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赵淑萍pdf > 第四节 新闻调查选题构成案例分析(第1页)

第四节 新闻调查选题构成案例分析(第1页)

第四节《新闻调查》选题构成案例分析

《新闻调查》在选题的策划把握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下面结合《新闻调查》播出多年来的部分片目,对其选题理念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和剖析。

1。1996年:选题方向不明晰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当年共播出了26期节目。具体片名如下——

1996年播出节目一览表

续表

《新闻调查》开播初年节目选题分类

应该说,《新闻调查》在开播的头半年里,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宏志班》《淮河水》《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纪实》等。

但是从选题角度来看,纵观《新闻调查》创办初年的26期节目,选题从城市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到生态环境治理,从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到商战中的商标抢注,涉及当年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生活诸多方面和层面,跨度极大,比较散乱庞杂。

同时,有些选题尽管很有意义,但并不具有大众普遍关注度,如《招牌中的文化倾向》《花钱买管家值吗》等;同时还有一些选题虽然具有大众普遍关注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题材本身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也没有太多深层次的东西可挖掘。如《文明之行始于足下》《职业道德的今天》等。

2。1997年:强调选题的“可调查性”

1997年播出节目一览表

续表

对1997年节目,我们可做如下分类——

《新闻调查》1997年节目选题分类

1997年的《新闻调查》选题,从总体上来说已略有章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一部分选题具备了很好的调查因素。这说明经过一个时期的摸索和实践,《新闻调查》栏目组已经把是否具备“调查性”因素作为衡量选题的一个重要指标。

客观地讲,对于一个时长达45分钟的新闻栏目来说,做“深”也许并非难事。而究竟什么样的题材适合作调查性报道,哪些新闻事件本身既在收视率上有天然的拉动力,又能发掘出具有普遍和导向性的时代意义,从而使栏目从形态到叙事形成独具特色的“调查文体”,绝非易事。

3。1998年:选题的“可调查性”进一步加强

1998年播出节目一览表

比较1998年和1997年的节目档案,我们看到:1998年《新闻调查》在选题上明确了许多。1998年,《新闻调查》提出了选题的三项原则:“新闻性;广泛的大众参与度;足够支撑45分钟持续悬念冲突的内容和张力。”

此后,他们又提出了三句话理念:“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

1998年《新闻调查》选材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选题的针对性有明显的提高,选题的“可调查性”得到进一步强调,栏目的新闻性和可视性大大增强。

从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节目就可以“窥豹一斑”——

4。2000年:关注人本成为选题的支撑点

2000年播出节目一览表

2000年《新闻调查》的选题较前几年又有了相当程度的调整,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相对减少,从人本的角度、个案的角度去透视人物、事件、时代、历史的相互关系,展示事件中人物命运和心路历程的题材明显增加。

2000年,《新闻调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一个个的普通人:用榔头砸死亲生母亲的17岁少年徐力(少年凶犯独白)、为消费者揭穿骗局反遭诬告的杨剑昌、状告“丈夫”的吉开桃(婚礼后的诉讼)、对日军血泪控诉的万爱花(羊泉村记忆)、坦然面对死亡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状告丈夫包“二奶”的罗润俏(罗润俏的官司)、为戒除毒瘾在欲望和亲情间挣扎的宋玉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