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加强中国特色什么建设 > 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第2页)

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第2页)

绵竹围绕“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这一目标,把加强和创新村(社区)和窗口单位服务管理当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抓手,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三委一站一网”的基本格局。以综合管理服务站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便民服务,实施辖区内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服务站承载了与社区党群工作、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公共安全、产业协调等密切相关的政府服务内容20余个,实现就业和劳动保障、综治维稳工作、社工工作、民情诉说、社区警务、人口计生服务、各类文化活动等基层服务的直接递送。通过便民服务,将县乡两级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下沉到社区(村)。通过便民服务递送,重新增强了居委会在社区中的作用,规范了新时期下社区服务内容,为基层社区活动提供了管理和服务的平台,对于社区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排外模式

排外模式以近几年大规模发展的城市郊区村,特别是特大城市的郊区村为代表。这样的农村,早已不以农业为支柱产业,而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但这样的农村却面临人口大流动的情况,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由于外地人口大量聚集、本地人口人户分离,无论是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机会、公共卫生的提供,还是涉及社会稳定的治安问题,都存在本地政府社会管理缺位的现象。

排外模式的农村社会管理需求表现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以及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公共服务对象的界定、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提高等方面。面对这些需求,拥有“当地农村户籍”的人口则努力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权。最明显的例证是广东佛山南海村,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17]。当地早已不见昔日农村面貌,但由于保持原有的“村民”身份可以保持关于宅基地、农田用地等多方面的特权,因此出现了当地村民不愿意进入城市户籍管理的现象。

这种类型的农村社会管理重点,则需要解决深层次的城乡发展体制、土地政策等多元利益格局调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城镇化政策就能一蹴而就的。

表1农村社区分类及社会管理模式

三、结语

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18],十年来的发展现实表明,目前农村城市化发展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无论政界还是学者,都提出“高水平”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需要转变人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发展公共空间和市民公德,实现这些,这需要进一步的社会管理创新。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同和中国中、东、西部的地域差异,以及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社会共同体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农村社区的发展情况必然不同,这种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农村社区类型。不同的社区类型所对应的社会建设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有关民生的社会政策需求和有关和谐稳定的社会管理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在横向上必然需要遵循不同的社会需求而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经验在推广时也必须参照不同社会管理模式的边界条件,做到有的放矢。城镇化并不是将所有的农村都发展为城市,而是在尊重农村地理、人口、经济、文化差异性的大背景下,按照各自的特点发展农村。能够发展为城市的发展为城市,不能发展为城市的则要通过其他途径发展农村。总之,城镇化并不是农村发展的唯一道路。

[1]蔡永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博士后。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成果之一。

[2]谷中原、吴晓林:《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胡位钧:《中国基层社会的形成与政治整合的现代性变迁》,见刘建军:《复旦政治学评论》第2辑,59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2),50页。

[6]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贺雪峰:《中国村子模式实证研究丛书》,总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崔建平:《社会管理创新与农村社区建设——以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例》,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3)。

[9]程同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管理》,载《学术界》,2013(1)。

[10]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17页。

[11]陈晓莉、白晨:《回迁安置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与思路》,载《学习与实践》,2012(4)。

[12]谷中原、吴晓林:《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谢文媛:《浅析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22)。

[15]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6]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17]郑杭生:《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与社会管理创新:来自南海的“中国经验”》,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