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加强中国特色什么建设 >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第2页)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第2页)

社会管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二是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政府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计划经济就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涉及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越大,风险会越大。

理想的社会管理体系由五点组成。一是完善的法律环境;二是合理的利益格局;三是由社会动员的公众参与;四是政府确保基本的公共服务;五是政府确保社会不能提供的必须由公共部门介入的社会管理。如伦敦发生骚乱,NGO可能解决不了,必须政府介入,再如纽约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最后影响老百姓生活秩序,必须由公共部门介入。理想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政府能不介入的就不介入,能交给社会管理的就交给社会去管理。

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过去对社会管理治理的一些思路是基于自由市场时期的框架模式,2008年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介入,国家市场正在兴起,国家市场对经济的介入已经凸显,从欧盟到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已经跟自由市场时期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对社会的介入到底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现在没有看透,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四)坚持依法治理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过去经常提及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扩展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要在法治的轨道内管理社会,在法治的轨道内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消除社会冲突。

依法治理社会,就是政府要全心全意地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根本职责。政府要部分地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所谓部分承担就是说,社会管理的另外一部分责任实际上是需要居民自己负责,也就是社会治理。

要充分认识到没有政府,社会发展是不可能的,政府本身是社会的需求。要明确,政府参与社会和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社会的办法是不一样的。公共参与包括民主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组织、基层组织的各种事务。公共参与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自身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所以,公共参与过程也包含了利益博弈内涵。社会组织和公众自己不能创造价值,除非募捐和允许开展经营活动,这样,它们就需要政府的法律支持,由此就产生了对慈善法律和法规的需求以及对社会组织管理的需求;政府则不一样,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获得收入。所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府往往容易自己把这些收入分发给社会的弱势群体,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在许多情况下,政府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也限于人员的专业化,不能提供公众需要的社会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中,政府在社会领域做得越多,问题越大,社会对政府的需求越多,结果就陷入恶性循环;另外,社会组织往往过分强调了自己的独立性,忽视了自己对政府的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有社会动员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在法治的框架内,自发地组织起来,去参与社会事务、关心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是有差距的公平,是各阶层共生、共依、共赢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平。要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社会矛盾,尤其是上访等,要彻底避免“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五)“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坚持科学发展,要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生动局面这一新要求,这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近年来民生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进一步升华,充分体现了社会建设必须为了人民,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社会和谐必须造福人民这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和发展思路。

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要特别强调和突出不断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提供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全面和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多元治理格局的社会管理。一是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实现充分就业,劳动者才能实现劳有所得,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社会保障,才能拥有安全的生活和幸福的未来。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与往年一样,2012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会达到2500万人以上,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在劳动力总量供给居高不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些部门和地区招工难与一些地区和部门就业难并存,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服务等措施加以解决。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我国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是政府通过法律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保险方式处置劳动者面临的特定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体现政府的责任,更体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自身的责任。劳动者有参加保险缴费的义务,用人单位也有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与养老保险一样,医疗保险也是风险共担和补偿损失。它也是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我国的失业保险也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组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个人和企业的责任,个人和企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社会建设就是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承担起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面临突出问题是人口众多和规模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特别关注国家履行基本公共服务承诺的能力,也要妥善安排社会领域的财政支出,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更需要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进行创新。三是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合作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还有公众一起来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强调多元治理。多元治理就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都参与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去。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是社会组织,是企业,也是公众。

(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摆在首位

1。建设人民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生活是指个人与家庭、社会、群体、社区的交往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社会性,展现人的群体特征和社群属性。对于美好社会和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自古以来就不乏各种美丽的传说,表现在诗歌、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它们正是人类本质属性的体现。这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社区尽管经历了种种变故,但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导致的急剧社会变迁,传统生活共同体在很多地方已**然无存。人类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美好社会追求的信念,这正是社区建设的动力所在。重新找回社区成为人类的不懈追求。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中国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在建设之中。健康的社区建设应当是回归人类的社会本性,从“看不见人”的社区走向“看得见人”的社区。如果社区工作者们把握社区的社会本质属性开展社区建设,就会贴近人类本性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激发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的热情,使社会管理格局日臻完善。正如第一个把社区概念引入中国的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所说:“试图在城市街区中追寻成功的标准,如高标准的物质设施,或所谓的能力很强的‘无问题’的街区人口,或记忆怀旧的城镇方式的生活等,都是白费工夫。这种做法都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即城市的街区是干什么用的?”这实际上提醒我们:在建设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时,应当明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2。社区是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的共同体

(1)社区是满足个人与他人需求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他(或她)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种社会关系总和中,个人和他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权利与责任,即个人的权利与个人对群体的社会责任。这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得以规定,并在一系列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实现。

