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纪录片创作教程 韩永青pdf > 第三节 纪录片后期编辑(第1页)

第三节 纪录片后期编辑(第1页)

第三节纪录片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是指以叙事手法为指引,将素材加工制作成最终适合播出和观看的成片。这项工作是体现创意性这个纪录片本质属性的重要方面,对纪录片创作者而言极具挑战性,也极富创造性,包括编辑准备、画面剪辑、声音剪辑和后期包装四个工作流程。

一、纪录片编辑准备

(一)审看前期素材

在拍摄和采访阶段,细心的创作者都会对素材进行浏览和整理。这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准备进入剪辑工作阶段时,创作者还要将所有素材审核一遍,以便对素材整体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在审看的过程中,有三件事情很有必要去做。

1。整理场记

一般情况下,纪录片拍摄尤其是大型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都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场记工作,主要是将每天每个地点或每个时间段拍摄或采访的素材以主题词的形式记录下来,涉及场号、镜头、景别、拍法、内容、时码等详细信息。创作者在进行剪辑工作前,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将素材彻底整理一遍。这里的一定标准可以是时间,可以是地点,也可以是内容。

对于声画素材,如果是使用磁带存储的,需要将磁带上的内容转换成数字内容,并建立好文件夹,原因是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当下纪录片业界已经很少使用线性编辑软件,基本上全部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这样做可以为后面进行非线性剪辑工作提供方便。对于文字素材,如果是书写内容,需要将其转换成文档内容,如Word文档等,方便后期编辑时随时调阅。当然,很多微型纪录片由于拍摄时间一般不长,素材一般也不多,可能在拍摄时没有做严格的场记,可以在拍摄结束后按照上述要求对素材进行整理。整理素材一方面是创作者不断熟悉素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不断酝酿自己剪辑思路的过程,因此意义重大。

2。记录想法

在素材整理完毕后,创作者需要再仔细看一遍素材,在看的过程中,如果对某个或者某些人物、情节、细节特别有想法,应该将这些想法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或者电脑上。例如,素材中一共拍摄了5个人物,但是依据确定好的叙事方式,需要确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应该选择突出哪些方面等;看到某个情节比较完整且特别有表现力,甚至构成了纪录片的重要支撑,要考虑它应该怎么使用;还有看到某个人物说了一段话,其中某些话特别有感染力,对表现人物个性以及影片主题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考虑直接转为同期声片段来使用。

一般来说,创作者在整理素材过程中或者整理完毕后,大脑会处于兴奋但不确定状态,想法比较多且容易瞬间消失,需要马上记录下来,为后面的剪辑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例如,学生创作团队拍摄的纪录片《河畔种蕉人》,讲述了来自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农民工们为了谋生,到老挝万象省万荣县种植香蕉的经历。素材由两位同学远赴万荣县耗时半年拍摄完成。该片拍摄完成时总计有近2000个G的素材量,因此这两位同学光整理素材就花费了1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在正式开始剪辑前,基础性的工作非常重要。

3。翻同期声

在纪录片拍摄以及采访过程中,伴随画面会录下大量人物同期声的素材,这些素材会成为将来成片中解说词、字幕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物同期声的主要来源。所以,创作者需要提前将这些人物同期声内容转成文字性电子文档存储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剪辑工作和后期包装时随时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剪辑工作效率。

(二)确定风格基调

总体来说,纪录片风格可以分为三种,即纪实型、政论型和写意型。纪实型纪录片注重讲述故事,如新闻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部分历史文化纪录片、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政论型纪录片注重表达观点,如理论文献纪录片;写意型纪录片注重表达情感,如部分历史文化纪录片、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

纪录片风格决定了纪录片的叙事与表意方式,对于剪辑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纪实型风格纪录片解说词侧重叙述,比较平实,镜头节奏较慢,长镜头较多,字幕较多;政论型纪录片解说词侧重议论,镜头节奏中等,长镜头较少,字幕较少;写意型纪录片解说词侧重抒情,镜头节奏较快,长镜头很少,字幕较少。

纪录片基调种类有很多,有感动型、感伤型、幽默型、惊奇型、战斗型等。纪录片基调对解说词配音和音乐选配有重要影响,总的原则是基调要高度协调统一。例如,基调为感动型的纪录片,一般情况下纪录片的主要人物具有某种高尚精神或感人事迹乃至曲折经历,解说词配音语气通常充满热情与赞颂,通常需要选配旋律优美、能激发人们激昂向上情绪的音乐。

(三)检查镜头质量

在正式开始编辑工作前,相关人员需要从镜头技术与镜头艺术角度进行专门审看,如果发现有些镜头出现焦点不实、光线不佳等技术问题,镜头重复较多但没有新信息或新角度,甚至场景不佳、主体不明、画面混乱等艺术问题,需要考虑移送专门文件夹中或有选择地删除。

二、纪录片画面剪辑

(一)剪辑流程

画面是纪录片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剪辑工作的流程性较强。如果不按照基本剪辑流程操作,往往会导致剪辑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陷入困境。

1。纸剪

纸剪是指在纸上将整理好的素材进行大致排序。具体方法是基于镜头将所有场景、过程、细节和人物同期声等标注主题词然后写到小卡片上,再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叙事手法摆放小卡片的顺序,并做出必要调整。这项工作从宏观层面对纪录片叙事路径进行整体谋划,使素材与纪录片成片之间建立联系。当然,有些微型纪录片涉及的场景、过程、细节和人物同期声等相对较少,也可以选择直接在纸上写出来,然后以连线的方法进行排序和调整。

2。粗剪

粗剪的任务是将纸剪的思路由设想变成现实。具体方法是按照纸剪中小卡片摆放的顺序,将基于镜头的声画素材从素材库中导入非线性编辑软件。粗剪主要是用来检验纸剪的效果的,并为下一步精剪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它必然是一个半成品。有些镜头可能会一直保留到精剪,有些可能不会,这个时候不必考虑这些,也不必考虑镜头衔接等细节问题。

在粗剪完成后,剪辑人员需要在非线性编辑软件画面轨道中通看一遍粗剪效果,从总体上看叙事架构是否已经建立起来,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平衡等。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镜头太多,导致叙事冗长,可以先做一些删除工作;如果发现某些镜头表现力不佳,需要从素材库中导入其他相关镜头进行替换;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镜头太少或者某些镜头没有,需要记录下来,进行一些必要的补拍。

3。精剪

精剪是对粗剪结果的压缩与细化,使最终保留在非线性编辑软件内的每个镜头不可或缺。具体方法是按照镜头剪辑的方法要求,做到镜头长度适当,节奏感强,组接流畅,使得纪录片画面部分最终定型。这一阶段主要考虑影片的各种细节问题,如镜头的衔接、场景的过渡、段落的转接、声画关系的处理、配音配乐、字幕动画设计制作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无关大局,但处理不当却很容易成为碍眼的沙尘、刺耳的噪声,直接影响影片的品质和视听效果。[1]

(二)剪辑方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