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纪录片创作教程书 > 第一节 纪录片选题程序(第1页)

第一节 纪录片选题程序(第1页)

第一节纪录片选题程序

在纪录片创作中,好的选题意味着好的开端,不好的选题往往导致创作者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所谓好的选题就是创作者选择的恰当而富有价值的创作题材。纪录片创作者要严格按照程序开展选题工作。

一、纪录片选题依据

选题是每位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大千世界,宇宙、自然、社会、科学、历史、人物等纷繁庞杂,创作者不可能见到什么选什么,而要依据创作目的去判断,以及从大量可能拍摄的线索中挑选。

(一)纪录片选题与市场定位

1。市场定位主要分类

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是基础”,也就是说凡是以纪录片名义出现的影片,应该真实反映被拍摄对象,这个要求决定了纪录片选题必须来自历史中曾经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事实难以尽数,人类社会的现实丰富多彩,每天都会发生无数的事件,似乎都可以纳入纪录片选题范围,其实不尽然,因为纪录片创作还有第二个要求,也就是“好看是关键”。选择好的题材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选定了一个好的题材等于纪录片的创作成功了一半”[1]。从影视传播原理来说,决定影视艺术作品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观众是否认可,因此纪录片创作的“好看是关键”这个要求,决定了创作者必须选择合适的创作题材,以符合特定观众群体的观看目的,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在决定开始拍摄某部纪录片前,必须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和市场定位意识。

从目前情况来看,纪录片选题市场定位大体有以下五种分类。一是宣传,是指创作者通过纪录片传播特定观念,以影响观众的思想及行为。纪录片传播属于典型的媒介传播行为,因此以政治宣传为圭臬的纪录片较为常见。近些年来,基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主题进行宣传的纪录片逐渐增多。二是知识,是指创作者搜集相关领域资料,整合创作成纪录片,观众在观看时可以了解这些领域的基本情况,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三是情感,是指创作者通过纪录片讲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某种情感共鸣,获得情感认同。四是好奇,是指创作者通过纪录片提供某些特殊领域的隐秘状况或独特景观,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强烈震撼,满足求异心理。五是娱乐,是指创作者在纪录片中呈现富有幽默感的情节,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快乐心理,释放生活压力。

当然,上面所讲的纪录片五种市场定位,基于创作者在做选题工作前对自己未来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的期待。但是就具体作品而言,观众在观看时还有可能获得其他效果,如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拍摄的《理想照耀中国》,刻画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形象,传达了不同时代共产党人“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很明显,这部影片的初始定位在于通过对历代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回顾,让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具有政治宣传性质,不过观众在观看时,还会获得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方面的知识。这也意味着,纪录片创作者在对选题进行市场定位时,在瞄准主要市场定位的同时,能适当兼顾其他市场定位,会使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更大。

2。题材分类与市场定位

以创作题材为标准,纪录片可以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六种类型。其中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选题领域和功能旨向。“要创作一部纪录片,首先要寻找选题。从哪些领域寻找选题,从什么角度确定选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就像我们来到一座大山面前寻找上山的路一样,乍看一片郁郁葱葱,看不到通往山顶的道路。寻找选题类似于寻找登山的具体方式和道路。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拿出地图,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茂密的山林中隐藏着羊肠小道、石砌台阶、环山公路甚至缆车索道,而这些不同的登山方式和途径就类似于纪录片的不同类型。”[2]因此熟悉并比照具体的纪录片创作题材的类型要求来寻找选题非常重要。

一是新闻纪录片和理论文献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纪录片一般都需要表达明确的主题,且要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那些从事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观众,以及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认可的观众是主要观众群体,因此这两种类型纪录片的市场定位主要为宣传。二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和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纪录片通常会讲述人类历史或者自然科技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便于那些有求知欲望的观众在观看时学习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三是部分人文社会纪录片,这种类型纪录片通常会讲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人生经历,容易引发那些在生活中曾经或者正在遭遇某种生活变化的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四是人类学纪录片和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纪录片通常会讲述一些大多数人生活经验之外的隐秘或者独特的事件,那些怀有强烈好奇心的观众就会获得不同于一般的观影体验。五是部分人文社会纪录片,如某些以纪录片名义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带有娱乐化色彩,这类节目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可以满足那些希望带来娱乐休闲效果的观众的期望。

