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仅用200多字就把一个人民领袖列宁的形象、个性、作风、领袖魅力活灵活现、分寸得当地揭示了出来。作者后边的几句评价完全来自对领袖列宁革命活动的观察,不做深入观察是无法作出如此深刻、准确、恰如其分的评价的。前边对列宁特征的观察也是非常细心的,如同一幅人物画像。面部的每一个有特点的部位都观察得十分仔细,刻画得也十分逼真,让人看了,一个活生生的列宁形象便立在眼前。
上述两个例证都是观察领袖人物的采访活动,其方法和道理对于观察各种人都是适用的,包括各级领导者和各阶层人物。电视报道对人的活动和特征往往用镜头表现,不必用解说词进行描写。不过,记者如果观察不到,也就不会去拍摄。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记者的观察力对于画面拍摄的好与差起着直接作用。
(4)全景观察、宏观透视
在新闻报道中,有些重要的现场活动、情境还需要展现整体场面,这就要求记者进行全景观察、宏观透视。前面我们讲述的3个部分都是选取不同角度、微观透视,现在我们再来举例分析说明全景观察、宏观透视的必要性。
198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黄炳钧的文章,该篇文章用全景观察的方法,展现了一幅群众瞻仰铁托墓地的真实写照。我们来看看其中对铁托墓及周围环境的观察。
……记者站在徐徐前进的人流中,队伍是那么长,但却是那么安静。……
整整走了一个小时,才拐到乌日策大街。队伍从这条街的十一号进去,在身穿蓝色军上衣,深色军裤的铁托卫队前走过。这里松柏挺立,间杂着梧桐树、白椫树和其他各种栖木,草坪一片翠绿。人们走在铁托散步时经常走过的林荫小道上,前面就是那个著名的花房。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物,周围是浅米色的砖墙,屋顶两边扁平,中间是呈三角状突起的一个透光的玻璃顶棚。花房四周是铁托种的数百株玫瑰。
墓地入口的两旁插着降了半旗的三色国旗和党旗。穿过双重紫红色的帷幕,前面是白色灰纹大理石铺的地面,上面放着相同大理石的棺椁,“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一八九二——一九八○”几个字灿灿夺目。它的四周种有各种**、蝴蝶花、鲜红的团花和其他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花草。两套用玻璃隔开的房间,里面放了他的办公桌、沙发、装满着书籍的书架,还有一些工艺品。中间玻璃门外是一个阳台,今天放满了各国、各政党、各国际组织的领导人送的花圈。……
悲痛的人流沿着回廊前进。在铁托灵前,有的深深鞠躬,有的举手敬礼,有的掩面痛哭。……
上述描写是全景观察的结果,没有出色的观察,便没有如此细致的表现。全景观察同细节观察并不是矛盾的,只有通过宏观透视才能把握全景,环视了全景才能寻到细节。全景观察并不是指仅着眼轮廓,而是通过各个不同细节来勾勒、表现整体。因而记者的观察往往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
3。观察采访的范围
在记者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有许多事件发生在特定的场所,记者采访必须到现场观察。归纳起来,记者直接观察采访大体有下述一些范围——
(1)突发事件
火灾、车祸、水患等突发性意外事件,都需要记者亲临现场观察。这类事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现场持续时间短,转眼即逝,如车祸等。有时记者很难立即赶到现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最好还是到事发现场看一看,观察一下事件引起的后果。二是突然发生,但持续时间较长,如持续燃烧的大兴安岭火灾。这类事件记者赶到现场时间较充分,一般应该在现场观察事态的全部发展过程。
(2)预知的会议
国家政府部门和各种团体每年都会召开一些会议,除特殊紧急会议外,记者往往会事前拿到会议通知或听到一些信息,届时到会议现场观察采访。
(3)纪念活动和仪式
重要纪念日、盛大节目和纪念活动以及各种仪式的举行均选择在固定场所进行。这类事件报道必须亲临现场,目睹事件的全部过程。
(4)体育比赛
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都跟随着一支记者队伍,他们用眼睛搜寻着每一个有新闻价值的细节。一般来说,大到国际、国家,小到地方团体,凡是体育比赛报道都要求记者到现场观察。
(5)文艺表演
不同类型的文艺表演、各种等级的比赛报道,都离不开再现现场的场景。
(6)军事报道
军事演习、实战场面的报道,必须通过直接观察,才能作出使观众看了如临其境的报道。
(7)工程建筑
长江大桥、葛洲坝工程等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建筑以及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工程,必须要事先观察实体,才能进行现场报道。
(8)历史古迹
新发掘的历史古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类的选题,记者一定亲眼目睹才能具体采拍报道。
(9)自然风光
游记、观光报道都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采拍,只有亲自观察才能选好角度,拍摄到有特点画面以及采访到有内容的活动。
(10)市场行情
新闻报道常常涉及市场行情,记者只有到商店、菜场、夜市才能捕捉到典型事例。
以上10个方面是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的具体观察范围。除此以外,记者还应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善于用眼睛捕捉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