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湖南属于什么方向 > 第二节 洞庭湖区的治理与开发(第2页)

第二节 洞庭湖区的治理与开发(第2页)

表9。3洞庭湖区交通运输项目建设

续表

洞庭湖区水网纵横,四水蜿蜒,北有荆江三口沟通长江。内河航道呈“三纵两横”格局,即澧县新安经津市、甘溪港至濠河口的航线(252km)、濠河口经湘阴至城陵矶的航线(113km)和淞虎航线(甘家厂—安乡—茅草街,长100km)的三纵航线;从常德经茅草街至鲶鱼口的沅湘航线(192km)和从益阳经毛角口至湘阴芦林潭的资湘航线(75km)两条横向航线。到2008年年底,本区有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60余个,年吞吐量百万吨以上的港口6个(岳阳城陵矶港、常德港、益阳港、茅草街港、沅江港、津市港)。在建的重点工程有益阳至芦林潭航道项目、岳阳城陵矶(松杨湖)新港建设项目。

湖南是一个内陆省,长期以来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洞庭湖区要与长江产业带加强合作联系,加速推进出海大通道的建设。重点加强口岸大通关的建设,搭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合作快速通关平台,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黄金水道”,其运输能力相当于20多条铁路。大力发展长江水运,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对于湖南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城陵矶港应依托长江和洞庭湖,积极开发中转联运和大宗贸易,兴建特大型滨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区的经贸枢纽,港口建设应朝着多元化、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新辟松杨湖新港区,规划建设一系列3000t级、5000t级乃至万吨级集装箱直立式泊位和浮散货式泊位,建立公共保税仓库,发展保税物流中心。

岳阳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环洞庭湖城市群的首位门户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应采取得力措施将其努力做大做强。抓紧修建连接岳阳与常德的湘北大通道,并加强与湖北、江西两省的协作联系。岳阳产业布局应依托长江,加速向北推进,大力发展口岸型经济。抓紧兴建岳阳口岸物流带,重点建设好松杨湖、城陵矶两个港口物流园和松杨湖港区作为湖南最大的石化物流基地。

湘阴位于长沙市以北,发展空间广阔,水资源丰富,是长株潭向洞庭湖区拓展的主要成长区域。湘阴拥有164km长的湘、资深水航道,曹溪港可停泊3000t级轮船。拟将湘阴港建设成长株潭与岳阳之间的重要枢纽港,不断扩大吞吐能力,积极发展加工经济,还要加强与长沙霞凝港和金霞物流园的协调合作。

“十二五”期间,洞庭湖区交通运输建设的总体策略是:统一规划,统筹建设,打破行政壁垒,加快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交通建设要树立大区域观,重点考虑如何衔接长株潭城市群、大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圈;交通运输建设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节约集约用地,打造绿色交通;交通运输建设要有弹性和前瞻性,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各运输方式要按照“客运零换乘、货运换装无缝衔接”的原则来进行组合,发展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铁航联运;采用先进技术,采取灵活政策,提高市场运作力,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七、洞庭湖治理

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妥善处理好洞庭湖与长江、洞庭湖与湖南四水、蓄洪与泄洪、湖南与湖北、当前与长远、主动蓄洪与被动蓄洪、重点垸与蓄洪垸和一般垸的关系,重点遏制湖泊萎缩的趋势,转变传统堤垸农业发展模式。

洞庭湖区既是一块宝地,又是一块险地,对其进行整治与开发应同步进行,整治的目的是减轻湖区的洪涝灾害,减少外来泥沙在湖盆中的淤积,加强其调蓄功能,延长湖泊的寿命,以确保湖区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当地人民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开发的目的是运用湖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当地的地理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把湖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特大型商品粮、棉、猪基地和高效益的加工制造业地带,实现洞庭湖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水库为河道型水库,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洞庭湖还担负着160×108m3的分洪任务。因此,加强洞庭湖区堤防、尤其是重点垸的建设,加强城镇防洪能力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洞庭湖区的居民点需要相对集中,以便统一设防。

