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纪录片创作教程武新宏电子版 > 第二节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方法(第3页)

第二节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方法(第3页)

“春天的风依然很阴,不远处的声音却像春天的花开着,生长着,它让那个叫乔静的孩子一次次泪流满面。”

由于母亲出走,父亲打工受伤,爷爷奶奶高龄且生病等原因,乔静的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虽然成绩优异,但是由于交不起学费,她被父亲一次一次强迫退学,但在老师们的支援下勉强读到五年级。父亲实在不愿意再麻烦老师们,再次要求乔静退学。纪录片的结尾,乔静没有去学校而是去下地干活,解说词中“不远处的声音”是指其他有条件念书的孩子的读书声。这段解说词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造成乔静与其他孩子现实差别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结合前面何万才朗读课文的一段同期声,表明造成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

(五)自然科技纪录片

自然科技纪录片相对于其他类型纪录片,选题对象离人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充满某种神秘感,因此只靠画面无法交代清楚,解说词的介入必不可少。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介绍自然与科学知识。大多数观众对自然与科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解说词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可以起到普及自然与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是表达对被拍摄对象的赞美。自然与科技世界充满了无限神奇,当画面中出现一些富有美感的景象时,解说词采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一种赞叹,可以极大增加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纪录片《接近白色的精灵》开头,解说词这样写道:

“150年前,受地球自转巨大偏向力的影响,黄河在几字形大拐弯处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道,留下的月牙形老河道,慢慢形成了一个有300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乌梁素海。这个年青的湖泊正好出现在从西伯利亚到中国南方之间古老的候鸟迁徙路线上。大约在上个世纪40年代,也就是60年前,一群天鹅落在了湖面上。

60年后,动物片摄影师刘宁来到乌梁素海。这里生活着疣鼻天鹅,它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原型。当刘宁第一次在乌梁素海的湖面上看到疣鼻天鹅时,他被这白色精灵的高雅震惊了。”

这两段解说词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乌梁素海的形成历史、形成过程与生态定位,然后将焦点转向纪录片的主角疣鼻天鹅。解说词没有正面写疣鼻天鹅如何美丽,而是使用烘托手法,提到“它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原型”。芭蕾舞演员舞姿优美是人所共知的,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以引起观众美妙联想的方法来烘托疣鼻天鹅形象的美丽动人。后面紧接着写到疣鼻天鹅的高雅使动物摄影师刘宁产生“震惊”的感觉,更进一步说明疣鼻天鹅的美丽动人程度。

三是注重人性化的伦理表达。我们经常看到某些自然科技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和人类有诸多共同之处,以动物之间的关系比照人类父母、姊妹、弟兄等人类伦理关系,可以极大增强纪录片的情感表现力,拉近纪录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纪录片《地球无限》之《两极之间》中,解说词写道:

“北极熊悠转悠醒,它整个冬季都待在洞穴之中。它的现身,代表春天已经到来了。在地穴中不见天日几个月,它轻快地滑下雪坡,也许是为了清洁皮毛,也许是为了好玩。

它的宝宝生平第一次探出头,望向美丽新世界。熊妈妈呼唤它们,但是这座陡峭的雪坡并不是宝宝学步的好地方。可是它们饿了,渴望赶到妈妈身边。

妈妈在这特别的日子,耽搁了喂食。现在它以丰沛乳汁诱引宝宝。这是小熊宝宝出生后唯一的食物。之前,它们又聋又盲地待在积雪中长达两个月。”

众所周知,虽然其他动物和人一样都有代际繁衍关系,但是类似“妈妈”“宝宝”这样的伦理称呼只有在人类世界中才能听到。当听到这样的称呼时,观众瞬间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的解说词情感表现力明显增强,也表达了创作者心目中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

四是环保主义理念的渗透。目前,由于人类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等,地球上自然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一些重要科技发明的产生危及自然生态的问题比较突出。解说词需要站在环保主义立场进行反思,以增加观众的理性认识。

纪录片《鸟瞰地球》之《北美洲》中,解说词写道:

“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结果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冰川解冻改变了因纽特人的生活,也预示着冰川之王北极熊的灭绝。问题就如同地球本身一样复杂难解,现在,我们决定着地球的未来。人类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都是一个整体的部分,必须要学会和周围的其他生物共存。”

这段解说词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冰川解冻的现象。据科学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工业发展过程中废气排放直接相关,是人类肆意发展经济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解说词写到只有我们人类“学会和周围的其他生物共存”,才有可能延缓或者阻止这个趋势的蔓延,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创作者希望通过纪录片警醒世人注意保护自然环境这个意图。

(六)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往往通过文化的差异性表达,让立足于主体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观众见识和品味其他少数族群生活形态,进而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让其心灵在传统文明中得到休憩。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这类纪录片采用无解说词模式,也有部分纪录片采用半解说词模式。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介绍清楚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情况。处于社会主体民族身份认同中的大多数人,对少数族群尤其是那些人数很少的群体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解说词需要将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清楚。

例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开头部分,有两段解说词写道:

“这里是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家。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鄂伦春人就这样世代生息在大小兴安岭,一直过着从远古延续下来的游猎生活。不知道鄂伦春人在山林中生存了多少个世纪,他们的族名‘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

到了本世纪50年代初,中国境内的鄂伦春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山林,分几处定居。当时全族人口2256人。孟金福夫妇是在山林中出生、长大的。定居以后的40年,他们还是习惯在山林中生活。”

这两段解说词出现后,观众就大概知道了鄂伦春族的历史发展、活动范围、生活方式、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从而对鄂伦春族有一个基本认知。

二是凸显具有独特人类学价值的内容。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研究与纪录片创作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学研究的特色在于以田野调查的方法记载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解说词应该将这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来。

《最后的山神》接下来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在过去,是鄂伦春人祭月神的日子。定居以后,就不讲究这些了。但孟金福相信,在这个时候,月亮神正在天上望着人们。鄂伦春的先民,崇信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众神之中,山神是主管山林狩猎的神灵,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孟金福每到一片山林,先要选一棵高大粗直的松树,雕刻一尊山神像。他觉得这样他就与这片山林共同沐浴在神灵的庇护之中了。”

这两段解说词介绍了鄂伦春族的民族信仰:第一是“崇信萨满教”,并具体介绍了萨满教的宗教形态;第二是打猎前要拜山神,鄂伦春族人用以取得心灵的安慰。这两点具有重要的人类学研究价值;三是突出特定生活方式的优势。社会生活方式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得以存在的基础,但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人类社会主体生活方式普遍出现同质化倾向。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问题导致人类主体社会发展出现困境。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在于让观众了解传统生活方式,对当下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继续看《最后的山神》下面两段解说词:

“做一条桦皮船,不用一颗铁钉,一段铅丝,一切取自樟松和桦皮。小块的桦皮可以做一些小容器。过去山林中的鄂伦春人,家中的日常用具大都是用桦皮做的。

北半球的许多民族都有使用桦皮的历史,形成了特有的桦皮文化,但像鄂伦春人这样使用桦皮的时间这么长、制作的水平这么高,却是很少的。今天,鄂伦春人也很少用桦皮制品了,会制作的人也只剩下了几位老年人。”

这两段解说词讲述了鄂伦春人使用桦皮制作生活必需品的细节,而且和北方其他民族相比,时间长、制作水平高。一方面,人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鄂伦春人自然生存能力极强,且能够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引发人们对现代人远离自然、固守城市的反思。另一方面,这里也表达了创作者对这种传统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忧思。

[1][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8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164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