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名家 > 下册 20世纪俄国文学04(第3页)

下册 20世纪俄国文学04(第3页)

汪介之《现代俄罗斯文学史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汪介之《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许贤绪:《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俄]叶甫图申科:《古米廖夫诗的归来》,载《俄苏文学》1987(1)。

翟厚隆:《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文学流派》,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赵杨:《颠覆与重构——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乌托邦性》,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俄]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苏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周启超:《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苏联是存在于1922年12月至1991年12月的一个联邦制国家,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当时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它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1940—1956年,出现了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总数达到16个。苏联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民族,如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2]“白银时代”是俄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代,有人认为,其突出的文学成就甚至超过了以普希金为代表的“黄金时代”。但关于其上限与下限,至今国内外还有一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1890—1917年,有人认为是1892—1921年,有人认为是1894—1924年,有人认为是1900—1914年,有人认为是1890—1925年。不过,近年来中国有不少学者大体认同:“白银时代”大约从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其内涵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有人泛化地认为,它是诗歌的时代、文学的时代、艺术的时代、文化的时代;大多数人认为“白银时代”是一个文学时代,但关于这一文学时代的内涵又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白银时代是俄罗斯诗歌的白银时代;第二种观点认为,白银时代大致等同于俄国现代主义运动,是俄国现代主义创作思潮的崛起,包括现代主义的诗歌、小说、戏剧;第三种观点强调,白银时代不仅应包括诗歌,而且应包括小说、戏剧等,不仅应包括现代主义作品,而且应包括现代主义以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如以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布宁、库普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我们认为,“白银时代”是相对“黄金时代”来说的,主要指的是现代主义的诗歌,充其量再加上现代主义的小说、戏剧创作等。

[3]参见曾思艺:《俄罗斯诗坛的帕格尼尼——巴尔蒙特及其诗歌》,载《中国诗歌》2011(4)。

[4]详见曾思艺:《浪漫的灵魂客观的形式——试论古米廖夫的诗歌创作》,载《湘潭大学学报》2001(6)。

[5]参见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440~460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6]一译“无产阶级文化派”,是苏联早期规模最大的文化团体,是一个广泛的、自愿参加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分会遍及许多城市和工厂,各地协会最多时达1381个,会员40多万人,拥有《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中央机关理论刊物)《未来》《熔炉》《汽笛》等20余种刊物和几个出版社。1917年10月在彼得格勒成立,卢纳察尔斯基、弗·卡里宁为负责人。1918年以后,由列别杰夫-彼梁斯基和普列特尼约夫先后任协会主席。起初在推动苏维埃文学事业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主张建立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提出文化自治的口号,全盘否定文化遗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1932年4月,联共(布)中央做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之后,其活动宣告停止。

[7]俄国1919—1927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舍尔舍涅维奇、马里延果夫、伊夫涅夫、马林霍夫等,他们拥戴叶赛宁为领袖,发表《意象主义宣言》,提出“形象的韵律学”“艺术形式吞噬思想内容”,把意象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极力追求意象的奇特性。

[8]是从无产阶级文化派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文学小组,成员有格拉西莫夫、桑尼科夫、罗多夫、卡津、亚历山德罗夫斯基等。不过,他们的文学主张并没有超出其前身的范围,只是后期又一批散文小说家如革拉特科夫、李亚什科、诺维科夫-普里波依、沃尔科夫等加入这个文学团体,给其增加了一定的活力。

[9]1921—1926年间的一个文学团体,成立于彼得格勒。名称取自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的同名中短篇小说集。参加者大多是当时世界文学出版社翻译训练班的成员,主要成员有:符·伊万诺夫、左琴科、隆茨、卡维林、尼基京、吉洪诺夫、费定等。扎米亚京和什克洛夫斯基在训练班任教,这个团体的作家们程度不等地受过他们的影响。该派作家反对“文学中的一切倾向性”,反对政治干预艺术写作,强调形式和技巧,追求情节的复杂性和戏剧性,故事情节的新颖奇特和叙述艺术的生动有力,有志于把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经验结合起来,表现当代主题。