3。初学者的选题策略

本教材设定的主要学习群体为传媒类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以及纪录片爱好者,一般情况下,这两个群体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初学者。作为初学者,他们的共同点是经验较少、设备资源有限等。纪录片创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社会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初学者刚开始时没有能力很好地把握选题,更不大可能具备从事纪录片创作的条件,如理论文献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需要动用很多资金、人力、物力等,往往是大兵团作战行为。但是,通过综合考察六种纪录片类型的特征,我们会发现人文社会纪录片门槛相对较低,创作难度相对较小,是培养初学者创作能力的理想类型,因此推荐初学者在学习纪录片创作时,首选人文社会纪录片,后面讲述到相关内容时,主要也会以这个类型为主。

1999年,杨天乙执导的纪录片《老头》公映。杨天乙原来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话剧演员等,由于工作原因曾经学习过视频拍摄和制作,但是从未尝试过纪录片创作。1996年,她搬入北京青塔小区居住时,看到小区围墙底下坐着一排老年人,他们穿着深色棉袄、棉裤。杨天乙后来提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老年人坐在一起,当时感觉他们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感觉这些老年人正在度过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光,于是产生了一种想把他们最后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的想法。创作过程历时两年,后来,这部纪录片亮相世界各大影展,先后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德国莱比锡电影节金和平鸽奖等,成为当时中国获奖最多的独立纪录片之一。

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初学者不应该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一开始就想创作大部头的作品出来,而应该善于利用有限的创作条件,用心观察周边普通人的生活,发掘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呈现他们的情感世界,积累创作经验,然后逐步提升自己的创作层次。因此,纪录片选题的基本原则是,“应尽可能地去选择那些你所熟悉的、能触动你或者能让你产生深刻思想认识的题材来拍摄”[3]。尽管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使得纪录片创作自由度受到一定束缚,但是纪录片创作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一个将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悟与思考进行艺术化表达的过程,至于表达的效果如何,是否深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很难想象,创作者对即将拍摄的选题没有任何感觉,还会创作出很有深度、很有感染力的作品来。

(二)纪录片选题与线索来源

1。选题线索的来源

在纪录片创作中,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各花入各眼。但是,好的选题应该具有大体一致的标准。只有当那些人物、故事或事件与创作者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经历、人生体验、审美情趣相吻合时,才有可能真正触发创作者的灵感和**,进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4]因此,好的纪录片选题应该是那些能够在创作主体和客体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的选题。纪录片创作者在进入创作流程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得到选题线索,有时候得到的可能是一条线索,有时候得到的可能是多条线索,不管一条线索还是多条线索,创作者都需要对线索进行必要判断,如果觉得没有什么价值,可以选择放弃,如果觉得很有价值,就进入下一步工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作者获得选题线索的来源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来自上级布置,一般情况下,电视台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以及电视台领导,会基于宣传任务以及节目制作规划,向电视台的专业纪录片创作者不定期下达选题;二是来自集体讨论,电视台纪录片相关部门成员或者某些创作团队成员,会基于各成员所见所闻,共同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选题;三是来自关系网络,某些纪录片创作者会通过人际关系建有自己的信息网络,不定期反馈,由创作者确定有价值的选题;四是来自个人观察,某些创作者尤其是独立纪录片导演,有较强的观察事物、观察社会的意识,随时会发现有价值的选题;五是来自新闻媒介,某些创作者尤其是初学者,会经常检索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中的相关报道,随时发现有价值的选题。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网络信息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很多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有价值、有意思的故事,会被一些新闻记者或者热心网友发布在一些网络板块中。在本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课程作业创作中,在网上搜集选题的比例逐年增加,如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通过网络搜寻获得选题的比例占到60%左右。网络为学生创作团队寻找选题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例如,纪录片《年轮》创作团队在网络上翻阅腾讯·大渝网“城·视”栏目时,看到发布在该栏目上的15张图片,讲述了家住重庆市渝北区龙瑞街的张才柱老人,身患淋巴癌且眼睛近视1600度,在毫无绘画基础的情况下,经过刻苦学习,自学原生画艺术,4年来总共创作了180多幅原生画,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出来的事。

