人机合作的长效机制,最终有力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1]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102~107。

[2]MANYIKAJ,B,etal。BigData:Theierforinnovatioion,andproductivity。[2013-07-24]。。minsightsbusieologybig_data_the_ier_for_innovation。

[3]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载《浙江大学学报》,2014。

[4]徐晋:《平台经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