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伤心旅馆HeartbreakHotel
《我期待》专辑迅速在全球热卖。从当时的情况看,惠特妮接下来应该会举行巡回演唱会,以此向歌迷宣告她的“回归”,并借此重申自己的巨星地位。2009年10月12日,惠特妮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声明:“这是自‘挚爱’巡回演唱会之后,我进行的首次巡演。真的很开心能为长久以来支持我的所有歌迷献唱。我正在筹划一场精彩的演出,迫不及待地想为大家献唱新专辑《我期待》里的歌曲。你们还会听到一些最喜爱的歌。”这番声明使人感觉她真心希望以重新焕发的活力来完成这次巡回演出。
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她完全没有做好巡演准备。最终的演出结果也表明,她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或者说精力坚持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出。此外,由于常年滥用药物,她那曾经无与伦比的美妙嗓音已被彻底摧毁。
“只有爱”巡演从2009年12月9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6月17日。整个巡回演出有四段行程,其中包括亚洲的7场演出,澳大利亚的6场演唱会,以及欧洲的37场,一共是50场演唱会。她似乎从一开始就在刻意躲避美国批评界那些变化无常的刺耳声音。如果她果真如此打算,不能不说是一个好主意。
巡演的第一站是俄罗斯。2009年12月9日,她在莫斯科的奧林匹斯基(Olimpiyskiy)首次登台。12月12日,她又在圣彼得堡的冰宫(IcePalace)再次亮相。在2010年2月6日至18日期间,惠特妮的“只有爱”巡回演唱会转战到亚洲,在韩国和日本举办了7场歌会。
2010年2月22日到3月6日,惠特妮在澳大利亚的6场演出赫然登上头条新闻,媒体将其称为“糟糕得一塌糊涂”,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每日电讯报》的凯西·麦卡比(KathyMcCabe)观看过她的悉尼演唱会后,毫不客气地写道:“虽然那些经典老歌的配乐很给力,可惜依然无法掩盖她声音上显而易见的问题。声嘶力竭的高音,无法抑制的咳嗽,这些困扰布里斯班演唱会的问题再次出现。到了演唱会的福音歌部分,失望、难过和愤怒的情绪弥漫在歌迷之中,他们开始持续不断地离场。”
报道称,演出期间,惠特妮在舞台上常常大汗淋漓,中途不断退场休息。她没有全程演唱,而是不断和观众东拉西扯地闲聊,显然是想尽可能少唱。她的另一个策略也令人恼火。为了减少自己的演唱部分,她鼓励观众为自己唱其中一些歌。有几次她甚至让配唱歌手或她的哥哥加里替她唱完大部分歌曲。真正到了她自己演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也不再是那位全世界为之疯狂的出色歌唱家。她的声音很刺耳,再也无法唱出那些令她傲视歌坛的高音。在她十分痛苦地努力唱出最著名的那句《我永远爱你》的高音时,声音上的无力回天更是暴露无遗,令人颇感辛酸。
两场原定澳大利亚的演出和1场新西兰的预约演出被取消。在演唱会移师欧洲的时候,她所谓的胜利“回归”实际已经困境重重。她先是取消(或者推迟)了在法国、英国、苏格兰和西班牙的演出,因为她住进了巴黎的一家医院,据称病因为呼吸道感染。但是精明的媒体很快纷纷猜测,入院的真正原因是再次嗑药。
吸毒的传闻甚嚣尘上,惠特妮不得不公开向媒体澄清此事。她告诉《人物》杂志,关于吸毒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十分荒谬”。当《人物》的采访记者问到,她如何应对那些蜚短流长的专栏作家关于她的八卦报道时,这位歌坛天后的答复是:“我根本不会回应;连看都懒得看。”
到了2010年4月13日,欧洲的演出终于拉开了序幕。第1场是在英国伯明翰的LG大剧院。之后她还打算在爱尔兰、苏格兰、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和芬兰举行演唱会。
媒体恶评如潮。《独立报》的约翰·米格尔(JohnMeagher)在评述惠特妮在柏林O2体育场的演出时写道:“演出开始的时候,她更多是在和观众闲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演唱。尽管她闲聊的内容难能可贵地超出了‘我爱你,柏林!’这类简单表白,(她)最终还是变得让人提不起兴趣。比方说,就连那首还算不错的《挚爱》,也是多亏伴唱歌手的带动和观众热情的合唱,才勉强完成。惠特妮年轻时的卓越天赋已变得支离破碎——在演唱《我永远爱你》时,这里飙一个高音,那里出现突如其来的停顿——但这些情况并未频频出现,因而无伤大雅。相反,让观众无法释怀的是她在演唱《与我的爱人共舞》和《我如何知道》时,试图创造奇迹的蹩脚尝试。”
对于她在伦敦O2剧场的演出,《旗帜晚报》(TheEveningStandard)的约翰·艾泽伍德(JohnAizlewood)写道:“在唱到高音的时候,她气喘吁吁,声音嘶哑,将自己活力四射的流行歌曲《与我的爱人共舞》糟蹋到了卡拉OK的水准;把所有情感剥离了那首动人的《挚爱》;把《我永远爱你》的美感屠戮殆尽——如果说她是裘蒂·迦伦(JudyGarland)事业后期的样子,那么这首歌就是她的《飞越彩虹》(OverTheRainbow)。”
《苏格兰人报》(TheSan)上,菲欧娜·谢泼德(FionaShepherd)先回顾了惠特妮在苏格兰展览及会议中心的演唱会,然后宣称:“通过这场演出,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已经丧失了婉转的嗓音、旺盛的精力、优雅的姿态甚至聪明的才智——从她神经质的笑声、不断重复的‘谢谢’和杂乱无章的自我颂扬上看似乎确实如此。她的乐队也训练有素,在她擦拭汗水、匆匆补妆、胡言乱语和故意拖延的时候及时救场。”