在创作团队讨论选题时,有同学向创作团队中其他同学展示了上面提到的15张图片,同学们被老人在人生逆境中仍然乐观豁达并刻苦创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对比其他同学寻找到的选题后,一致同意优先确定这个选题。该创作团队找到任课教师沟通后,确定了拍摄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最终完成了一部11分钟的纪录片。在课程期末考核中,影片深深打动了老师和同学们。从该创作团队的选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从确立选题到获得批准,再到创作完成后获得较好的观影反响,中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实际上体现了纪录片选题的价值要素。

2。选题的价值要素

一是时代性,是指纪录片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关注时代变迁。例如,纪录片《最后的代课教师》讲述了甘肃省渭源县黎家湾镇的代课教师们被清退的过程,触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矛盾。二是新颖性,是指纪录片能够反映那些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或者接触很少的事件及情境。例如,纪录片《劫后》讲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反映了灾区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三是故事性,是指纪录片能够基于矛盾点以情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被拍摄对象起伏跌宕的个体经历。例如,纪录片《营生》讲述了陕北唢呐艺人郝绥清老人为了生计,凭借自己善于吹唢呐的技艺不懈奋斗的种种经历,影片矛盾突出、情节分明、悬念感强。四是形象性,是指呈现在纪录片中的环境、场景、人物等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表现力。例如,纪录片《船工》讲述了三峡一带著名的老架长谭邦武老人,在三峡水库修建前后的生活经历,影片中自然环境宛若仙境,人物表现非常生动。

以上四种纪录片选题的价值要素,是通过特定选题渠道获得选题线索后,初步判断选题线索是否具有拍摄价值的一般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纪录片选题都需要达到上述四个标准,经过适当考察后,很可能某些纪录片选题线索只具备了部分价值要素,而另外一些纪录片选题线索具备了其他一些价值要素。不过,总体来说,某个纪录片选题所具备的价值要素越多,选题的价值就越大。在纪录片创作中,很多创作者会自己设定一些纪录片选题的标准,如刘效礼、冷冶夫提出的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一是现场环境具有可视性和新鲜感;二是事件、人物利于镜头表现;三是拍摄现场有利于机位变化和多机拍摄;四是人物形象有特点,个性也比较鲜明独特;五是人物职业和活动有较丰富的视觉特点;六是人物经历和事件比较曲折丰富;七是所反映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八是人物和事件的内涵较为深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5]

二、纪录片选题论证

通过选题线索的来源渠道获得很多选题信息后,创作者要依据选题价值要素进行初步筛选,确定一个需要重点考量的选题对象。这时候就需要做选题论证工作,即在资料查阅、调研预访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论证,确定是否进入策划阶段。

(一)纪录片选题与调研论证

1。资料查阅

纪录片创作者获得选题线索后,要结合选题的价值要素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觉得选题没有什么拍摄价值,可以放弃,然后重新选择,如果觉得选题具有很强的拍摄价值,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工作,也就是纪录片选题的调研论证。为了稳妥起见,创作者在正式进入准备拍摄的地点前,需要通过相关渠道做一些资料查阅工作,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文字资料,包括相关书籍、报刊、论文、日记、信函乃至法律条文等,目的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所要拍摄的选题有最大程度的熟悉;二是影视资料,包括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源,在查阅的时候,对于有价值的资料可以做一些记录,便于作为原始的影像资料;三是网络资料,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无论是文字资料查阅还是影像资料查阅,网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来源以及很多专业资料库,可以扩大资料查阅范围,提高资料查阅的效率。

2。调研预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