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主要包括 > 第二节 专题类新闻的写作(第2页)

第二节 专题类新闻的写作(第2页)

美国CBS《60分钟》节目经过摸索,开创了调查性纪录片的报道体裁。由于运用这种形式,重大社会问题以吸引人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观众如同观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结论在结尾才得以知晓,观众跟着故事走,产生参与感。《60分钟》节目创办于1968年,这种调查性纪录片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视线在报道中穿插调查,其结构以人的调查为主线。

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调查报道越来越受到观众欢迎,成为深度报道的重要体裁,并发展成固定的节目样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就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而开办的深度报道节目。

写好调查报道,要根据电视特点,不可完全模仿文字调查报道。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下二者的对比。

二者的相同点是:调查的对象都是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调查目的都是披露事件内幕或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在采访环节上都要求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从社会效果讲,都能起到一定促动作用。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调查性纪录片讲求情节结构,表现手法要引人入胜。文字调查性报道则要求逻辑严谨,细节部分可以展开,但只有片断没有情节。调查性纪录片往往要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用形象事实来得出结论。文字调查报道则集合多个事件来说明问题的要害所在,其形式多以调查报告出现。

调查性纪录片打破了电视不能作深度报道的观念。《60分钟》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就在于调查性纪录片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危机、环境污染、吸毒、青少年犯罪、离婚、儿童疾病等都列入调查性纪录片的题材范围。

为调查性纪录片撰稿,要对节目构思进行多维性构想,对节目结构要仔细琢磨,待节目粗编完成后再下笔写作。写作范围包括主持人开场白、解说、段落之间的过渡串联、结束语等几个部分。通常,在拍摄前,还要写好提纲,列好主持人或记者的问题单、现场的口述等,最后,还要根据画面调整文字。

4。新闻纪录片

电视新闻纪录片在样式上有四种:特别纪录片、大型纪录片、调查性纪录片、微型纪录片。这里我们着重从写作角度进行阐述。

在纪录片中,解说几乎永远存在,但运用解说要格外慎重。过满的解说不仅破坏了作品内容,而且还会分散收视者的注意力。绝不能使纪录听起来或看起来像教育片或电教课程,其观点、例子、内容要清晰、具体。

以技巧而论,高超的纪录片大都是简洁、具体、明确、富于深刻哲理和饱满的感情的。

一般情况下,写作时首先拟出提纲或研究报告。待素材拍摄完成,脚本的实质性文字材料应该搜集到位。而后,制片人或记者检查素材,决定以何种方式、何种结构将它们组合起来,选用哪些内容,删掉哪些内容。在这个阶段,真正的脚本创作才开始。

写作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要有停顿,不能用画外音灌满。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创作人员遵循新闻报道写作原则,开篇的句子直截了当,一下子点出作品的中心意思,紧接着给出5个W,之后再补充有关的细节。然而,也有例外,有的创作人员在开篇先拿出能引起人们兴趣或注意的内容,然后在基本的展示部分提供现场实地拍摄的生动画面,最后插入画外音。

画外音的作用是把材料串接到一起,因而承上启下,转折过渡常常离不开解说。

电视纪录片的扩展趋势是:微型纪录片异军突起;调查性纪录片为世界电视机构所重视;大型纪录片题材拓宽;特别纪录片制作越来越精良。

5。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是广播电视新闻同步报道的方式之一。一般情况下,重大会议、纪念活动、特别事件、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等新闻采用这种方式报道。例如,国庆35周年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追悼会,中美建交的新闻发布会,等等,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同步化。在写作上比较简单,只需在开头将信息引出,在结尾告诉结束即可。如果记者出现在活动现场,写作则较为复杂,可以借鉴现场报道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过去仅仅将现场进行的事件、活动展现出来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时空的扩大、延伸;手法的多样;形式的灵活;深度的加强;成为吸引观众的报道方式。

6。实况转播

同直播相比,转播在时效上略差一步,但剪辑上有灵活性,可以压缩。

新闻实况转播是新闻报道较早的体裁,最初主要用于体育比赛,后来逐步扩大范围。

由于在剪辑上具有灵活性,写作也相对灵活一些。不但写开头、结尾,还可以写中间的过渡、介绍背景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