[10]是1922—1929年间的苏联文艺团体,简称“列夫”。主要成员有:阿谢耶夫、卡缅斯基、克鲁乔内赫、帕斯捷尔纳克、什克洛夫斯基,领导人和组织者是马雅可夫斯基。绝大多数成员基本上是由过去的未来派,他们一方面拥护未来主义,主张抛弃文学遗产,否定文艺的思想性,提倡“形式革命”,极力追求艺术形式,主张使用生僻、晦涩难懂的词汇;另一方面又宣扬“纪实文学”理论,并提出“艺术是生活建设”的口号,宣称艺术必须制造出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11]全苏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是1923—1932莫斯科的一个文学团体,到1926年曾出版了六期《山隘》文集。成员一度多达60余人,理论家是戈尔包夫、列日涅夫,著名的作家有普里什文、伊·卡达耶夫、巴甫连科等。他们反对在文学创作中“缺乏创作力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主张继承和保持俄罗斯以及世界古典文学的创作技巧,捍卫现实主义原则,肯定文艺对现实的认识作用。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文学团体,一般用“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这一名称的俄文缩写音译为“拉普”。一般说的拉普,包括1922年12月成立的十月文学小组、1923年以十月为核心成立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5年成立的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以及1930年上述团体联合组成的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因为它们的领导核心都是阿维尔巴赫等同一批人。拉普的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1925年,以《在岗位上》杂志为主要阵地,被称为“岗位派”,主要成员有沃林、列列维奇、罗多夫等,参加者有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依、法捷耶夫、富尔曼诺夫、肖洛霍夫等,他们捍卫无产阶级文学的战斗原则,但妄自尊大,提出“不是同盟者就是敌人”等口号,排斥不同观点的作家,甚至把爱伦堡、阿·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也列为“同路人”作家加以攻击。1925年俄共(布)做出《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后,原领导中的一些极端成员被撤销领导职务。第一阶段是1926—1932年,拉普新领导表示接受党的决议,提出要学习、创作和自我批评的口号。但他们继续排斥、打击“同路人”及其他不同观点、风格的作家,搞宗派活动,并在内部闹无原则纠纷。1932年4月联共(布)中央做出《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后,宣告解散。“拉普”提出过一些正确的观点,如反对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提出“向古典大师学习”的口号,但其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盛行,行文办事简单粗暴,喜欢“贴标签”,有点蛮不讲理。

[13]是1924—1930年间一个苏联文艺流派,一译“构成派”。主要成员有:谢尔文斯基、泽林斯基、卢戈夫斯科依、英贝尔、巴格里茨基、阿加波夫等人,理论家是谢尔文斯基、泽林斯基。他们的文学主张和美学观点主要反映在两本文集(《国家文学计划委员会》,1925;《生意》,1929)以及一系列宣言中。构成主义者崇拜技术,突出人对大自然的斗争,对社会矛盾则有所忽视。他们曾提出“苏维埃的西欧主义”的口号,强调“掌握欧洲文化技术装备”的必要性。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紧缩”“简洁”,力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为此,以突出“思想的优势地位”相标榜,提出“词的重负荷化”原则(即要求每行诗承担最大的思想负荷)和“定位语义学”原则(即要求运用与所写题材最接近的词汇来描写人和环境,如写土匪就得用土匪的黑话),并且在诗中引用文件、统计数字、应用文、记录、报告等,结果“思想的优势地位”受到手法和技巧的排挤,诗句意义含糊,令人费解。

[14]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文学界对活跃于文坛的一部分作家和诗人的称呼,主要指那些在政治上同情并拥护苏维埃政权但对革命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清、世界观还不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和诗人,首先是指“意象派”“谢拉皮翁兄弟”“山隘”“构成主义者文学中心”“列夫”等文学团体的作家,同时也包括某些没有加入任何文学组织的作家,如列昂诺夫、拉夫列尼约夫、阿·托尔斯泰、巴别尔、莎吉娘、希什科夫等。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同路人”作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岗位派”和“拉普”批评家对之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根本上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甚至提出“没有同路人,不是同盟者就是敌人”的口号;而托洛茨基、沃隆斯基和《红色处女地》杂志则认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苏联文学主要靠“同路人”作家,对其评价相当高。

[15]“新农民诗人”(一译“新农民诗派”),是由叶赛宁、克留耶夫、克雷奇科夫、西里亚耶维茨(1887—1924)、奥列申(1887—1938)卡尔波夫、甘宁、拉吉莫夫、瓦西里耶夫9个诗人组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都来自农村,熟悉农民的生活,热爱俄罗斯乡土自然风物和民风民俗,渴望建立“农舍的天堂”,他们大力讴歌俄罗斯的乡土、自然、风俗,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城市与乡村”对立的主题。

[16]参见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第410~439页。

[17]参见[俄]阿·托尔斯泰:《尼基塔的童年》,曾思艺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18]参见曾思艺:《交叉的画面与平行的思想——谈谈〈毕业典礼之夜〉的结构安排》,载《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