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查阅工作结束以后,创作者就可以来到准备拍摄的地点进行调研预访。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获得拍摄许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获得相关部门的拍摄许可,有些纪录片选题可能会涉及产权保护等问题,创作者需要向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清晰地表达拍摄目的,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去拍摄;其二是获得被拍摄对象许可,一般来说,调研预访是创作者首次接触被拍摄对象,需要和被拍摄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准确表达拍摄目的,取得被拍摄对象的认可与支持。当然,创作者应该在纪录片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处理拍摄许可这个问题,如果涉及隐蔽拍摄,另当别论。
第二个任务是熟悉拍摄环境,具体包括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地理条件、光线条件、安全条件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后面的拍摄行动。例如,当地气候条件不好,就要考虑创作者是否能够适应;交通状况不好,就要考虑在将来进行拍摄时,后期补给是否能够及时到位;地理环境不好,就要考虑是否会导致无法拍到理想的镜头;室内光线不好,就要考虑是否会导致摄像机曝光不足;安全情况不好,就要考虑是否会给创作者带来人身、财产安全隐患等。上述因素都需要创作者在调研预访时认真考虑,如果确实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需要果断放弃,如果某些困难通过人为努力可以解决,则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室内光线不好,就需要准备好补光设备等。
第三个任务是确定拍摄重点。纪录片尽管讲求真实性,但绝对不是纯粹地漫无目的地记录,以人文社会纪录片为例,被拍摄对象每天工作、生活等方面涉及的细节非常多,创作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部记录下来,而是需要围绕创作者想突出呈现的内容确定拍摄重点。因此创作者需要分析被拍摄对象的个性与行为,确定将来拍摄时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以主角为核心,在将来拍摄时哪些可能是重要情节,哪些可能是次要情节,哪些是需要忽略的情节。例如,在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中,观众看到的绝大多数场景是小朋友们在学校中的烦恼与困惑,这是重要情节,学校中快乐生活的一面是次要情节,没有看到他们在家庭中的行为,因为这是需要忽略的情节。
第四个任务是广泛收集更多的信息。创作者在现场实施调研预访时,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现在此前资料查阅中无法看到的很多事实和细节;因此,要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尽可能在被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典型事实、典型细节甚至典型动作,联系到人类生活中具有社会价值的主题,使其具有某种“符号”意义。此外,创作者还可能会碰到一些除了被拍摄对象之外的其他人,应该围绕被拍摄对象和拍摄重点,积极主动地和他们交流,以便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选题论证
一般情况下,纪录片创作是一种团队行为,团队成员少则四五个人,多则几百人。在调研预访工作结束以后,需要总结此项工作的总体情况,在团队成员或者核心团队成员内部召开讨论会进行选题论证。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独立纪录片导演自己一个人进行创作,即使是这种情况,也有必要依据调研预访情况,重新认真考虑是否具备拍摄条件。选题论证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相关标准论证决定是否要进入拍摄阶段。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情形:人员、资金已经到位,影片已经开始拍摄,但却由于某方面的阻碍,可能是被拍摄对象中途变卦,或者是拍摄场地的禁忌,或者干脆来自创作者,如对选题无从把握,失去了方向等,使拍摄工作无法继续。[6]这些情况的出现,是选题论证工作没有做到位造成的,以下是论证纪录片选题的六个标准。
一是社会价值,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检视未来的作品是否可能会以个案的形式揭示人类社会普遍的生存境况;二是伦理规制,通过查阅资料或与专家讨论,检视未来的作品是否会涉及道德与法律方面的问题,如果涉及,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规避;三是资源利用,检视将来实地拍摄时,有哪些可以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源、人际资源、场地资源等,为拍摄工作提供便利;四是镜头表现,检视被拍摄对象尤其是主角的形象、性格、谈吐等是否具有上镜性;五是交友状况,检视被拍摄对象尤其是主角是否心甘情愿或者真心诚意地参与到拍摄中来;六是创作**,检视全体成员或者自己在内心深处是否有**把该选题拍摄成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择机进入拍摄阶段,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立即放弃。
4。学生选题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创作团队,跨过调研论证阶段,直接进入拍摄阶段,这是不符合纪录片创作原理的,也是极度危险的一种行为,很可能会导致将来纪录片拍摄到一定程度时,遭遇很多问题,无法拍摄下去。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创作团队,在调研论证阶段付出很多努力,把工作做得很细致,如使用照相机拍摄很多照片并做详细分析,和被拍摄对象一块儿待很长时间,做了很多必要的外围采访,并建立了非常好的个人关系等,在拍摄阶段效率很高,拍摄到的素材质量也很好,最后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般来说,开展任何选题的纪录片创作,都必须做好资料查阅、调研预访、选题论证这三项工作,这是纪录片选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近年本课程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创作团队都能严格按照前述程序进行选题。例如,《遇见凉山》创作团队,在选题时有两位同学在微博上看到了被广泛转发的凉山地区一名小学生写的作文《泪》,深受感染,查阅了大量关于凉山地区教育发展的文献资料,并花了1星期时间前往甘洛县海棠镇实地考察,不过没有发现合适的被拍摄对象。后来她们又花了1星期时间去普昌镇调研,发现古觉村这个地方自然环境优美,彝族人民对待她们也非常友善,古觉村小学的汉族支教老师万老师镜头表现力很强等。但是,存在的问题有拍摄地点距离学校比较远,当地交通条件、生活条件等不理想。调研结束后,她们回来和团队成员以及任课教师进行了多次讨论,找到了克服困难的一些办法,确立了以人类学的方法反映当地民众独特习俗的拍摄思路。最终,该创作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完成了一部优秀的学生纪录片作品。