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水环境监管,改善洞庭湖的生态调控能力。加强洞庭湖区的水质监测、工程监测和环境评价,对污染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

洞庭湖的水利建设,要坚持“蓄泄兼顾,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方针,将洞庭湖的治理纳入长江中游总体整治之中,稳定湖泊的面积,扩大湖泊的容积,延长湖泊的寿命。在特大洪水出现时,适时适量发挥蓄洪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加强湖区洪道整治,理顺湖泊径流关系。洞庭湖区水系错综复杂,现有洪道1500km。要将河道整治与河湖疏浚作为工作重点,扫除行洪障碍,增加泄洪能力,加强航道建设。

对于洞庭湖区,可划定洪水威胁区、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区、湿地景观区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对于11个防洪大圈,特别是岳阳、益阳、常德等中心城市,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尽快形成一部分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核心经济地域。对于24个蓄洪堤垸,要加强避灾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切实降低洪水风险,集中建镇,落实“小水收,大水丢,移民不移耕”的建设方针。

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节省建造成本,提高水利设施的整体技术水平。堤防建设要结合“退田还湖”工程,对当冲、垮坡、风浪等险堤进行抛石固脚和防坡防浪;对渗漏严重地段进行灌浆处理。干堤和重点堤垸的建设,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堤防建设应与湖区的河口、洪道清淤相结合。

加大对内湖区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内湖区的生态调控能力。洞庭湖区10km2以上的内湖有26个,1~10km2的内湖有157个。加强内湖区的生态整治,有利于恢复洞庭湖区整体的生态调节能力,改善湖区洪水期的泄洪能力与枯水期的蓄水能力。

增加洞庭湖区非工程措施的投入,大力开发湖区水文应用科技。非工程措施包括防汛通讯系统、蓄洪报警系统、防汛信息系统等。建设好洪水预报、通信预警等系统,完善水文数据库,构建水利空间数据库,积极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

在洞庭湖水利开发的过程中,要从维护整个流域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严格的制度来保护湖区的水资源。要将水土保持纳入防洪体系的总体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被种植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水量、水质以及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使洞庭湖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调控能力得到恢复。

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控保护网络,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在洞庭湖、环洞庭各自然保护区、湿地及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建立生物多样性监督保护网络系统:建立洞庭湖流域生态资源数据库,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抽样调查;利用3S技术,对洞庭湖、湿地、重要物种、濒危物种以及危害物种的分布和数量进行重点监控;在关键地区建立濒危物种保护与危害物种防护工作站,必要时实施干预。合理引导农林渔业生产,科学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八、长江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能够控制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的入湖径流,削弱长江上游的洪峰,减轻荆江南岸堤防系统的防汛压力,并降低城陵矶口的长江水位,从而使洞庭湖汛期洪水易于下泄,因而有利于洞庭湖的防洪防涝。1999~2005年进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平均为2489×108m3,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7。7%。三口入湖水量逐年减少,三峡工程建成后,径流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表9。4)。

表9。4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统计 单位:108m3

同时,三峡大坝下游的冲刷点下移,导致江流加速和淘深下切,原先经三口进入洞庭湖的一部分泥沙走荆江而径直下泄,使河段水位下降,荆江河段及城陵矶—汉口河段冲刷量最大,其中以沙市、监利、城陵矶、螺山等水位站水位下降最为明显。沙市水位下降最大值为3。42m,监利站水位下降最大值为4。27m,城陵矶水位下降最大值为2。22m,螺山水位下降最大值为2。45m。此外,三峡水库有171。5×108m3的死水库容,能够容纳相当数量的泥沙。这样,长江注入洞庭湖的泥沙量大幅度减少,使洞庭湖区的淤积量也相应减少,1999~2005年平均入湖输沙量2652×104t,为20世纪90年代的36。1%,为50年代的12。1%,三口入湖泥沙占入洞庭湖泥沙总量的比例由80%减少为70%左右,湖泊淤积速率明显变慢。这有利于保持洞庭湖的库容,还可以将一部分死水湖容恢复为调洪湖容(表9。5)。

