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一、空间结构
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具有以下特点:(1)三市建成区皆跨湘江发展,旧城区与新城区分工比较清楚,联系相对密切。三市都建设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市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可沿湘江、公路干线和铁路干线进一步拓展,但长沙的发展潜力要大得多。(2)三市三足鼎立,建成区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长沙为北部中心,株洲和湘潭共同成南部中心。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区彼此相距20~30km,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三市目前都处于成长扩展阶段,相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3)交通运输发达。三市主城区沿交通干线呈楔形向外拓展。长株潭地区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高速公路、铁路、国道、湘江等沟通了三市之间和对外的交通联系(图8-3)。(4)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在三市边缘区,建成区拓展迅速。许多乡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乡村—城市转型较为典型,乡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量转移。(5)三市结合部面临着沉重压力。由于三市建成区迅速扩大,以易家湾为核心的结合部地区承受着因城市拓展而造成的开发压力,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三市生态绿心区域不断缩小。(6)湘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生态主轴线。湘江把三市市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是串联了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应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图8-4)。
图8-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株洲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重化工业基地,湘潭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及文化旅游基地,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上具有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建议把长株潭三市连接成“毛泽东城”。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社科院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84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建立了长株潭经济技术开发协调会议制度。1980年至1989年,三市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三市在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协作不断加深,三市建成区的扩张使得三者之间的相互距离不断缩短。在此基础之上,长株潭一体化理念被提出并受到政府的重视。
1990~1999年,长株潭城市群开始有了许多一体化动作,包括在三市结合部兴建工业园区、建设城际快速联系干道等。在这段时间里,长株潭城市群已演化成与今天的情况相类似的空间形态,即沿湘江布局的三个中心城市及多个发展组团所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组团模式。
1998年,省委省政府对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行总体部署,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2000年,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5个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引导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同年,长株潭成为在中国首批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的两个城市群之一。
2000~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成为其发展的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成为其建设的具体形式。长株潭城市群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迈进。在这个阶段,长株潭城市群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谋求一条资源、环境、经济并重的发展之道。
2005年,完成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该《规划》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二、“两型社会”建设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部重要的城市群,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较大,土地、环境等瓶颈因素相对较多。对于湖南省来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它将摆脱原有的城市发展方式,构筑一个规模宏伟、实力雄厚、结构新颖并具有国际品质且可持续功能突出的特大型城市群。
所谓“两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高于株洲、湘潭两市。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绝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湘潭岳塘和竹埠港。
图8-5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体六轮”模式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体六轮”模式
“一体”,即“两型社会”建设;“六轮”(图8-5),即驱动“两型社会”建设创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六个方面: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布局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方式的创新,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结合“两型社会”要求,大力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此基础上,适应城市运行的生态化趋势,推进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推进城市群在发展中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产业的高效升级、空间结构的优化集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城市群朝集群型城市、高效型城市、循环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低碳型城市和持续型城市方向发展,达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目的。
长株潭应采取相向发展、有序外延的拓展策略,搞好生态空间建设,形成多组团、网络化空间结构,即以快速交通干道为骨架,以公路、铁路、河流为网络,以航空港为窗口,辅以先进的商贸、物流和信息网络。三市三足鼎立,建成区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总体上形成一江、两岸、三城、多组团、绿心的空间结构。一江指湘江,两岸指湘江两岸建成区,三城指长株潭中心城区,多组团指区域内的城镇集群,绿心指三市结合部。
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形式的未来发展,应是三足鼎立,其间隔以广阔的绿地农田和水面的空心化生态型城市群,三市之间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联系、信息网络联系和金融贸易联系。由这三个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既能够充分发挥超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效益和辐射功能,负担起全面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以至作为我国南方内陆举足轻重的发展极,又可以卓有成效地克服大城市固有的城市病,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过度拥挤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湖南省已制定规划,重点建设“一江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长沙月亮岛到株洲空洲岛,长128km)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1)大河西示范区是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2)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云龙和清水塘,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型产业。(3)昭山示范区包括长沙暮云和湘潭昭山、易家湾、九华等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4)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易俗河之间,重点发展机电制造、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5)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的湘阴和汨罗、望城的部分区域、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健康休闲服务基地(表8。1)。
表8。1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