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主要包括 > 第一节 全面准备(第2页)

第一节 全面准备(第2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做人物采访时情况准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而是为了卓有成效地使他谈透所触及的问题。这对于准备采访某位专家的新手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是不屑于同新手交谈的”[2]。

情况准备对于揭示重大社会问题与现象的深度报道不仅仅具有间接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采访的入手点和拍摄的切入点。

1988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浙江省盐业生产面临危机》是一条分析性新闻报道。这种报道具有一定难度,要求记者全面掌握客观事态,预测事件的发展势头。记者得知抢购食盐的信息后,用半个多月时间了解全省盐业生产情况,分析盐民大批外流、盐田荒芜严重、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力结构老化的原因。在了解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终于搞清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原盐税价不合理挫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最后,记者将拍摄采访重点定在盐业生产连年下跌的岱山盐区,用对比手法深刻揭示报道主题。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大,省政府很快调整了原盐收购价格并采取了其他措施,全省盐业生产日趋萎缩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转。

客观地讲,西方记者采访前对情况准备的重视程度和所下的工夫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法拉奇、克朗凯特、华莱士这些国际著名的采访专家,往往为报道一个重大事件、采访一个重要人物而不惜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搜集研究大量情况。

前面提到的《48小时》节目的切入点都是从一个人、一件事的内外在联系中深入挖掘,将报道主题上升到普遍的社会意义上来。节目从选题到具体表现,都离不开事先的情况准备。比如,对火灾、吸毒、艾滋病、离婚、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的剖析;对美容、健身、急救、器官移植等社会时尚和现象的透视……每一个报道选题都是站在全社会和全人类现实与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进行反映和再现。每次节目虽然侧重报道一个问题,时间只有几十分钟,但提供的信息之多,涉及的人物事件之广泛,令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可见,这样深刻的纪实性报道,事先不掌握大量情况,采拍时是无法找准切入点的。

4。知识准备

采访记者不可能成为精通各类问题的专家,但却应该对采访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复杂概念事先进行学习,以求获得正确理解。否则,就难以同采访对象进行双向交流。

我国资深记者黄钢采写的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是新闻作品的典范佳作。然而,黄钢第一次采访李四光时,由于事先对地质学知识的准备不足,致使采访难以深入。李四光要不断地对地质学理论概念进行基本常识性解释,两个人交谈很不投机。最后李四光送给黄钢一本《地质常识》,建议记者先看看书,然后再采访。之后,两人的交谈达到了双向互动的效果。试想,如果不是黄钢这样一位老记者而是一个新手前去采访,李四光一定会对记者的能力产生怀疑,或许不再接受采访。

一般来说,“采访对象如果认为记者对所谈的问题十分熟悉,不必一面谈一面对所有问题都进行一番解释,那么他就可能爽快地、充分地谈”。[3]著名记者徐迟采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名噪全国。数学家陈景润像许多科学家一样,既有个性又特别珍惜时间,是一位难以得到采访机会的人物。徐迟在采访前对数学基本常识、术语以及陈景润研究课题的复杂概念进行学习、消化、理解,正式采访时高效率地利用了难得的采访时间。由于徐迟在知识性问题上没有遇到难以理解的障碍,采访得以顺畅进行。

广播电视采访时间长度有限,是以分秒计算的。一般情况下,正式开机采拍时不能像文字记者那样就某些专门术语进行询问。那样不但打断了采访对象的思路,也破坏了整个报道的结构。因此,采访前对专业性知识必须从概念上有一个基本的领会,才不至于在屏幕前出漏洞。

5。心理准备

采访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活动,记者同采访对象接触的过程中,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起作用。“采访是一个不能完全控制的过程,我们或许还可以掌握某些变化的因素,但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我们是无法掌握的,这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4]在采访活动中,遇到人为和自然的障碍是不足为奇的,因而记者在采访前要有一定心理准备,才能应付各种突然变化和克服各种困难。

通常,记者采访在心理上的准备至少要考虑这样三个因素:

一是估计采访对象合作的程度;

二是估计可能达到什么样的预想结果;

三是估计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

1987年5月,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全国重要新闻机构都派出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由于火灾顷刻之间使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财产毁于一旦,从上至下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心理情绪,记者采访遇到了料想不到的人为障碍。开始稿件无法通过邮电部门传出,有些记者拍照时受到围攻甚至拳脚“相待”,个别记者还被关了“禁闭”。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大多数记者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耐心解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可见,做新闻采访特别要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

有时候,记者采访前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准备,唯独忽视了心理准备,结果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束手无策。

以硬性采访著称的美国资深记者华莱士对尼克松总统任内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的采访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证。霍尔德曼以管理白宫井井有条而得“铁首相”绰号,又以参与推卸“水门事件”罪责而得“柏林墙”绰号。华莱士在采访前花了大量时间在旁征博引的证据材料上做准备,并且进行了事先的预演。华莱士素以咄咄逼人的提问享誉美国电视界,他以为霍尔德曼这道“柏林墙”并不是攻无不克的。凭借多年的采访经验,华莱士胸有成竹地开始正式采访。想不到霍尔德曼在屏幕前表现出一副温和的态度,无论华莱士提出多么尖锐的问题,他都以笑嘻嘻的方式避重就轻地巧妙应付,迫使华莱士处于被动难堪的境地。这次采访在美国电视界曾成为轰动一时的谈论话题,评论家们对华莱士的采访评头论足。

华莱士采访的失误,主要原因不是事先研究不透彻,也不是提问技巧不高超,而是对采访对象不予合作的程度估计不足,以致心理准备不充分。华莱士的教训告诫我们,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记者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采访心理准备的环节上都不可掉以轻心。

6。事务准备

电子采访设备是极为复杂而又难免出现故障的,如果临行前对采访的全套装备有一点疏漏,都有可能因小失大。

可靠的办法是,检查试用所有设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所有设备都运转正常,某些部件损坏的可能性时刻存在。不要忘记:确保摄像机能够拍下画面,录像磁带运转正常,话筒确实起作用,灯光不出毛病,电池足够使用……

此外,其他必备的物品诸如车票、机票、道具、保护用品、纸笔等也要准备齐全,做到万无一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