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期末考试 > 第二节 60分钟节目的开拓(第1页)

第二节 60分钟节目的开拓(第1页)

第二节《60分钟》节目的开拓

现代的新闻调查采访报道以电视调查性节目为代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研究新闻调查性采访报道分析《60分钟》节目是十分必要的。

《60分钟》是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与信任。《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都是闻名全美的电视记者,他们以调查记者的形象出现在节目中,形成了电视调查采访报道的独特风格。

《60分钟》在每星期日晚7~8点的电视“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多万之多。

1。立意创新,突破旧形式

美国电视新闻最初模仿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先打出字幕,然后出示画面,随着画面配上解说。电视新闻虽有画面,但是形式呆板,不能吸引人。报道内容也较简单,大多是动态消息。5~10分钟的口播新闻,很难做到有深度和广度。因而,新闻界一度认为电视新闻简单、肤浅,流于表面,很难做到深刻细致。这种看法在很长时间内似乎成了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思想。《60分钟》节目打破了这种定论,突破旧形式,开创了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的形式。

《60分钟》刚开办时,收看率并不理想。总编导唐·休伊特凭借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经过苦心思索,借鉴大型杂志的长处,加大节目容量,把《60分钟》办成了杂志型新闻节目。很快,节目收视率直线上升。同时,随着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诞生,记者型的主持人以创造性的劳动确立了他们在电视新闻界的地位。

《60分钟》一次播一小时。在这么长时间里,如果只采用口播和画面配解说的形式,观众感到乏味。《60分钟》根据报道内容,采取了现场报道、演播室专访、电视问答、电视辩论等多种形式,奠定了节目播报形式多样化的基础。

电视新闻有形象的画面,这是其他传播工具望尘莫及的优势。但是,如果固守旧格式,这一优势就不能得到发挥。《60分钟》立意创新,勇于实践,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大胆实践,开拓新领域

翻开《60分钟》的报道题目,我们看到它涉及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外交这样的大题目到核武器、战争、枪支管理等具体问题,从环境污染、税收、车祸、住宅这些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到种草养花、喂猫养狗这类生活事务,可谓把触角伸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社会学家说,要想了解美国现今社会和人民,就得去看《60分钟》。

《60分钟》的确是反映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电视新闻节目达到这样的成就绝非容易。过去,美国电视新闻报道面很窄,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因而,电视新闻节目很难在报道广度上同报纸展开竞争。《60分钟》主持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开拓,全面铺开报道面。他们不但报道了大量的新闻事件,而且敢于触及有争议的问题。

越战在美国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广播公司的巨头们受到政府对越政策的压力,严格控制电视报道越战,阻止在电视上抨击政府的外交政策。《60分钟》主持人麦克·华莱士为分析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于1982年秋亲自带领一个摄影组到越南实地采访。他采访了在1972年受到美军轰炸机轰炸致残的当时年仅10岁的女孩,采访了在越战中受伤的美国官兵,他用生动的事实报道了越战带来的恶果:它给越南和美国人民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节目播出后,引起各界人士注意。美国军界大为恼火,但众多观众来信赞赏华莱士的报道,认为美国对越之战是非正义的。

为了扩大报道范围,《60分钟》开拓了各种新的报道领域。同报纸、广播、通讯社相比,电视新闻历史最短。纷繁复杂的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对电视新闻来说都是新的报道题目;美国社会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和问题,更是电视新闻未开拓的报道新领域。

《60分钟》在强烈的竞争意识支配下,一面寻求新的报道题目,开拓新的领域,一面在增强报道深度上下功夫。他们不但把大量的新闻事件带到电视屏幕上,而且还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预测发展动向和前景。酗酒开车造成交通事故,是一个老的社会问题。主持人里森纳报道这个问题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他不但指出酗酒开车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警察处罚不严,而且指出它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辜的人死于车祸,经济蒙受损失,交通秩序混乱,人心不安等。同时,他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利弊,提出了制止酗酒开车的措施。

调查性深度报道渐渐成为《60分钟》的显著特点,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电视新闻曾一度在深度报道竞争中败给报纸、通讯社,《60分钟》转败为胜,改变了电视新闻没有深度的看法,开拓了电视新闻向纵深发展的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调查性节目要随着世界的变化和电视的发展不断前进。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3。观众最后求助的“法庭”

《60分钟》主持人敢于接触有争议的问题,敢于揭露社会弊端。因而被许多美国人看作是最后求助的“法庭”——当报纸和政府官员都毫无办法时,人们转而相求的地方。

《60分钟》对“格特案件”的报道,正起到了“最后法庭”的作用;同时也显示了它的巨大的舆论作用。

1983年,一个43岁的白人家庭主妇在《沃思堡明星电讯报》上看到“格特案件”的报道。报道说,莱纳尔·格特是从南卡罗来纳州大学毕业的一名黑人学生。他被格林维尔的一家厂商雇为工程师,因在肯塔基油煎鸡饭馆犯有“抢劫615美元罪”而被捕,受审,并由一个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有罪,判处无期徒刑。格特不服判决,始终认为自己清白无辜,与此案毫无关系;他的同事们也证实,抢劫案发生的当天格特在工作,没有离开办公室,不可能参与此案。尽管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格特与此案有任何联系,得克萨斯州地方检察官还是驳回了格特的上诉,维持原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