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一、征服地中海西部地区
就罗马而言,汉尼拔战争是其走向兴盛的转折点。这场战争摧毁了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强大竞争对手——海上强国迦太基,从而使其一跃成为这一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财政实力都是这一地区的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罗马实力的增长,国家土地、人力和资源的不断增加,罗马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罗马开始实行干预他国内政、建立自己势力范围的扩张主义政策,对西班牙的征服就是这种政策的必然结果。
罗马人对西班牙的征服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花了很长的时间,采用了武力和外交等多种方法。从现有的史料看,汉尼拔战争以后,罗马人从迦太基人手里夺得的只是西班牙南部的若干地区,并没有征服当地的全部居民。为加强被征服地区的管理,罗马人在这里设立了两个行省,即近西班牙行省(HispaniaCiterior)和远西班牙行省(HispaniaUlterior)。行省总督由元老院选派,任期一般为两年。除远、近西班牙行省外,西班牙的内陆地区还居住着众多独立、自由、强悍的部落。后来,由于罗马官员对所属或非所属部落采取高压、侵略和掠夺政策,因而不时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抗。但因为这种反抗带有明显的种族和地方色彩,因此很容易被罗马镇压。
公元前154年,为反抗罗马将军的残暴和不义行为,西班牙各部落纷纷起义。北部和中部的凯尔特人和伊伯利亚人以及中西部的路西塔尼亚人都参加了这次起义。起义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致元老院竟把公元前153年的执政官派往西班牙。为了使执政官尽快到任,就任执政官之职的传统日期也由每年的3月15日改为每年的1月1日。进入公元前2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班牙路西塔尼亚地区又出现了一次起义。据说,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一位名叫维里阿萨斯的牧人,他曾迫使罗马人承认他为路西塔尼亚之王、“罗马人民之友”。这次起义一直延续了9年之久。
当然,在西班牙战事最为激烈的还要数努满提亚战争。[40]努满提亚是西班牙中部的一个强大的城市。战争断断续续打了若干年,直到公元前134年小西庇阿被罗马调往西班牙作指挥官,才最后结束了这场战争。[41]此后,西班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安定的局面。而西班牙除西北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也都并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对西班牙进行战争的同时,罗马人又向迦太基人发动了一次战争,史称“第三次布匿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显然与迦太基的快速发展有关。汉尼拔战争以后,迦太基积极发展经济,除迅速恢复一部分商业外,还在北非广大地区改进农业耕作方法,发展农业生产。战后第10年,迦太基已能提前偿还原准备分50年才能还清的赔款,而且还有大批余粮供给罗马在东地中海的远征军。迦太基经济上的壮大显然是罗马人不愿看到的。
当然,造成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是努米底亚战争。努米底亚(Numidia)是迦太基的西邻。汉尼拔战争之后,罗马把努米底亚酋长马西尼撒立为全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撒为加强对努米底亚的统治,在外交上忠于罗马,不时向罗马远征军运送军需。罗马人视他为自己国家的亲密伙伴。在内政方面,马西尼撒建立了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常备军,不断兼并附近的弱小部落,扩大自己的领地;同时还把分散的游牧部落改变为定居的农业部落。此外,他还趁迦太基兵败力衰之机,多次侵入和掠夺迦太基的沿海殖民地。公元前150年,马西尼撒再次进犯迦太基,遭迦太基反击。一年后,罗马以迦太基违反公元前201年条约中的条款为由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正式爆发(公元前149—前146)。
战争爆发后,罗马迅速派遣军队前往北非。由于迦太基人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罗马军围城一年毫无进展。公元前147年,罗马公民选举年轻的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埃米利乌斯为执政官。因他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过继孙子,所以历史上又把他称作小西庇阿。小西庇阿接任执政官后,一方面整顿罗马在迦太基的军队,另一方面又以强大的兵力围攻迦太基。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罗军攻克。根据元老院的命令,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城中的幸存者皆被出卖为奴隶。不久,罗马人便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行省,即阿非利加行省。存在了600余年的迦太基最终在地球上消失了。
二、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
