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期末考试 > 第二节 采访的技术手段(第4页)

第二节 采访的技术手段(第4页)

美国新闻界做过这样的试验:记者如果手里什么也不拿,仅仅同采访对象交谈,这个人就会表现得比较自然;当记者拿出笔记本记录时,对方稍微表现出慎重;记者把对方拉入演播室,坐在麦克风前录音时,对方谈吐就很紧张;记者如果打开摄像机,对方则低下头,眼睛斜视或下垂,甚至手脚僵直,语调变调。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做演播室专访首先要使访问对象放松情绪。

一般情况下,记者事先把访问的范围、程序告诉对方,让对方对这种采访方式有个大概了解,以使求得良好合作。

(2)掌握时间长度

做演播室专访,记者必须掌握好时间限度,因为专访往往是现场直播。在4~5分钟内,记者既要准确、及时、精确地完成一次采访题目,又不能使人感到慌乱急促。如果是直播,一定稍为提前一点结束,超过原定时间,将会给下一个节目带来麻烦。

因此,记者必须作出一个确切的估计,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得到多少所需要得到的东西,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记者也可以同被访问人商定,用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信号表示时间已到。在掌握时间限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早结束采访,不要忽略在几秒钟内也能说几句有用的话。

(3)设计好问题

演播室专访一般都是围绕某个题目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采访,所以事先一定要把问题设计好,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有用的信息。

如果是快速采访则更要注意,既要采访到有价值的内容,又不能拖泥带水。如果是人物专访,也要避免不必要的冗长拖拉,要考虑到超过原定时间会给编辑带来太多麻烦。当然,也要注意避免慌乱急促。较好的办法是,事先商定交代清楚,采访过程中又能够引导。

(4)同摄像机配合

电视演播室录像多采取固定机位和流动机位结合的录像方式,记者同摄像人员配合好,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同时,记者也要告知采访对象如何面对摄像机,特别要注意采访过程中的交流感,不要两眼死盯着摄像机。

7。现场切换采访

现场切换采访是在20世纪70年代采用小型电视转播车而得以发展起来的采访手段。

小型电视转播车的出现,使电视现场的流动采访得益匪浅。它不但简化了以往多机拍摄素材回到编辑部剪辑的程序,而且提高了采访环节的艺术处理技巧。现场切换采访可以做同步报道,也可以进行再编辑剪辑。总之,这种方式对于采访、编辑、报道都带来了进步与突破。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大典,中央电视台动用5辆转播车、23台摄像机、14套微波线路的庞大技术装备和200多人的报道队伍,将这一盛况同步传送到全国乃至世界。

现场切换采访最大的特色是可进行流动式现场采访。故此,记者要对活动画面的切换技巧及其要求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就很难同摄像和切换剪辑环节配合好。

8。摄录一体采访

一体化摄像机的问世,预示着电视记者独立采访将成为普遍的方式。

ENG的问世使得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由“采摄合一”过渡到“采摄分工”,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电视记者可以不掌握拍摄技术,但是“采摄分工”毕竟减少了记者动手拍摄的实践。相对来讲,拍摄技术操作水准同专职摄像人员相比自然会出现差距。然而,ENG的更新换代摄录一体化的普及将电视记者又推上了操作摄像机的第一线。

毫无疑问,摄录一体化采访将会在今后的采访活动中普遍应用。因为它能够轻装前进,可以深入到任何地方,对于突发性新闻采访则更具优势。“一体化设备大受欢迎是因为电视台如果想采访所有的新闻线索,报道组显得太少了。不管是地方台还是电视网,眼下记者的人数都比摄像组多。当电视新闻记者和摄像组的比例变得更加相称时,电视新闻机构就能采制出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新闻。”[8]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回到“采摄合一”的方式。采访技术手段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电视记者的出画采访还是要以“采摄分工”为主。

摄录一体化,要求电视记者一人多能,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抢拍到精彩的画面和场景。

1981年3月30日下午2点25分,一条震惊全美国波及全世界的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了:里根被人行刺。