表9。5洞庭湖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统计 单位:104t

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水文特征日趋复杂,导致湿地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由于三峡工程控制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导致洞庭湖区水位明显降低。这一方面能够减轻湖区涝渍灾害,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在枯水期也会减少径流流量,使湖泊面积缩小,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并导致湖区河流航运困难,加剧局部地区的水污染。2009年属于干旱年份,加之三峡工程控制径流的原因,造成洞庭湖区部分地方缺水,部分航道航运困难。

近几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将大幅减少,同时,清水下泄使长江河床被不断刷深,长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随之减少。枯水期时,尽管三峡下泄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补偿冲刷造成长江入湖水量的减少,受此影响,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区部分地区目前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现象十分普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将更为严重。

因此,应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协调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省内流域统一管理。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环洞庭湖城市和所在省份所能完全解决的,要从整个流域出发,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予以把握,积极协调长江流域各省份水利关系,向国家争取,在国家层面上成立科学生态调水机构,统筹长江流域,与国务院三峡办、长江防委以及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管理机构,共同成立科学生态调水机构与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决策长江中下游流域内生态调水问题。加强研究“四水”和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加强省内各流域的统一管理,对“四水”水资源的调配和水利设施的兴修,要着眼全局,统筹洞庭。坚定不移地开展湘江水污染整治,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比照湘江,开展其他“三水”治理行动。

九、洞庭湖区开发建设

洞庭湖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开放开发和保护整治,对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崛起、长江产业带的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之后,洞庭湖区有望成为湖南第二个强大的增长极,与长株潭核心区共同打造综合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功能突出的环长株潭城市群。

洞庭湖区的发展定位是:中亚热带湖泊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国中部滨水型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长江中游重要的高效农业基地、旅游观光基地和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洞庭湖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涵盖内涵深,关键在于协调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建设五圈,即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环洞庭湖环境友好圈、环洞庭湖新型城市圈、环洞庭湖综合交通圈和环洞庭湖旅游休闲圈。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依湖而建,其自然景观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其产业的布局也应遵循这一特征。湖区自然基底从里向外依次是:湖泊—滩涂与沼泽—平原—丘陵—低山及中山,即中间低,四周高,成环状向外放射。与此相对应的环湖产业圈层分布为:水产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种植业—城镇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园艺业—畜牧业—林业。

湖泊水面适宜发展水产捕捞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水产品多样性下降、数量和质量不高。浅水区和沼泽滩涂地带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但应注意防洪防涝,并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广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种植业的理想场所,适宜大规模发展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

根据洞庭湖区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宜采用点—轴开发模式,可概括为“三心三轴”。三心即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为洞庭湖区中心城市。三轴即东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和西南—东北发展轴。

东部发展轴由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及复线、武广客运专线和107国道所组成,沿线分布有临湘、岳阳市区、岳阳县、汨罗市和湘阴县,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东部发展轴应与长江产业带、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积极衔接,重点发展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交通物流和文化旅游等部门。

中部发展轴以二广高速为主要发展轴,联结益阳市区、沅江、南县、华容等地,与其大致平行的有藕池河、南茅运河、松澧洪道和目平湖水道等。该轴线纵贯洞庭湖区腹地,但中北段缺乏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轴线深入湖区腹地,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应抓紧基础设施和防洪配套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避洪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一部分先进制造业。

西北—东南发展轴联结长沙、益阳、常德市区,由319国道和207国道、石长线、长常—常张高速等交通干线组成,呈西北—东南向斜贯洞庭湖区,并连接宁乡、桃江、汉寿、桃源、临澧、澧县、津市等一大批城镇,是重要的先进制造、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该发展轴连接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干线,东邻长株潭城市群,西靠成渝城市群,是湖南省连接西部的重要通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