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21年教育舆情 > 二典型案例分析(第3页)

二典型案例分析(第3页)

毋庸置疑,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已成为舆论的重要聚集地,在本次事件中更是如此。然而濮阳官方在发布信息时,仅通过其官网进行,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运用上稍有欠缺。如果能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滚动发布事故信息,可以更好掌握舆情状况,实现与社会公众良好沟通,以便完善后期处置工作。

(三)江苏大学研究生参加导师饭局后死亡事件: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问题引关注

在2017年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高年龄段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真正意外事故死亡的学生数量较少。在意外事故中,醉酒猝死这一受人主观能动性影响的意外事故为两个阶段所共有,其中江苏大学研究生又因是参加导师饭局后猝死,引发网友对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学校责任、酒桌文化、高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异化等相关话题的探讨。

1。事件概述

2017年1月15日18时许,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史国平参加导师组织的聚餐,中途曾喝酒;22时许聚餐散场回到宿舍,路上呕吐一次;23时6分,史国平与女友通电话约10分钟,挂电话不久就倒在地上,室友联系学校老师用滴滴打车将其送医;23时27分,史国平被送往镇江三级甲等医院江滨医院抢救;16日1时20分左右,医院宣告史国平抢救无效身亡,诊断结论为猝死。

1月19日,《北京青年报》在报道《研究生参加导师饭局后猝死校方通报只字未提饮酒》中披露当晚聚餐菜单包括饮酒量,并称1月17日晚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向当地媒体《扬子晚报》发送《关于我校学生史国平猝死的情况通报》,通报中只字未提“喝酒”一事(笔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检索,未能找到此份通报原始出处)。同日有媒体评论提到负责善后的校方工作人员也未承认校方有任何责任,仅称出于人道主义支付抚恤金15万元。

1月20日,扬子晚报网发布报道《江苏大学回应“研究生猝死”:5桌人喝了13瓶白酒未劝酒》,报道内容主要为19日江苏大学给《扬子晚报》所发《关于江苏大学学生史某某猝死善后情况的通报》,通报披露了此次聚餐的细节,包括不存在个别媒体报道的劝酒行为;称史某某家长对学校善后处理工作表示认可,并对媒体不实报道给江苏大学和死者导师造成的负面影响及伤害表示歉意,恳请媒体不要继续转载;学校将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对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学校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2。舆情概况

如图2-4-13所示,2017年1月关键词“研究生+江苏大学+猝死”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一致,均在1月17日开始出现波动,在1月19日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因当时并无相同关键词的热门事件,可以推断与此事的发生不无关系。

图2-4-132017年1月关键词“研究生+江苏大学+猝死”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具体而言,百度指数新闻监测“媒体指数”如图2-4-14所示,1月19日E点网易新闻《研究生参加导师饭局后猝死》,相关新闻量高达237条。

图2-4-142017年1月关键词“研究生+江苏大学+猝死”媒体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此次事件中,江苏当地人群最为关注此次事件,其次为周边省份浙江以及北京、广东等地。如图2-4-15所示,年龄分布与以上两则案例不同,各年龄段占比分布相对均匀,40~49岁占比最高(32%),其次为20~29岁和30~39岁,分别为26%,可能因为研究生家长年龄相较于小学、初中生较高,另外研究生群体对此事的关注度也较高。

图2-4-152017年1月关键词“研究生+江苏大学+猝死”用户年龄、性别分布图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舆论观点

(1)认为学生自身负有一定责任

部分网友认为史国平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酒量大小,可以预见到饮酒过量可能造成的危害,在风险面前自我把控能力相对缺乏,导致悲剧发生。如有网友表示:“还是自我管控和情商的问题,自己从大学毕业到工作岗位近十年,滴酒不沾。还是在机关工作,领导劝酒就明确告诉不能喝,现在新社会了,很少有往死里劝的。”

(2)指出导师及校方责任不可免除

新京报快评《研究生醉死导师饭局,学校不该急于撇清责任》中认为此次事件中老师和学校的表现和处理并不妥当。首先,此次事件中双方在身份不平等的语境下,被动肯定是有的,老师的提醒、劝阻等义务没有尽到,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责任不可免除。其次,校方在17日的通报中只字未提喝酒一事,且仅称出于人道主义支付抚恤金15万元,有撇清责任之嫌。“在校学生意外身亡,不是赶快找问题,而是急于撇清责任,这不该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该有的态度。”

(3)反思酒文化在高校肆虐问题

此次事件中多有对中国酒桌文化的批评之声,如“所谓的酒文化其实质就是精神垃圾”等。朱永华在《硕士生猝死可否终结高校酒文化的肆虐》中认为通过以往媒体报道和史国平因酒猝死的现状来看,社会上乃至某些行业领域的“酒桌文化”和拼酒陋习不但已经渗透进大学校园,甚至有大行其道之势。他指出尽管很多教授、老师乃至专家对高校盛行的“聚餐”和“酒文化”都表示担忧甚至提出批评建议,但这一现状并未引起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批判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问题

因为饭局为导师组织,且饮酒过量,引发部分公众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异化问题的讨论。例如,奚应红在《准博士参加导师饭局后猝死,隐性的权威服从要人命》中认为,研究生之死表面看是他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与导师之间隐性的权威服从有关系;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贯穿师生关系始终,甚至引发很多恶性事件;相比显性的权威服从关系,隐性权威服从依然被忽视,应该改革导师制。

4。舆情应对点评

(1)自身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是防范不实信息传播的关键

据媒体报道,校方1月17日《关于我校学生史国平猝死的情况通报》只字未提“喝酒”一事,而1月19日《关于江苏大学学生史某某猝死善后情况的通报》又称5桌人喝了13瓶白酒,未劝酒。隐瞒、拖延给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以致曝出“25瓶白酒”“劝酒”等传闻,致使媒体跟风报道,网友广泛讨论。如果校方能在第一次通报中(注:此时已距事发近两天)做好调查并详细通报聚餐细节,相信不实信息的传播能够得到相应遏制。

(2)急于撇清责任,人文关怀缺失易引发更大程度的情绪反弹

此次事件中,校方17日的通报中只字未提喝酒,且仅称出于人道主义支付抚恤金15万元,这一行为被《新京报》等媒体认为有急于撇清责任之嫌。笔者认为,即使此次事件确实与学校无关,但是毕竟是在校学生意外身亡,不是找出问题、自我反思,而是急于撇清责任的做法极为不妥。撇开校方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的漏洞和缺失不谈,单是逝者舅舅在接受采访时称学校方面“连120急救电话都没打”,而是通过滴滴将人送去医院一点,就足以引发舆论质疑。

(3)解决高校师生关系异化问题并重建高校文化环境是长久之计

朱永华在《硕士生猝死可否终结高校酒文化的肆虐》一文结尾的批评或许有些刺耳,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能否真正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不是‘推杯换盏’,而是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勇攀高峰,可以肯定的是,一所能让硕士生饮酒猝死并热衷‘酒文化’的高校永远不可能成为学术顶尖的一流大学。”此次事件或许只是个案,但是其所引申出的关于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解决,以及高校文化环境的重建才是防范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长久之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