事件发生还不到10分钟,电视就已向全国报道;半小时后,电视屏幕上放映了枪击录像;两个小时后,电视新闻录像通过通信卫星传遍世界。由于电子科学的发达,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

在这一事件中,电视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威力,它那扣人心弦、真实可信的画面把这起行刺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

里根当时作为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人物,上台70天就被行刺,美国朝野一度陷于惊慌状态,各国密切关注。这同时也是一场新闻争夺大战。在里根走出希尔顿饭店,向他的防弹专用轿车行走时,一名叫辛克利的青年用左轮手枪向汽车射出6发子弹,掩护在前的新闻秘书布雷迪和两名警卫人员一一被击中倒地,一颗子弹射向车门击中里根左胸。这时现场一阵喧嚣,保安人员立即掏出武器,迎接这场悲剧。正在拍摄里根向人们招手的美国广播公司摄像师汉克·勃朗听到枪响,镇定自如,迅速抢拍总统被保安人员推入轿车的镜头。全国广播公司的希尔登·弗里曼冒着生命危险,把刺客伸出的手枪和总统被推上车的情景一同拍了下来。由于电视摄像机“旁若无人”地在现场抢拍着画面,因而又留下了珍贵、惊险的镜头。

事件发生8分钟后,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先以口播形式播出了这条消息。紧接着,美国广播公司的主持人雷诺兹在2点34分出现在屏幕上告诉观众,“我们拍到的录像带已经送到,马上就要播出实况,马上……”2点42分,电视上终于播出了枪击事件的镜头。一个小时内,电视反复播出了12遍。其他电视网也相继播出了自己的报道,如刺客的情况、目击者的叙述、医治手术等。

里根被刺的报道又一次说明人类已完全进入电子传播时代。电子新闻传播把时间空间的限制降到最低点,使人们很快就看到了现场的情景,其中包括事件的景象、动态、声音、色彩,这样的速度与效果是其他任何媒介都办不到的。事件发生后仅过18分钟,美国广播公司就播出了现场实况录像,这不能不说速度惊人;又由于通信卫星的作用,使得全世界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目睹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摄录一体采拍可以说是电视记者的基本技能。作为电视记者,只有熟练地掌握拍摄技巧,才能了解电视画面对采访报道的要求。从发展走向看,一专多能的记者,往往能够应付各种采访活动。

9。卫星电视采访

卫星电视采访是利用通信卫星技术而进行的最现代化的采访技术手段。

卫星电视采访不但可以跨越空间距离,而且可以在电视屏幕上进行面对面交流。一般情形下,卫星电视采访在屏幕上显示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图像和同期声,也可以经过特殊编辑插入活动画面。

在电视发达国家,卫星电视采访已不仅仅是局限于演播室内的采访了。由于移动式卫星地面站的投入使用,对于现场新闻事件亦能够做同步采访。美国对海湾战争的报道,就不惜重金购置了小型伞状卫星通信设备,并将通信卫星同它的电缆电视网相连接,使记者的现场采访同总部演播室主持人的主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82年10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利用卫星,在中国北京和上海现场制作大型报道《变化中的中国》节目。节目中通过卫星采访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当时的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人物。

在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利用卫星进行同步采访报道。最大规模的是香港回归的报道。1998年,海湾地区再次出现风波,《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到事件的现场,通过卫星进行了同步报道。从发展的趋势看,卫星同步采访正在朝着立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以一个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为主线,穿插其他报道。通过卫星,以共时态报道方式播出。比较典型的报道有:美国三大电视网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失事的报道;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对香港回归的报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对戴安娜王妃葬礼的报道等。此外,全球对奥运会的报道,大都采取卫星同步采访报道方式。值得提及的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全球化渗透,利用共用信号进行报道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利用共用信号的同时,各电视机构都力图显示自己的特色,因而同步采访作为重要内容成为立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全媒体聚合互动采访

在全媒体时代,采访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聚合与互动。聚合与互动既是方式也是手段,这无疑拓展了记者的采访报道的新理念。

全媒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电视采访展示潜在功能和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电视记者对采访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掌握,直接关系到电视传播的效果。为此,作为电视记者,应该在采访实践中进行多种尝试,以期达到较高的标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