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民生政府
龚维斌[1]
建设民生政府是政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民生是指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而狭义的民生主要是指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事情。民生有不同的层次,既有底线民生,也有基本民生,还有质量民生。对于民生内涵的准确把握,既不能过窄也不能过宽,建设民生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建设民生政府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二是要坚持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三是要坚持将政府主导与多种力量相结合;四是要坚持将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相结合;五是要坚持将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率相结合;六是要坚持将改善民生与发展民主相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设民生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了解需求;二是确定重点;三是完善制度;四是建立标准;五是改革体制;六是提高能力。
新一届政府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之后答记者问时谈到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一是持续发展经济;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三是促进社会公正。他说:“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表明民生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一、充分认识建设民生政府的意义
1。建设民生政府是政府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中国政府的定位、职能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例如,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高效政府、透明政府等,其中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如果说中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自然也应该是民生型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说,改革开放前,民生维艰是中国发展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改善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当前,民生升级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今后的施政中心。因此,建设民生政府是中国政府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建设民生政府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经济发展,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100美元,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中等收入国家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很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亚和南美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后,经济长期徘徊不前,难有新的增长和突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政局动**不稳,现代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只是一种经验的概括,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和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重视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改善民生,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建设民生政府,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民生基础和民生保障。
3。建设民生政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正处于高风险时期,既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村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城乡居民中有5000万左右的低收入人员,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还不能较好地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李克强总理指出:“这些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所以政府要尽力,并且调动社会的力量,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因此,为城乡普通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构筑基本的民生保障安全网,并且坚持“网底不破”,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理解民生的内涵
建设民生政府,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民生的内涵和外延。
1。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生,是指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孙中山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凡是同人民生活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狭义的民生,主要是指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领域的事情,与民众生老病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需求满足。一般情况下,民生主要是指狭义的民生。
2。民生有不同层次
民生包括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不同的层次。
底线民生,是指保障民众最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条件。从现代政府的角度看,底线民生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
基本民生,包括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基本民生的目标;包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自由迁徙、平等参与是其重要内容,要求消除歧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民众的人力资本水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扩大纵向社会流动。
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是享受型民生。居住宽敞明亮、设备先进完善的房屋,接受高等教育,参加旅游健身活动,品尝美味佳肴等都属于质量民生。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要有尊严地生活,还要舒适地生活,不为生计发愁,能够享受生活。这是人类生活的较高境界和理想目标,需要有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财力保障。
三个不同层次的民生有递进关系,较高层次的民生状态包含和满足较低层次的民生需求,也就是说,基本民生包含底线民生,质量民生包含基本民生。在满足较低层次的民生需要之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实现较高层次的民生需求。
3。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对民生的期待和要求不尽相同,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的边界是相对的,也是变动的。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民生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的能力。我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例如,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义务教育是12年。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基本需求由温饱向环保转变、从生存向生态转变,蓝天白云、清澈干净的河流、森林覆盖的大地、安全的食品药品成为基本民生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民生需求是刚性的
任何时期、任何社会,民生都具有刚性需求的特点,只能往上升、不能往下降,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如果民生保障水平和能力下降了,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执政党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执政地位就会动摇甚至失去政权。而一些国家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上台执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竞选时承诺选民要改善民生,例如,增加就业、发展教育、解决住房困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等。也正是由于民生需求的刚性特征,欧洲福利国家由于过度的福利承诺,财政不堪重负,一些国家陷入福利危机的泥潭。
5。民生范围不宜宽,不能泛化
当前有一种倾向需要防止,就是把民生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少数地方政府拐弯抹角把大部分财政投入都算作民生投入,统计数字上民生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70%以上,以表明对民生的重视。据有关专家研究,如果按照可比较的核心民生投入计算,中国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8%,与OECD家相比,相差大约4~5个百分点,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把更多公共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旦民生概念被泛化,就会模糊民生政府建设的目标,削弱政府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不利于民生事业的发展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政府应该致力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重点是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劳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