社区成为生活共同体,首先要有共同的社会规范,这些社会规范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少数人制定后赋予大多数人的,而是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制定的、真正意义上的乡规民约。美国素有遵循乡规民约的历史传统,从最早的移民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在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必须满足群体的需要,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在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中实现个人安全、自我放松、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共同认知。“当清教徒们在1620年抵达普斯茅斯时,‘五月花’号上的乘客们已经在一份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协议规定,他们在新大陆将遵守社区的法律和教会的训令。这样,他们形成了一个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团体,尽管其中也有并不信奉清教主义的人,但他们仍然认为遵守这样一个能够确保大家安全的协议是最好的选择。清教徒们认为,城镇和集市是一致的。教徒们如果想要保持他们的信仰,就必须在相互监督下生活。”这些规定、社区法律、教会训令、信仰以及相互监督机制构成了美国社会的最基本规范。前几年,笔者在对美国乃至加拿大居民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感受了到乡规民约在北美社会中的作用。

社区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平等的社会关系、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当个人都能承担社会责任时,公民意识才能慢慢融入整个社会,这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真谛。要使每个人都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必须坚守社会平等的价值理念。在任何社会,平等都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尽管人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平等,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放弃特权、差异、歧视而一道工作确实可能,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公共生活中和平等的气氛之中的。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是不容易建立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不是靠行政力量干预就可以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的形成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个自下而上的过程经历了数百年,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范、行为要求、心理约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淀,以历史的发展构成现实的基础。

在公民意识、社会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工作和共同生活构成社区的内在特征。美国第42届总统克林顿在谈到社区时说:“人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共同工作以建立共同基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1996年在竞选第二届任期时,克林顿曾经把建立强大社区作为他的国家发展战略选择之一,也把社区建设视为美国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西方文献中,总有人把社区视为工作的一部分,出现所谓工作社区。把社区仅仅局限于生活区域过于狭窄,它实际表现在人类的各种生活之中。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类的本质属性。

(2)社区必须拥有关心他人生活的共同体精神

精神生活是生活共同体不可缺少的要素。鄙视特权、崇尚平等是社区精神的核心。这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工精神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美国大转型时期(1900-1950年),“人们有一种基本感觉:国家及其公民必须关照所有的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少数特权者的利益,正是这样的感觉,鼓舞了平时很少关注立法的不同人群。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有越来越多的男人和女人,追寻‘赫尔之家’的简·亚当斯和‘亨利街社区中心’的莉莲·D。沃尔德的足迹,使社会服务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牧师们把越来越多的制度化社会服务工作带入他们的教区”。职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工作精神浸透了关爱、合作、奉献,以区别于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服务,即由政府提供或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活动。

案例

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一,改善民生与创新管理并举,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生动局面。2011年,西城区委区政府提出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建设设想,探索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各类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全息、全元、全维、全联动、全反馈的社会运行状态。“全响应”社会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服务,实现过程是积极响应。积极响应就是扩大社会参与,传递社会信任,放大社会效益。“全响应”社会管理体系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安全、健康、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爱和温暖,富有活力、能够持续改进的社会形态。二是始于群众需要,终于群众满意。在“全响应”社会管理系统中,民生服务涵盖了社会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党建服务、卫生医疗服务4个类型服务。在智能化社区体系下,网站、家庭信息机、数字家园、无线终端、社区电子屏和大厅触摸屏等成为服务终端。民生服务和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至辖区居民生活。德胜网格化“全响应”社会管理系统把街道23个社区划分为238个网格化责任区,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政务、便民、商业、公益四大类102项服务,还根据需求变化,提供新的服务。自2012年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德胜门全响应指挥中枢处理民情日志16238件,征求各类诉求问题和建议共202件,解决189件,解决率93。56%,响应率为100%,为群众营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第二,基本格局设计合理,建设工作有条不紊。一是基本格局设计完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基本格局概括的说是“1+8+N”,实现社会服务、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四位一体,三级联动。“1”是指“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通过健全完善一个“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一个一门式综合服务中心;一个“全响应”呼叫热线;一个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网站,搭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行政服务四个功能。同时,搭建街道“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全响应”社区平台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对接和管理方式,通过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实现“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有效解决当前信息分散化、片段化,信息不能兼容共享等现象。“8”是指社区、街道、职能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社会领域党建、居民这8个响应链是全响应落地的支撑和载体。“N”是指多个配套制度文件。例如,访听解文件、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的文件、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的文件,等等。二是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区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正在进行顶层设计,梳理社会管理、司法管理服务等项目,并完成与以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的对接和整合,完善指挥中枢功能,2012年年底前完成运行调试。12341特服号的申报手续已基本完成,正在完善区级服务需求后台分解、流转、回馈等办理流程,为尽快启用和实现为民服务一号奠定基础。德胜街道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硬件运行条件成熟,金融街、月坛、广内、白纸坊等试点街道的工作均稳步推进;另外牛街、什刹海等5个条件成熟的街道也正在同步推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