(二)纪录片选题与故事中的矛盾
1。选题与故事化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样式繁多,虽然不完全都是故事型的,但是注重故事性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的普遍思路。纪录片创作完成后,需要以直接面对观众的方式体现社会价值,当看到某部纪录片情节曲折、悬念迭出,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观众就会获得观赏的愉悦感。反之,当看到某部纪录片情节平庸、晦涩难懂,人物活动平淡无奇,味同嚼蜡,观众就会本能排斥。“纪录片故事化,指创作者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本性的前提下,通过对选题、拍摄、编辑等一系列环节的控制,突出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的一种做法。”[7]也就是说,纪录片如何讲故事,由选题、拍摄、编辑等纪录片创作的所有程序共同决定。但事实上,纪录片讲故事的决定因素在于选题环节,因为只有创作者选择一个本身蕴含丰富故事性的题材,拍摄阶段和编辑阶段才可以有极大的回旋余地去实现讲好故事的目标;如果创作者选择了一个本身没有多少故事性的选题,拍摄阶段和编辑阶段再努力,讲好故事的概率也是很小的。
2。选题中矛盾的类型
众所周知,故事起源于矛盾。从哲学层面来说,矛盾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必须有确定的被拍摄对象,这里的被拍摄对象既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动物,还可能是文物古迹等。以人文社会纪录片为例,被拍摄对象通常是人物,如果以哲学中矛盾的观点来审视现实生活中的人,就会发现人产生的矛盾主要有三种,也就是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这意味着,在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创作者要选择一个本身蕴含丰富故事性的纪录片题材,必须要以人为主体,善于发现人身上的矛盾点。发现了矛盾点,也就意味着发现了故事焦点,下面分别讲解一下这三种矛盾关系。
一是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等。例如,刘宁执导的纪录片《诚城》,主要讲述了画家忻东旺用了20多年时间,从一个农民工奋斗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故事,全片紧紧围绕忻东旺渴望变成城里人的心态与他自身所处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展开叙述。影片选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局面逐渐显现,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而在这场进城务工大潮中,务工人员与其所在城市的碰撞不时发生,他们的内心忍受着很多焦虑、焦灼。在城市建设的轰鸣中,他们似乎同砂石一样搅拌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他们竭尽全力以博得自己期望的收获,却无论如何也卸不掉肩头沉重的包袱,体现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深刻矛盾。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很多特定的人际关系圈中,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如与家庭成员的矛盾、与朋友的矛盾、与同事的矛盾等。冷冶夫执导的纪录片《伴》,讲述了湖南省慈溪市郊一个刘老太太和她养的一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猪的故事。刘老太太的老伴去世很早,儿子全家和刘老太太关系非常不好,甚至儿媳妇还动手打过刘老太太,因此刘老太太内心非常孤寂。偶然一次,她从县里的集市上买回来一头重11。5千克的小猪,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这头小猪一年后就长到了400多千克,第二年长到了650多千克,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猪。后来,刘老太太的身体逐渐衰弱多病,每天外出拾捡20多千克的饲料成了她不小的负担,让她陷入了困境。影片的逻辑在于以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来反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由于情感依赖、利益关系、事业发展等在内心深处游移和徘徊,这是人与自己内心产生矛盾的重要体现。“纪录片塑造人物时,除了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来审视人物,还要从人的性格、情感诸方面去挖掘矛盾,去表现人物自身目标理想与自我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从人物的现实命运和社会心理关系、自身宿命与人性弱点之间的联系去审视人物。”[8]满小峰执导的《寻找回来的亲情》,讲述了主人公孟玲一生下来就被抱养出去,在40年后历经曲折,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影片将孟玲知道自己并非亲生的事实与是否要寻找亲生父母的犹疑贯穿始终,将孟玲在养母去世后渴望得到更多亲情的美好愿望,与是否要寻找亲生父母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矛盾在故事中的体现
如果在选题中能发现更多矛盾点,那就有可能拍摄到精彩的故事。例如,范立欣执导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于2010年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迅速引起轰动。该片讲述了家住四川省广安市郊区的张昌华夫妇为了子女学业来到广州打工,但女儿张琴最终选择退学打工的故事,意在让观众反思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诸如隔代教育和民工潮等问题,反思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揭露经济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伤痛记忆。影片最为观众称道的是故事性强,悬念迭出、**迭起,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工的生存处境,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深层特征。
仔细分析影片的故事结构,我们会发现上面所讲的三种矛盾关系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就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而言,张昌华家土地较少且远离市区,家庭非常贫困,和城市生活中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张昌华夫妇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认真读书从而改变命运,到城市中生活。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言,张昌华夫妇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得不到广州打工为儿女挣学费,但是已经逐渐成人的女儿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竟然逃学到广州去打工,提前走上了和父母一样的人生道路,这让作为父亲的张昌华悲愤异常,和女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就人与自己内心的矛盾而言,张昌华夫妇常年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母亲和年纪尚小的儿女在家,内心时常充满牵挂,只能通过电话了解老人和儿女在家的情形,每次都不忘提醒儿女要好好学习,每次打电话张昌华都要沉默良久,内心的痛苦和纠结非同一般。
