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方法
由于在不同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有差异;因此,为纪录片提供解说词的方式也有差异。全解说词纪录片一般是在拍摄前就写好了解说词,半解说词纪录片一般是在画面剪辑完成后开始写解说词。无论哪种情况,解说词写作都要讲求具体方法。
一、配合画面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这里讲的“配合”,是指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词要配合画面实现叙事和表意功能,或者说解说词要体现出为观众“看”而写的特征。在撰写解说词时,撰写者应该充分考虑配合性这个特征,不能像写一般文章那样只专注于文字而不顾其他。[2]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部分而独立存在,有的看似写的支离破碎的文稿,合于画面可能珠联璧合;有的看似完整华美的文稿,合于画面可能重复无味。因此,解说词是一种以“不完整”取胜的特殊文体。
(一)不要与画面形成重复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作品,画面是表达内容的主要途径。所以,能够用画面表达的,尽量使用画面表达,只有在画面无法表达的情况下,才考虑选择解说词。例如,在涉及使用画面对事件场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展现时,创作者如果觉得画面意义比较模糊,无法充分表达内涵,就可以使用解说词,从而将画面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晰。但是,要特别注意解说词不要和画面重复,以免出现“看图说话”的情况。
例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的开头部分讲到,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古代曾经受到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的多次侵犯,但是他们从来只有反抗,没有妥协,这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直接关系。该片为了使这个说法更加形象直观,使用了一段观众非常熟悉的西班牙斗牛士斗牛的场景,与此同时,解说词写道: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植根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为上述这段画面添加解说词,如果按照传统做法,对斗牛士的斗牛技术或者斗牛场面如何精彩作描述,那就必然造成解说词与画面内容表达重复的问题,使解说词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上面这段解说词采用议论手法,具体解释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的性格特征是“追求刺激、喜欢冒险”,而斗牛就是那些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解说词和画面不仅没有重复,而且形成很好的呼应。由此可以说,在涉及事件场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画面时,尽量避开重复性的描述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注意与画面的间断性结合
纪录片解说词和画面最为理想的关系是,既与画面配合,又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因此,解说词的写作需要做到与画面在分离中有结合,在结合中有分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这一点呢?解说词与画面结合点的选择最为关键。例如,纪录片《苏园六纪》之《吴门烟水》中讲到苏州的人文景观时,提到苏州清代二十四状元的故事,其中讲到最为著名的翁同龢,画面中只有翁同龢故居的影像和他的一张照片影像,其中解说词写道: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翁同龢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
这段解说词充分体现了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的写作要求,结合点有两个,一是“这所老宅”,二是“翁同龢”,当画面中出现翁同龢故居影像和他的照片影像时,解说词同时对应出现这两个概念,当这两个影像继续停留在画面中时,解说词迅速分开,补充相关背景,那就是“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和“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这两句话。我们由此可以发现,在体现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方面,找到结合点至关重要,这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根本要求。
(三)适当选择使用潜台词
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还需要一定的潜台词,这种潜台词是指解说词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观众在听解说词的基础上,通过看画面可以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不仅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还可以获得幽默、感动、感伤等特殊的表达效果。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讲到患有先天愚型症的孩子舟舟,经常跟随担任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的父亲去排练现场,时常站在观众席上模仿乐团指挥的指挥动作,画面中出现他突然有一天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到乐团指挥指挥大家排练的位置,解说词这样写道:
“对于现有的位置,舟舟不是很满意,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
如果观众只是听这段解说词,就不知道舟舟到底坐到了什么位置,但是在看画面的同时再听解说词,就明白了舟舟原来坐在了乐团指挥的位置,原来舟舟也有想当真正乐团指挥的愿望,但事实上不大现实,观众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构成了潜台词,解说词不仅略带幽默感,而且充满温情,如果解说词非常直白地把舟舟的意图说出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由此可见,善于使用潜台词是提升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通俗表达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俗”的意思是“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纪录片一旦播出或公映,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有可能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文化层次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观众来说,如果把解说词写得抽象化甚至文言化,他们就会听不懂或者无法完全听懂,最后选择放弃观赏。即使是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观众,如果长时间听到抽象化甚至文言化的解说词,也会因为没有趣味性而选择放弃观赏。因此,通俗性体现的是解说词要为“听”而写。充分发挥解说词自身的表现力,将解说词写得浅显易懂,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一)生活化
解说词是供观众听的,而非供观众读的。既然是为了听,就要符合普通人的听觉习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做到表达朴实亲切、让人一听就懂。要避免使用晦涩词句,不能过分夸张等。例如,纪录片《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一些,传说中国远古资格最老的人物之一黄帝,曾在这里打了一仗,他的对手是被民间誉为战神的一个叫蚩尤的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2000多年前写的一部兵书,被奉为兵家经典,现在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么一部古老的兵书呈现在观众面前,解说词很容易写得严肃刻板,甚至会出现很多使用文言表达的情况。但是,观众听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上面这段,“资格最老”“打了一仗”“对手”等,都是观众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口头语言,听起来似曾相识,形象生动。
(二)启发性
纪录片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这种感受具体表现为观众会一边看一边思考。如果说画面在表现“视觉”方面不可替代,那么解说词则在“听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观众在听解说词的时候,一边听一边思考呢?这就需要将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纪录片《时间机器》之《与时间竞赛》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为什么老鼠只有两年的寿命,而鲸鱼却能活上两百年?为什么这些螃蟹随身携带的闹钟得每天重调时间?又是什么驱使驯鹿跋涉几千公里穿越地球上最严酷的地区?蜂鸟又是怎样变成鸟类世界里的小木偶的?这全都跟时间有关。”
作为表现模式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与时间竞赛》这集主要讲述生命轮回与时间的关系,上述这段解说词从地球上万千动物中选择了“老鼠”“鲸鱼”“螃蟹”“驯鹿”“蜂鸟”几个具体对象,对它们生命形态的存在方式连续发问,观众在听到这段解说词时,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以试图寻求答案,当解说词说到“这全都跟时间有关”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构成不同生命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们作为个体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长短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以设问的形式进行解说词写作是启发观众思考的重要方法。
(三)节奏感
解说词除了要让观众听懂之外,还要让观众听得舒畅,这就需要把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这与语言表达的修辞有直接关系。例如,在进行解说词写作时,撰写者可以适当运用对比、对偶、排比、重叠、反复等修辞手法,注重词句的平仄、押韵、拈连、仿真等,这样可以产生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表达效果。例如,纪录片《寻找回来的亲情》开头的解说词这样写道:
“四十岁的孟玲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从小就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的老父亲,一个对她体贴入微的好丈夫,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乖女儿,除了善良的母亲早在四年前病逝,让她时常地感到痛心思念之外,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家庭。”
这段解说词连续使用了3个“一个”,形成修辞上的排比气势,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将孟玲的家庭背景介绍得非常清晰,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类型划分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一)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注重反映观众比较关注的当前社会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具有极强的新闻价值,在解说词写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突出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五个方面,解说词包含这些要素越多,纪录片的新闻价值就越大。
二是注重使用背景资料。适当使用背景资料不仅可以凸显新闻主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使纪录片内容整体看起来更加丰富扎实。
三是语言表达要平实简练。这类纪录片由于画面素材比较充足,应主要依靠画面来表达,解说词不宜过多渲染,只需在过程与细节部分使用简练文字略做说明。
在纪录片《物价——改革的突破口》开头,解说词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