罗马对迦太基的彻底征服使罗马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鼎盛的时期。战争的胜利使罗马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从而也为它的进一步对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罗马在战胜迦太基以后,西部地中海的强敌已不复存在,罗马军事的重心转向了地中海东部地区。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时,东部地中海地区有若干希腊化国家,其中以巴尔干的马其顿王国、叙利亚的塞琉古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和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最为著名。从地缘上说,与罗马人靠得最近的是马其顿王国。它自然也就成了最先遭受罗马打击的希腊化国家。而当时的希腊人也早预料到了这一点。公元前217年,希腊举行和平会议,埃托利亚同盟的一位代表就告诉马其顿人和希腊人,西部的汉尼拔战争无论谁胜,都将对马其顿和希腊形成威胁。因此,他建议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目前,至少在西方爆发这场兵力众多、规模浩大的战争时,应该协调一致、为自身安全采取防范措施。因为,即使是我们中对国事最漠不关心的人也都清楚: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迦太基人战胜了罗马人,还是罗马人战胜了迦太基人,获胜者绝不可能满足于意大利和西西里的统治权,他们必定会不惜践踏正义,将野心扩展至我们这里。因此,我恳求所有人,尤其是菲力普国王应对这一危险有所警惕。”[42]这话很有先见之明。罗马击败汉尼拔后,其征战的矛头不是别的地区,正是马其顿和希腊。
图3。9玻璃杯
图3。10货币上提图斯·昆克图斯·弗拉米尼努斯的人头像
罗马与马其顿的战争开始于汉尼拔战争初期。当时,由于汉尼拔军的接连胜利,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五世错误地认为这是其削弱罗马实力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便派人于公元前217年与汉尼拔缔结了同盟条约,公开打起了反抗罗马的大旗。罗马人通过外交努力,不但离间了马其顿人与一些希腊小国的关系,而且还赢得了帕加马、罗德斯和阿卡亚等同盟的支持。正是在这些小国的帮助下,罗马取得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200年,汉尼拔战争刚刚结束,罗马便以菲力普攻击罗马的盟邦为由向其宣战。当时欧洲两大主要军事强国之间的历史性冲突由此爆发。公元前199年夏天,罗马军通过伊利里亚突入北部马其顿。次年,罗马又派弗拉米尼努斯为罗马驻希腊军总指挥,具体负责与菲力普的战争。公元前197年,双方在帖撒利亚东部的基诺斯契法莱(oscephalae,意为“狗头山”)发生大战。这是马其顿方阵与罗马军团之间的一场生死战。战斗打响后,罗马人向方阵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以疲惫马其顿军队,扰乱他们纵深而严密的队形。凡是方阵里显露紊乱征候的地方,就有企图楔入这个笨拙不灵的人群中的罗马中队出现。最后,当20个中队自侧翼和后方攻击方阵时,方阵的队形被打乱,纵深有序的士兵马上变成了四处逃窜的人群。会战最终以马其顿的失败而告结束。基诺斯契法莱之战是罗马人与马其顿人之间所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罗马军团的优越性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为了恢复和重建战后马其顿和希腊的秩序,罗马成立了十人委员会。公元前196年,委员们从罗马来到希腊,具体协助罗马总指挥弗拉米尼努斯解决希腊和马其顿的战后事务。根据十人委员会的建议,罗马元老院批准了罗马与马其顿的条约。条约允许菲力普五世仍为马其顿国王,但他必须支付少量赔款,交出几乎所有的船只;菲力普五世此后不得干预希腊事务,他必须从希腊撤兵,把原来占据的希腊据点交还给阿卡亚和埃托利亚联盟。在处理完马其顿事务以后,罗马人又对希腊作了具体的安排。这一安排是在伊斯米亚运动会上宣读公布的。李维对此有过下述精辟的描述。他这样写道:
观众入座以后,一位传令官由一位吹号手陪伴来到竞技场的中心。比赛的开幕仪式常常是在这里举行的。在吹奏让人安静的号曲以后,传令官宣读了下述公告,“罗马元老院和征服菲力普国王及马其顿人的将军提图斯·昆克提乌斯命令:所有科林斯人、弗契阿人、罗克里亚人、优勃爱人、马革尼西亚人、帖撒利人、帕尔海比阿人以及排提奥底斯的阿卡亚人都将获取自由免除贡赋,在自己的法律下生活。”这一目录包括了所有过去受菲力普国王统治过的城邦。
传令官把这一公告宣读完毕。人们因太激动以至都没有听清公告的全部内容。他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己听到的是真的,一个个惊讶得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好像这是在做梦。人们都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向旁边的人询问他们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影响。当每个人都渴望重新听到这一命令、重新看到他们自由的通知者时,使者被再次召来并重新将上述公告宣读了一遍。至此,人们才相信,令人高兴不已的消息是真的。全场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从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笑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就大众而言,人生的最大幸事莫过于获取自由。除埃托利亚以外的希腊人都欢迎这样的解决办法。[43]
公元前179年,帕尔修斯(Perseus)在菲力普五世去世后继承王位。帕尔修斯继位不久,便一改其父的对外政策。一方面与色雷斯、塞琉古和比提尼亚王室联盟,另一方面又号召希腊人起来反抗罗马。罗马害怕马其顿实力的增强,于是便在公元前171年向马其顿宣战。这场战争一共打了3年(公元前171—前167)。
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168年,罗马军总指挥鲍鲁斯运用机动灵活的军团在皮德纳与帕尔修斯进行决战。马其顿方阵再次被罗马军团打败。帕尔修斯被迫投降。
