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方以智意思 > 本章小结(第5页)

本章小结(第5页)

[140]《易余·一有无》。

[141]《知言》,见《胡宏集》,第4页。

[142]《朱子语类》卷第五,第87页。

[143]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36页。

[144]《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3~274页。

[145]《易余·一有无》。

[146]同上。

[147]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7页。

[148]同上书,第48页。

[149]同上书,第47页。

[150]同上书,第49页。

[151]《易余·一有无》。

[152]《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四,第2367页。

[153]同上书,第2366页。

[154]钟哲点校:《与朱元晦》,《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2页。

[155]《与朱元晦》,《陆九渊集》,第23页。

[156]同上书,第24页。

[157]《致知议辨》,《王畿集》卷六,第137页。

[158]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7页。

[159]同上书,第48页。

[160]王守仁:《传习录》中,见《王阳明全集》,第85页。

[161]《易余·三冒五衍》。

[1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83页。

[163]邵雍:《观物外篇》下之中,见《邵雍集》,第152页。

[164]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第253页。

[165]黄宗羲:《郎中王龙溪先生畿》,见《明儒学案》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238页。

[166]方学渐:《心学宗》,见《明经方本庵先生学渐》,《明儒学案》卷三十五,第840页。

[167]庞朴注释:《东西均·公符》,第105页。

[168]张载著、章锡琛点校:《正蒙·诚明篇第六》,见《张载集》,第23页。

[169]庞朴注释:《东西均·神迹》,第156页。

[170]牟宗三认为宋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形态”,其学术使命在于彰显道德主体性,“故宋学之彰显此道乃为纯反省的:由主静,主敬,向里收敛,反显此普遍理性之绝对主体性。”并认为宋学涤除“属于气质”者,“乃为必然应有者,且亦是极大之心力。”(见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10,第12页。)

[171]《通雅·读书类略提语》卷首二,总第3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