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讲,不能期望自己的写作严密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也不能期望自己的写作可以任意发挥。洋洋洒洒、十分过瘾、一气呵成的写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是无法形成的写作状态。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常常时断时续、经常随面画的改动而重写,也经常由结构的安排而调整。记者写作的技巧不可能脱离特定画面时态结构而任意发挥。
(1)又紧又松的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在节奏上是一种又紧又松的结构方式。其理由是:记者要调节画面。换句话说,一是要给观众留出看画面的时间,二是要给画面留出自己说话的时间。
一般而言,稿件的每一句话不一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所选用的每一个词必须是有理由的。
有时,当没有足够的画面来说明事实时,就应该有一个比较详尽的文字稿来支撑画面,这时候,文字的结构就比较明快、紧凑。有时,观众可以从画面上获得明晰的感觉和印象,文字就不必过多解释。某些画面展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时,可以插进画龙点睛的文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时候,文字结构就比较松弛、舒展。
广播新闻也许用6秒钟24个字介绍3个人物,电视新闻则要用12秒钟24个字来介绍。比如,广播新闻稿可以这样写:“参加晚会的有著名歌星×××、×××、×××、×××。”但在电视新闻中,这样介绍却不行。因为画面上同时出现4个人,观众分不清张三李四。记者要给每一个人拍下特写镜头,分别让每一个人的面孔在画面上至少停留3秒钟,这样就持续12秒钟。播音员解说时,不能一口气念完,要根据画面稍有停顿。这样,解说节奏就比较松弛,写作时就不能按12秒钟的时间来计算文字字数。
总体上讲,电视新闻写作结构的快与慢受到画面结构的制约。这种又紧又松的结构对写作技巧的发挥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就是不能按照文字思维方式来构思电视稿件,也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较自由地发挥写作技巧。
美国有些电视学家认为,一流的大手笔不要企图在电视中显露才华。这样认为或许有着合理成分,因为,电视写作不可能脱离画面而存在,电视写作更不可能超脱画面,成为第一位的表现元素。这样讲,并不是说写作不重要,而是要把写作放到应有位置之上,才能发挥其特定作用。
当我们努力提高写作技巧时,不能单纯着眼于文字写作技巧,必须结合电视特点来发挥技巧。那么,电视新闻的风格对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2)进行式的时态
电视新闻的结构大都是进行式的,因而它的时态对写作技巧有着一定的限定。
直接性是电视新闻的主要优势。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我们提倡在新闻正在发生时进行报道。我们借用英语语法时态来归纳一下,进行时态对写作技巧有什么要求及其在技巧运用上如何处理时态。
△现在进行时:
使用现在进行时态,往往强调新闻正在发生。比如,写“总理正在飞往英国进行访问”,而不写“总理今天已经离开北京前往英国进行访问”。当然,现在进行时态的运用,要求新闻确实是在进行之中,这可以向观众暗示,记者正密切注视高层领导人活动并随时进行报道。
△现在完成进行时:
如果新闻正在发生,而记者只清楚前半部分内容,不清楚后半部分确切的时间和地点,那么可以用现在完成进行时,使新闻不失去进行式的优势。比如写“总理已经乘飞机前往英国进行访问”,这样处理仍然使观众感到事件在进行过程之中。
△将来进行时:
新闻涉及不久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时,可以用将来进行时态。比如写“总理乘坐的飞机中午12点前将在英国着陆”。这样可以给观众直接的时间概念,增强对新闻的关注。
△将来完成时:
有时记者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材料,没有办法确切地交代时间,可以用将来完成时。比如写“现在,总理可能已经乘上飞机前往英国进行访问”。用“可能乘上飞机前往……”仍然可以使观众产生事件在进行之中的感觉。
△混合时态:
在电视新闻中混用时态不能算错误。但要注意按其事物发展来体现进行式。
一般来说,在导语中使用现在进行时,在主体转换的开头用过去时态。比如,“总理正从北京飞往英国进行访问。在离开首都之前,总理昨晚同世界银行组织签署了一项发展农业经济的贷款协议”。如果先说签署协议发生在昨晚,然后再说早晨飞往英国,就将最新信息放在了后面,不能体现新闻性。
以上我们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电视写作的技巧,实际上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提高的,因此,学习写作最好的办法是多写、多练、多总结。
作为电视记者,写作起来应该是快速、提笔成章。因此,平时打好文字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写作,还要适应电视报道方式的发展变化的需要,既抓住规律,又不因循守旧,真正使写作成为一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