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法]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周文、周兰:《先锋纪录片探析》,载《现代传播》,2010(1)。
[5][美]维维安·索步切克:《综合的视像——路易斯·布努艾尔影片〈无粮的土地〉的辩证规则》,吴丹妮译,载《世界电影》,2005(1)。
[6][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7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7][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101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8]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13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9][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110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0]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48~4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1]王庆福、黎小锋:《电视纪录片创作》,80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2]张巍:《纪实与虚构——从尤里斯·伊文思的创作历程看纪录观念的嬗变》,见林少雄《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4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3][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7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4][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89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5][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译,见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583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6]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33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7]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7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18]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11~12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9]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47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0]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在延安电影团成立后解散。
[21]陈汉元:《忆纪录片〈收租院〉的拍摄》,载《百年潮》,2009(4)。
[22]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24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3]沈杰:《三登“珠峰”的前前后后——为“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20周年而作》,载《新闻三昧》,1995(2)。
[24]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492~493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5]汪继芳:《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228页,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