第2年,鲍鲁斯受命对参加马其顿同盟的各希腊城市施以残酷的报复,仅伊庇鲁斯一地就有几十座城市遭抢掠,15万俘虏被出卖为奴。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残忍的劫掠活动。据记载,鲍鲁斯在罗马的凯旋式一共进行了3天,其掠夺财富之多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也正是在这次战争之后,罗马人免除了所有公民的直接税。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能多次击败马其顿方阵呢?这显然与罗马的军事制度有关。众所周知,罗马实行的是公民兵制。每一位年龄在17岁到46岁之间的公民,只要不是属于最低一级或者还没有参加过20次步兵战斗或10次骑兵战斗的,都有义务服兵役。参军是罗马人的职责,是罗马公民的特权。凡是进入服役年龄的士兵在平时都必须参加严格的军事训练,增强体质,培养能力。军团是罗马对外作战的主要单位。军团的优势是:首先,军团能排成几线,可视情况依次投入战斗,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而方阵采用的是集体冲击,战斗的结局常常取决于一次性带有巨大爆发力的冲击,这是因为在预备队内没有能投入战斗的生力军。其次,军团由轻装兵、长矛兵、主力兵和后备兵四部分组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统帅既可以使用自己的轻装部队和骑兵同敌人全线接战,由轻装兵和骑兵发动较长距离的进攻,又可以用第一线的长矛兵抵御敌人方阵的攻击;同时还可以出动主力兵去短兵搏击,拖垮敌人,并最后用后备兵去取得胜利。而方阵则是一旦交锋,就必须把战斗进行到底。其成功与失败皆依赖于前数小时的战果。最后,军团能够充分发挥指挥将军的作用。如果指挥者想终止会战,他就可以让军团中的预备队占领阵地,然后令已投入战斗的部队从中队的间隙后撤,既保证军团自身的安全,也保证其战斗力不受影响。[44]军团能够使士兵的体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而这一切显然是马其顿方阵所不具备的。
皮德纳战役以后,马其顿被分割为4个“小共和国”,四国各成立自己的政府和议会。它们彼此独立,不得往来。马其顿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了罗马的属地。亚历山大帝国留下的三国均分天下的局面已经随着马其顿的消亡而不复存在。罗马人以地中海西部强国的身份迅速进入爱琴海周围地区,并不时干预塞琉古和托勒密王国的事务。
不过,罗马对马其顿的压迫,马上引起了马其顿人民的反抗。公元前149年,一位名叫安德里斯库斯的马其顿平民,自称是帕尔修斯的儿子菲力普,并领导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反抗罗马人的战争。他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腊城市的支持,多次击溃罗马军队,后因叛徒出卖,起义遭镇压。此后,马其顿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其自治权被最后剥夺。罗马人又在这里修筑了一条大道,即阿格纳提亚大道。它起自亚德里亚海海滨,止于爱琴海北端。修筑这条大道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加强罗马人对这块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图3。11向阿波罗献祭像
公元前147年,希腊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罗马运动。领导这场运动的是希腊的阿卡亚同盟。同盟的科林斯城中甚至还爆发了痛打罗马使者的事件。罗马派执政官麦米乌斯前往镇压。麦米乌斯率领4个军团从马其顿出发,占领了科林斯,并根据元老院的命令,将其夷为平地,所有幸存者皆被出卖为奴。此后,中希腊和南希腊并入罗马,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阿卡亚省,长期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
在马其顿战争期间,罗马还与塞琉古安提奥库斯三世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这是罗马人的东进政策与塞琉古安提奥库斯三世向西发展战略之间产生矛盾的结果。应该说,在公元前200年以前,塞琉古同罗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的罗马正与迦太基苦战,显然无力过问东方的事务。而安提奥库斯三世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与波斯和中亚巴克特里亚的作战上,无心西顾。但从公元前203年开始,他把矛头指向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他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南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南岸和西岸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一些城市。公元前197年,他又把希腊在小亚细亚的名城以弗所建成叙利亚的第二首都。公元前196年,安提奥库斯三世在巩固了自己在中亚、西亚的地位后,野心膨胀,他甚至宣称赫勒斯滂海峡以西,色雷斯的一部分应归塞琉古所有。安提奥库斯三世实力的加强,对罗马的东方同盟者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这些同盟者如帕加马和小亚细亚的其他一些希腊城市都请求罗马出兵干涉。那时罗马人刚取得了马其顿战争的胜利,罗马将军弗拉米尼努斯还留在希腊。但罗马元老院对出兵亚洲与安提奥库斯三世作战没有兴趣。
公元前195年,汉尼拔逃到了东部叙利亚安提奥库斯三世的宫廷,劝说安提奥库斯三世组成反罗马大联盟,与罗马人作战。这就引起了一些罗马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公元前194年,大西庇阿被选举为执政官。他积极主张对东方采取强硬政策,变马其顿为行省,以防止马其顿与安提奥库斯三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罗马。不过,他的建议遭到了加图等人的反对,没有产生作用。这实际上也使罗马失去了一次制止安提奥库斯三世向西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