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演
在学生纪录片创作中,导演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组织者,也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灵魂,选题、拍摄、编辑、包装等一系列环节都要围绕导演的意图和思想来实施。创作团队一旦组建完成,团队成员必须团结在导演周围,导演也必须明确团队成员分工,落实每个成员的责任。从管理角度来说,导演就是整个团队的最高领导,需要了解和把握每个成员的性格、能力、专长,采取积极灵活的策略来协调整个团队的运行。纪录片创作是一项花费时间较长和消耗精力较多的活动,是考验人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的活动,创作团队随时可能面临主题调整、被拍摄对象难以沟通的情况,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员出现怀疑、动摇乃至退缩的情况,这时导演要发挥核心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创作热情影响大家,善始善终地完成作品创作。当然,如果导演自己出现怀疑、动摇乃至退缩的情况,那么整个创作就会流产或夭折。
2。摄像
摄像是仅次于导演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拍摄阶段,导演的全部意图和思想要由摄像来实现,因此摄像能够充分领会导演的想法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张以庆大多数的纪录片拍摄选择刘德东来做摄像,原因是张以庆认为刘德东和自己的配合最默契,最能及时领会自己的想法。张以庆甚至说,自己在空档期,当发现刘德东与别人合作时,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除需要听从导演的安排以外,摄像的重要工作职责就是负责在拍摄前调试设备,思考如何确定机位、如何选景构图等,实施具体的拍摄工作。那么,摄像的每个行动是否都必须听从导演的调遣,或者说只有导演下达指令后摄像才能开始工作?这就涉及摄像的独立性问题。纪录片拍摄不同于剧情片拍摄,除前期的一些基本策划以外,是没有剧本的,现场随时可能有突发状况,因此摄像除总体遵循导演的思路以外,具体的拍摄行动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必事事都要去问导演。所以说,有独立思考能力、技术水平高、善于应对突发状况是对纪录片摄像的基本素质要求。
3。剪辑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果说选题与策划是前期工作的核心构成,拍摄是中期工作的核心构成,那么剪辑就是后期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学生纪录片创作中,剪辑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导演亲自兼任,这样做的好处是导演自己会对成片有自己的预期,自己亲自操刀,可以最有效地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二是专门由其中一位成员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负责剪辑的同学可以以自己的眼光审视拍摄好的素材,便于跳出惯性思维,建构独特的叙事思路;三是集体剪辑,在以往课程教学中,很多创作团队对剪辑工作非常重视,会以某位剪辑技术水平较为突出的成员为主,同学们一边商量一边来做。剪辑分工没有明显优劣之分,最终如何完成剪辑工作,主要取决于导演的安排和创作团队的工作习惯。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在非线性编辑软件上负责“主刀”的同学必须非常熟悉软件的运用,善于把握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节奏。纪录片剪辑完成后,还要涉及添加影片字幕、制作片头片尾、调整音响效果等后期包装工作,这些一般也都在剪辑阶段来完成。
4。撰稿
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解说词为标准,纪录片可以分为全解说词纪录片、半解说词纪录片和无解说词纪录片三种。全解说词或半解说词纪录片必须要撰写解说词,撰写的任务通常由负责撰稿的成员完成。解说词要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观众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16]负责撰稿的同学要熟悉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法,有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能依据纪录片想要突出的主旨进行写作,善于对画面部分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无解说词纪录片通常需要配少量的字幕来做提示说明,这项工作有些创作团队由其他成员兼任,有些创作团队专门设置撰稿来完成。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策划文案的写作通常由负责撰稿的成员来完成。
5。器材管理
通常情况下,纪录片创作涉及的设备种类较多,包括摄像机、脚架、麦克风、灯光设备、反光板、录音笔等。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设备都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一旦在使用或者保管过程中有所损坏,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尤其是摄像机,价值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有些采取多机位拍摄的创作团队,会一次性借出几台,而且纪录片创作时间较长,一般会多次借出。摄像机的良好管理和正确使用,是保证拍摄到优质画面的基础。创作人员要通过对摄像机的参数设定和调整经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积累使用经验,逐步了解摄像机性能和掌握操作技巧,更好地发挥摄像机的潜能。[17]基于上述原因,学生纪录片创作团队必须设置器材管理这个分工,以确保器材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当然,也可以由其他成员兼任。
(三)组建创作团队注意事项
学生纪录片创作还可能会涉及配音、录音、场记、制片等分工种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在各小组中的分工只是为了实战练习进行的设定,让每个人有一个大致的身份定位,在实战训练中,各分工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到创作的各环节中来。[18]不过,为了能充分训练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事情做,得到实际锻炼,可以规定每个创作团队的成员最多不超过5人。因此,前面提到的其他分工种类,通常可以由承担5种分工的同学来兼任。在学生创作团队中,分工协助、默契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整个创作能否成功完成,否则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创作团队的创作目标无法完成。
近年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创作团队创作的纪录片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如《山这边的父爱》,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真实细腻地讲述了重庆市永川区居民周书平面对社会与家人的不理解,默默抚养与教育几十名残疾孤儿的故事,获得多个学科竞赛奖项。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创作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有很大关系。负责导演的同学特别擅长组织协调,如在调研预访时,同学们发现拍摄地点在一座山上,这意味着拍摄时每次都需要扛很多器材上山,可能会非常累,所以在选题论证时,有成员提出难度很大,应该放弃,但是导演一直坚持鼓励大家完成这个选题。负责拍摄的同学和负责剪辑的同学,技术水平在全年级都出类拔萃,加上这3位同学私交很好,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再加上其他3位同学的分工协助,尽管整个创作过程历经艰辛,但他们最终完成了该片的创作,并取得了优异的学科竞赛成绩。
[1]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11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28~2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3]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刘效礼、冷冶夫:《纪实论(第三章):在纪实的背后是人》,载《中国电视》,1993(4)。
[6]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36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陈一雷:《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解读》,载《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202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9]潘仁炎:《纪录片创作》,65~66页,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10]高国栋、刘敬东:《找寻人的共性》,载《现代传播》,1996(1)。
[11]文胜伟:《浅析纪录片创作和制作中纪录精神的体现》,载《影视制作》,2011(10)。
[12]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97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4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4]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145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5]赵玉亮:《纪录片创作实训》,4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16]史建国:《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载《科技传播》,2012(12)。
[17]王永莉:《新闻拍摄摄像机的管理和使用技巧》,载《现代电视技术》,2015(6)。
[18]赵玉桥:《高校学生DV创作团队的培养研究》,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