从纪录片《归途列车》的选题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创作者在确定选题线索、查阅资料、调研预访、选题论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矛盾点并厘清矛盾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为拍摄阶段和编辑阶段提供良好的故事化思路。因此,纪录片选题中的矛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矛盾具有典型性,即创作者所发现的矛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说类似的矛盾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创作者找到了其中一个;二是矛盾具有显示性,即创作者发现能切身感受到的矛盾的张力,便于通过各种视听语言手段反映出来;三是矛盾具有持续性,即创作者感觉矛盾在拍摄阶段会继续存在甚至会激化,而不是在选题阶段就瞬间消失,这样在拍摄阶段就无法拍摄到。
(三)对纪录片选题的辩证分析
1。历史与现实
从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纪录片来看,选题似乎已经纵贯古今,既有如《孙子兵法》《复活的军团》《1405郑和下西洋》等这样讲述历史故事的选题,也有如《流浪北京》《空山》《海选》等这样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选题。从时态的角度来说,历史与现实似乎代表了纪录片两个大的选题范围,一直并行不悖。事实上,现实中的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景观发生兴趣,只有当人们从历史文化中看到现实的影子,或者当下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与历史上某个时期、某种历史现象有相似性或可比性时,人们才会对历史真正留意、关注和思考。因此,关于历史的选题除了需要被放置到现实中找到切入点之外,其叙事的宏大也只有专业的创作机构才能把握。对纯现实选题来说,创作者就是时代的亲历者,家人、朋友、老乡,甚至菜市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碰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选题对象,因此选题就在创作者身边,可拍摄性较强。
2。宏观与微观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对选题所涉及的范围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选题过大,叙事会流于表面,容易笼统,说不清楚;选题过小,深度不够,表达又会显得空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纪录片选题具有相对性,就是创作者要依据自己的团队构成、拍摄水平、剪辑水平等选择可以实现创作的选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主客观方面的准备都不太充分,因此选题宁小勿大。小的选题如管中窥豹,也能以小见大,可以以个案来折射某个大的时代背景或大的时代变迁,即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往往通过某个人或者某些事来反映。例如,在以小人物为选题时,所选取的小人物需要对他所生存与生活的时代起到折射作用,或能反映人类的精神价值,让观众在与小人物的“对话”中去理解和领会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同时,实现对自身的对照与反省。[9]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创作者不能只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其蕴含的大的主题缺乏开掘和洞见,那样就纯粹成了一种自娱自乐了。
3。个性与共性
纪录片的主要表现对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人物,因此很多创作者将选题对象集中在对人物的关注上。创作者是人,作品面对的观众也是人,创作者所把握的众多题材中,人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人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这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资源。[10]而作为个体的人越有个性、越有特殊经历、越有独特的形象特征,往往越能激发起创作者的创作兴趣,也越能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所以,纪录片选题要深入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况中,将人物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生存轨迹以及命运变化展现出来。从更高层面来说,作为个体的人,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气质往往又具有共性,或者是令人沉思的,或者是令人感动的,或者是令人悲伤的等。观众透过对个体的关注,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人类共同的人性和命运的关注,这也是观众与创作者通过纪录片进行对话的基础,这种对话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达成深入沟通与交流的默契。
4。市场与创作
当今时代是一个商业时代,市场化的大潮冲击着所有领域,似乎一切东西都在商品化、市场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创作者认为,纪录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汇入时代大潮,走市场化道路。另外,还有很多纪录片创作者认为应该坚守纪录精神,不应随波逐流。例如,美国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说:“我在做片子时,从来不考虑发行和市场的问题。我并不像畅销小说家那样去迎合读者的需要。面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景象,我只是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观念、标准来制作片子。”[11]纪录片具有很强的媒介属性,影片只有最后到达观众那里,获得观众评价才算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意识到该选题纪录片创作完成后的走向,如果只是提供给某些小范围观众欣赏,自然没有多少市场的要求,但如果是提供给大众观赏,就必须考虑最一般观众的口味,顾及发行方的选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