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谈话类新闻的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体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不但借鉴继承了文字新闻体裁的形式,而且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谈话类新闻体裁体现出电视自身的特点。
广播电视谈话类新闻报道是以人的声音为主的一种方式。目前虽然没有严密的理论为依据,但根据实践,大体可以划分成这样几种类别:人物专访、现场快速采访、座谈、讨论、辩论、演讲。人物专访是一种定向明确的采访报道方式。我国新闻界将专访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问题。
西方广播电视界也将专访分为三种类型:个性、信息、观点。这两种分类实质没有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揭示人物个性为基点;新闻事件专访是以透露信息为目的;社会问题专访是以阐述观点为意图。
1。人物专访
专访形式大多以一对一方式出现,有时也有一对二方式,或者二对一方式(两个记者联合采访一个人物)。
专访的地点,多数以演播室为主,必要时也可选择户外或特定场所。
专访写作重点是提问题,若要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必须进行较为透彻研究。
名人专访或新闻人物专访,记者不但要对人物的职业活动有所研究,还要对人物的思想、生活、兴趣有所了解,才能提出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人物专访作为新闻体裁,也必须讲求新闻由头。人物专访采访对象选择比较明确。
事件专访要围绕事件本身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提问,以求透露更多的信息。事件专访的采访对象选择可以是当事人、目击者,也可以是能够对事件发表看法的人。例如,海湾战争期间,运用专访形式,进行了反应性深度报道。
社会问题专访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对问题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问题专访实质上是思想观点采访,人物有一定权威性,可以增强新闻说服力。作为记者,首先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解、分析,然后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问题专访题材相当广泛,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各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进行专门访问。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他全面主管欧盟对华贸易,是欧盟最有实权的委员之一。
该人物专访2005年5月25日传回国内,《新闻联播》等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滚动播出达十几次,对引导国内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曼德尔森专访实录
问:我们都知道,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又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你怎样评价中欧目前的经贸关系?
答:欧中贸易对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我要说的是,我要加强这种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经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欧中双方都从相互的贸易中受益外,由于双方的贸易量的增加,也会出现一些摩擦,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双方的经济规模都很大,而且双方的贸易越做越大;贸易量越大,发生不同意见的机会也就越大。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贸易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发展得非常好。我在我的位置上,我要尽可能寻找我们的共同点,消除分歧。我相信,这也是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立场。
问:现在中欧之间的贸易遇到一点摩擦,比如纺织品贸易摩擦,你认为双方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我认为,这表明我们双方的关系加强了,我们双方的关系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公开讨论这些摩擦,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纺织品贸易来自于成功,而不是来自于失败,来自于国际贸易制度的成功,来自于贸易的开放。中国加入了WTO,所以享受到了它的益处。它还来自中国成功地扩大了纺织品产业,出口量非常大。在欧洲,我们的纺织工业也同样受益,因为国际贸易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新的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得以调整产业结构。不论从何种贸易制度转换到另一种贸易制度,你必须要适应那种新的贸易制度,你必须平稳地过渡到那种贸易制度上。这就是我们双方目前都要做的事情。
问: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了,这是一种危险或一种威胁。你对此怎么看?
答: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太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看它的结果。在中国,许多人摆脱了贫困。高质量的生活,新的机会,我愿意看到这种局面,我赞扬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在面对世界其他国家时,要设法避免突然的震动,大量的出口,这样做就会扰乱市场,这会使别人感到不安全,这会不利于贸易,这使人感到害怕。所以你必须在短期内平稳过渡,这样你才能长期受益。就是目前的纺织品的情况,我们正在看到一些调整,一种过渡——这就是我们欧中双方要共同做的事情。
问:谈到纺织品问题,我想问你,你对中国采取的提高纺织品出口关税有何看法?
答:我想中国政府对在欧洲发生的事过于敏感了。一些非常不发达的国家,一些主要依赖纺织品工业的不发达国家也受到中国如潮水般的纺织品出口的威胁。我当然不会让时钟倒转,但我希望中国继续对纺织品大量出口造成的影响保持警惕。我很高兴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这有助于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正在和我的中国同行讨论这个问题。
问: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欧洲来说是一种机遇还是什么?
答: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欧洲来说是一个机遇,而并不是威胁。我不把中国看作一种威胁,而是看作一个机遇。我是在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的:
其一,中国巨大的正在扩大的市场为欧洲的生产厂商提供了机遇。只要你们的市场是开放的,这就是一个大礼。因此,我希望中国开放它的市场,为欧洲的厂商开放市场。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平衡的贸易。
其次,中国的发展意味着欧洲需要再次崛起。欧洲需要做得更好,在各种领域,如研究、知识经济等,以便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所以我欢迎这种中国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压力。
但是在贸易方面,欧中双方也应该是公平的。一些人说,中国有太多的优势,这使得中国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比如有廉价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环境条件等。这些优势我们欧洲都不具备。我想中国应该认真考虑这些实际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因此在国际秩序中要负责任,中国应该时时刻刻想着别人是怎么看中国的。中国不是一个经济上微不足道的国家,而是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
问:中国愿意和欧盟发展关系,因为中欧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那么,你认为中欧之间的贸易今后怎样才能顺利地发展呢?
答:首先,双方相互开放市场,而不是单方面开放市场。
其次,我们在WTO的框架下进行合作,开放各自的市场;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也能对我们开放他们的市场。
再次,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能够使贸易自由流动。我认为中国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相互理解的合作氛围,我们就能解决不时出现的一些贸易摩擦。作为伙伴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不仅仅是一个竞争对手。
问:欧盟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你认为,有一天中国会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吗?
答:这很有可能。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相信中国,我把中国当朋友看待,那就是我们把中国看作战略伙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