直到在哥本哈根登台演出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已在丹麦土崩瓦解。MSN娱乐频道在回顾这次演出时,打出了“惠特妮再次走音,上百人愤而离场”的头条:据《哥本哈根邮报》(ThePost)报道,丹麦所有主流媒体都对这次演唱会大加贬损,称惠特妮声音孱弱,经常跑调。《贝林时报》(Berliidende)批评家托马斯·索约·汉森(ThomasSoieHansen)写道:“无论是外表还是歌声,她都像是行将入土的人。演出将尽的时候,她简直就像要爆炸一样。”
欧洲媒体的报道十分尖刻,记者和评论家在讨论起惠特妮的吸毒丑闻时也毫无顾忌。这本应是一次令人赞叹的完美回归,却不幸成为她此生所能进行的最后一次巡演。
尽管这次巡演在某种程度上也算获利颇丰,但依然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据报道,惠特妮此行吸金3600万美元,但惨遭取消的澳大利亚演出还是使承办方蒙受了200万美元的损失。
就艺术成就而言,她的“只有爱”世界巡回演唱会简直就是一场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演出让人失望透顶,成千上万的歌迷悲愤交加地走出音乐厅。而这本应该是“惠特妮·休斯顿归来”的乐坛盛事。无论她的新专辑取得的短暂辉煌如何令人觉得前景光明,2010年的演唱会还是瞬间垮台。
2011年,惠特妮·休斯顿的消息再次见诸报端,但这次却又与可卡因扯上瓜葛。据《国家询问报》报道,芭比·克里斯廷娜被拍摄到吸食可卡因。报道称,惠特妮爱之深责之切,立刻终止在巴哈马群岛的度假胜地亚特兰蒂斯为其举办的生日宴会,并声称收回女儿那台崭新的雷克萨斯。不仅如此,报道还称惠特妮勒令女儿进入戒毒所。整整一年,惠特妮和女儿都在吸毒和戒毒的问题上争执不休。
看上去惠特妮·休斯顿的职业规划已经降到了小报肥皂剧的级别。就在一切似乎都结束了的时候,翻拍电影《火花》(Sparkle,1976)的剧组出人意料地向她抛出橄榄枝,邀请她参演此片。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姐妹组建合唱团体,希望能像“至高无上”组合一样成为耀眼明星。《美国偶像》(AmeriIdol)冠军得主乔丹·斯帕克斯(JordanSparks)在这部新片中领衔主演,惠特妮则扮演其务实的母亲艾玛。
在2010年的巡演屡受挫折后,许多人心存疑虑,担心夜以继日的电影拍摄会令惠特妮吃不消。但当她抵达底特律拍摄自己的戏份时,不仅证明了自己能够胜任这个角色,而且在摄像机前星光熠熠,气场十足。大家都高兴地松了一口气。
观众在电影中不仅能欣赏惠特妮的风姿,还能听到她所演绎的福音单曲《看顾麻雀》(EyesontheSparrow),以及由劳·凯利操刀、与乔丹·斯帕克斯合唱的单曲《庆祝》(Celebrate)。制片人霍华德·罗森曼(HowardRosenman)说:“这真的是一首很棒的福音歌曲,惠特妮真的才华横溢。”当谈到与她共事的经历时,罗森曼说道:“她在摄像机前的表现棒极了。摄制组的所有成员都非常喜爱她。她是非常专业的演员。”
2012年1月,惠特妮的名字再度出现在各大报纸头条,内容依旧火药味儿十足。据多个消息源透露,惠特妮已经千金散尽,彻底破产。有引自八卦网站“雷达在线”(RadarOnline)的消息称:“惠特妮已倾家**产。她如今需要接受乐坛大亨们的接济。唱片公司也在努力促成她的下一张专辑,但何时能发行还未知。如果没人出手相助,她很可能无家可归。她已经一文不名。甚至100美元都要向别人借……太令人难过了。”
即使坏消息如影随形,惠特妮·休斯顿还是继续乐观地计划未来,就好像她的意志是不可征服的,她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在她为2月份参加格莱美音乐大奖做准备的时候,兴奋的大脑里想到的只有一件事:她就要去洛杉矶了,能在那里见到所有好朋友,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2012年2月11日在比佛利山庄希尔顿酒店,当惠特妮走回自己的套房时,还对晚上的宴会充满期待。无论事业沉浮,在克里夫眼中,她始终是舞会王后。
那天下午在惠特妮的套房内发生了什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但能确定的是,下午3点55分,惠特妮被宣告死亡。20世纪演艺界最才华横溢的明星之一,就这样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几乎就在同时,相关报道立刻出现在各大电视新闻网如和福克斯(Fox)上:谁发现了她的遗体?是谋杀吗?事发时鲍比·布朗身在何处?克里夫·戴维斯将因此取消宴会吗?格莱美又会做出何种回应?她年仅48岁,怎么会英年早逝呢?人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然还包括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她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惠特妮经历过如此多的大风大浪,以至于人们最初都质疑这条新闻的真实性,甚至播报员刚听到这个噩耗时都无比震惊,缓不过神来。尽管公众早已熟悉了惠特妮的种种劣习和丑闻,但如此突如其来的离世还是让人们感到匪夷所思。
克里夫·戴维斯的格莱美宴会还是如期举行了。正如一句娱乐圈的老话所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谢幕。总之,宴会和格莱美双方——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对此作出回应,准备各自开辟一个专门的环节,来悼念惠特妮的不幸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