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 > 第二节 广播采访的个性特点(第2页)

第二节 广播采访的个性特点(第2页)

现场报道是检验广播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在某种意义上说,现场报道的水平高低与广播记者的业务素质高低成正比。面对一件突发性新闻事件,广播记者要想抓时效,就非得立即做现场广播报道不可。因为在这种紧急情形之下,记者根本来不及先思考一番,然后再构思,再撰写新闻稿件——这是报纸记者的工作。广播记者只能立即作出反应,一边观察一边发出报道。

现场报道是发挥广播具有现场感优势的最好的一种报道形式。

文字记者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要在其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叙述现场细节,抓住现场中有代表性的事物和人物,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字上下功夫,使其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感或富有立体感。

摄影记者和电视记者则用镜头抓取现场镜头,而且效果往往是文字报道无法比拟的。

相比之下,广播记者用嘴来体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则十分困难,难度很大,但若能成功,则会获得报纸、电视无法获得的效果。

举例来说,记者报道一件突发性新闻事件,文字记者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观察、采访、写作,然后把稿件发回报社或通讯社,或者直接用电话传稿。电视记者拍摄好片子,迅速传回电视台。广播记者则由于设备、机器较之电视记者的轻便,可以立即做现场报道,直接在广播中与听众见面。又由于广播的接收比电视方便,一天24小时都可以随时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人们一般获取突发件事件的新闻,往往是首先在广播中得到的。这是广播的一大优势。面对这一优势,广播记者就须充分利用它,做好现场报道。

广播记者要想做出一流的现场报道,首先得具备较好的口才。所谓口才并不是指音质多么纯正、声音多么动听、吐字多么清晰,而主要是指表达准确、生动、恰当、深刻,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思维敏捷、迅速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对人们的感召力等。

单就广播记者的播报来讲,起码应做到能讲普通话、吐字清晰,但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准确地叙述、能否抓住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及细节,能否引起听众的注意进而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打动听众。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出色的现场报道了。

做一流的现场报道,口才是首先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既然如此,广播记者至少应像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一样,训练自己的口才。

口才训练是多方面的。在实践方面,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口头报道。即不用文字而用口头叙述新闻事件,用口头叙说新闻的导语、主体、结尾。

另外,还可以试着对日常见到的事物或人物进行模拟口头描绘、叙述训练,看看是否有能力用口头表达事物、表达思想、表达所目睹的事实。

最后还可以多多留意听一听那些颇能打动人心的各种演讲,研究一下那种成功的演讲到底是靠什么?是怎样抓住听众心理的?是怎样激起听众的热情的?在理论方面,广播记者可以看一些有关讲演学方面的书,注意研究讲演学理论,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

3。采访播报并重

广播谈话、演播室专访、广播热线等广播节目要求记者采访、播报同时进行,这是广播记者采访的个性特点之一。

随着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相互竞争,广播给其记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广播记者则须努力适应这种要求,否则难以胜任工作。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动向是:广播记者的播报越来越受到重视,还逐渐开始成为其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信息社会广播记者要想在业务上立住脚跟,就必须得做到采访、播报并重。不能像过去那样,有些广播记者只能撰写稿件,让播音员播读,而自己则没有能力或不能直接播报。事实上,广播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同采访能力同样重要,千万不能重视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广播事业发达的国家,其广播记者大都具备口头播报新闻的能力。这从他们挑选广播记者的标准中即可反映出来:既重视采访又不忽略口才,二者的分量相当。

换句话说,要想当广播记者,单有较强的采访能力还不行,还要具备较强的口头播报能力。因为在新闻广播节目中,除播音员播读外,总是有记者出现在新闻节目中,不是做综合报道就是做现场广播报道,或者做人物专访。由此看来,广播记者必须具备播报的能力。

事实上,广播记者若想发挥自己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就非得走采访、播报并重的这条路。因此在新闻报道迅速及时的要求下,广播记者的口头播报能力反映出记者的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对有些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性新闻事件来说,广播记者的报道常常是采、编、播同步进行的。记者发出的报道完全出自一人之口:边观察边采访边编边播报,同时进行,既没有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也没有播音员帮助代读稿件,因为记者是在叙述他正在目睹的事实。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种现场叙述或报道是广播记者迅速发挥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高级报道。广播记者应当很好地掌握这些报道形式,同时也是广播采访较为突出的个性特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