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易余·二虚一实》。
[15]《性故》。
[16]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中》,第48~49页。
[17]方以智说:“言感几而通寂,正以直塞於穆之气者也。知言则世谛立诚而人我不作两橛,此格彼此、格古今之物也。”[见《一贯问答·尼山∴字》,载《儒林》(第二辑),第305页。]
[18]《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79页。
[19]《性故》。
[20]《易余·如之何》。
[21]《朱子语类》卷第六十,第1442页。
[22]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见《张载集》,第21页。
[23]《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第2511页。
[24]庞朴先生校为“性则虚而偏满矣”和“则偏满者性”,将“遍”错成“偏”,于理不通。见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6页。
[25]《正蒙·天道篇第三》,见《张载集》,第13页。
[26]《易余·性命质》。
[27]《易余·易余目录》。
[28]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7~168页。
[29]吴可为编校:《困辩录·辩诚》,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之十四,《聂豹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第609页。
[30]《答东廓邹司成四首》,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之八,《聂豹集》,第262页。
[31]《答欧阳南野太史三首》,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之八,《聂豹集》,第242页。
[32]《致知议略》,见《王畿集》卷六,第130页。
[33]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上》,第22页。
[34]庞朴注释:《东西均·疑信》,第264页。
[35]“双重性”是指“类不同之性”(即“括弧之性”)和“道德创造之性”。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131页。
[3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448页。
[37]《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34页。牟宗三先生以为是明道语,今从。
[38]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450页。
[39]《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29页。
[40]《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7页。
[41]王畿:《致知议辩》,见《王畿集》卷六,第139页。
[42]《性故》。
[43]《正蒙·有德篇第十二》,见《张载集》,第46页。
[44]《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80页。
[45]庞朴注释:《东西均·公符》,第106页。
[46]《一贯问答·说学》,载《儒林》(第二辑),第297页。
[47]庞朴注释:《东西均·疑信》,第264页。
[48]《性故》。
[49]庞朴注释:《东西均·食力》,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