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加强中国特色什么建设 >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析以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为例(第2页)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析以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为例(第2页)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形成市场提供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生态城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通过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延长项目经营期限,以及采取BOT、DBO等市场化的手段,推进能源、市政、环保和环卫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生态城管委会确立专项财政资金,切实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探索实行排放权交易、建立区域环境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城项目建设。

(四)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在多中心治理中,不同政府单位行使权力的本质差异极大,其中一些具有一般目的的权力向一个社群提供内容广泛的公共服务,另一些是特殊目的的职权,可能仅只提供例如灌溉或道路系统的运营和维护这类服务。”[10]中心生态城市建设上借助多样化的权力和政府单位,以解决建设中不同范围的公共治理问题。一是创新决策监管机制。按照科学化、民主化目标完善综合决策机制,保证市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的权利,建立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决策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实施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涉及重要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社会和媒体监督制度,健全实施监管机制。二是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和保障职能。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基层管理机构——社区委员会,使居民依法直接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探索跨区域的协作机制。以区域大气、流域海域水环境、区域生态、能源供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加强跨区域生态保护、污染控制与治理;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信息互通、设施相连,环境共建、产业互动、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

四、多中心治理格局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当前,世界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全球城镇化水平已由1950年的不到30%提高到了目前的50%,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巨大变化。据法国科学院GuyLaval院士估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多亿,城市能源消耗量将高达73%。[1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城镇化速度,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12年的51。27%。[12]构建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应对快速城市化的客观需要。要使生态城市由规划建设变成现实形态,就要转变政府为主的单中心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相协调的多中心治理格局。

(一)政府层面:实现规划建设与政策协同

在传统城市治理结构中,既有的政策和体制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顾及自己职能领域内的工作内容,缺乏对生态城市构建需求的整体思考。在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除了生态技术上的更新整合以外,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整体考量,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首先需要政府在价值观上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认同。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之间的协同,促进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对构建生态城市认识统一、实践同步,从个体到全局,形成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二)企业层面:落实社会责任与技术实践

企业作为城市的社会公民代表,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执行政府的各种政策,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完成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项目并保障其低碳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的创新发展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还要积极投身各种与公益、环保相关的事业,与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及其他公民的利益。

(三)社区层面:搭建市民自治与参与的平台

社区在城市治理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和关键环节,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居民的自治体,也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桥梁和纽带。要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助共建等多种办法,改善社区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在社区形成居民广泛参与的机制,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各类社团、行业协会、专业组织、中介机构等非营利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有效途径,在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中,尤其应该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其在各自领域内创新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城市市民、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交流机制,实行城市治理从决策、实施到监督的全过程参与,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四)公众层面:促进低碳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养成

公众作为城市的使用者和建设的参与者,对城市发展目标的达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行为方式转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在道德观的指引下,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向低碳和可持续的健康方向转变。低碳化的公众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会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低碳化产生重要影响,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树立节约能源理念,鼓励人们多多使用公共交通,更多消费低碳产品,引导选择居住在公共集约住宅,使低碳的生活内容融入生态城市社会之中。

[1]纪泽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天津滨海新区商务委副主任。

[2]颜京松、王如松:《生态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目的和目标》,载《现代城市研究》,2004(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载《城市规划》,1997(6)。

[4]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载《地理科学进展》,2006(3)。

[5]林汐主编:《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林汐主编:《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刘峰、孔新峰:《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迪与警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政治学思考》,载《行政管理改革》,2010(1)。

[8]李沛林:《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绿色低碳新城发展之路》,载《低碳经济》,2011(9)。

[9]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课题组:《导航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模式》,57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20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1]付允、陈亮:《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载《节能减排标准化》,2011(2)。

[1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16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