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名家 > 第十一讲 陀思妥耶夫斯基 探索人性与心理的大师(第1页)

第十一讲 陀思妥耶夫斯基 探索人性与心理的大师(第1页)

第十一讲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性与心理的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俄国城市下层平民和罪犯心理的高手,同时又是具有深刻的基督教思想的作家。高尔基曾指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伟大天才,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个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的人物并列。”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时至今日,在西方,作为对人性和心理有着极其深刻探索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其更具现代性与深刻性,其文学地位和影响甚至高过托尔斯泰。

一、曲折的经历深刻的作品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821年11月11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其远祖是立陶宛的古老贵族,祖父是一位神职人员。父亲米哈依尔·安德烈耶维奇是莫斯科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平民出身,1828年获得贵族称号,性格暴躁、多疑、忧郁,带有病态。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胸襟狭窄、暴虐和易于冲动是父子俩的共同特征。母亲玛丽娅·费多罗芙娜随和、善良、温柔,同时又十分干练、机敏,对宗教有一种狂热的虔诚,但身体虚弱。哥哥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长他一岁,兄弟二人,志趣相同,曾一起学习、创作、办刊物。陀思妥耶夫斯基1834年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读书,1837年进入彼得堡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843年毕业,获准尉军衔,被派往彼得堡工程兵团工程局绘图处任职。一年后,他主动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任老师,家教严厉,这对他的智力开发很有好处。在12岁以前,他就已读完了《司各特全集》,这为他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在中学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阅读了大量的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茹科夫斯基、克雷洛夫、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司各特、席勒等人的代表作品更是令他爱不释手。在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他不仅继续大量阅读俄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对果戈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自己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两部历史悲剧《玛丽亚·斯图亚特》《鲍里斯·戈杜诺夫》。毕业后,他正式进行文学创作。1846年,他发表书信体小说《穷人》,受到诗人涅克拉索夫和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一举成名,在文学界引起了注意。

1849年,因参加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彼特拉舍夫斯基(1821—1866)小组,被沙俄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几分钟获得沙皇的赦免[1],改为流放:先是在鄂木斯克要塞监狱服苦役四年(1850—1854),接着被派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西伯利亚第七常备营当了五年列兵(1854—1859)。

近十年的流放既摧残了他的肉体,使他本来就患有的癫痫病明显地加剧;又动摇了他的革命信念,使他的思想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形成一种“土壤派”(一译“根基派”)理论。“土壤派”是19世纪50年代在俄国形成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和一种文化思潮,代表人物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格里戈里耶夫、斯特拉霍夫(1828—1896),对俄罗斯命运的关怀和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信念把他们结合起来,他们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兄弟创办的大型文学政治杂志《当代》(1860—1863)和《时代》(1864—1865)为中心和阵地,既反对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又反对“纯艺术派”的唯美主义理论,而认为俄国社会的动**不安和道德信念的沦丧在于俄国有教养的知识阶层长期脱离人民这一根基,出路在于知识分子必须与人民结合,吸取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根本因素——虔诚的基督教博爱精神和忠君思想,这样才能使俄国社会各阶层克服内部的矛盾冲突和信仰危机,重振俄国的经济文化,甚至为陷于道德精神危机的西欧社会指明新的出路。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体现的是人和人类思想,即基督精神,它永远能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和个人的道德完善,永远是人民的和民主的艺术,而普希金是俄罗斯精神和俄罗斯民族性格最完美的体现者,他的艺术天才无可争议地表现了俄罗斯精神对于全人类兄弟般团结的追求。简而言之,这一理论认为有文化的上层已经脱离了人民(即“土壤”),人民也不接受贵族革命家的理想,所以俄国不具有接受革命宣传的“土壤”,解决俄国问题的出路,在于人民忍耐、顺从和笃信宗教,或者正如米尔斯基所说,俄国知识社会的救赎之路只能是重建与民众的联系,接受民众的宗教理想,亦即接受东正教。

1859年12月,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回到彼得堡。回彼得堡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创办报刊和文学创作之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但他过的却是十分辛劳的生活。1864年4月他的第一任妻子患肺病去世,接着哥哥又因病辞世,他们创办的《时代》杂志由于亏损严重,也被迫停刊。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昼夜辛劳笔耕不辍来还债。长期劳累,影响了他本就不太好的身体,1881年1月28日因病去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经历坎坷,就连爱情婚姻上的经历,也跟他的人生经历一样曲折。直到34岁,他还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女友;在四年苦役后,他认识了一个中学教师的妻子玛丽娅,比他小4岁,但是个神经质的女人,情绪变化无常,动辄伤感落泪。1857年他们结婚,但婚姻相当失败,最后夫妻关系破裂,1861年起分居。1864年4月玛丽娅死于肺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她死后,全心全意抚养她和前夫生的儿子。1862年秋,22岁的女大学生阿波利纳里娅爱上了作家,她比陀氏小20岁,但十分崇拜大作家的才气。她极其独立,聪明而高傲,自尊心很强,自我中心主义,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约束,残酷而邪恶,是一位“地狱般的”女人,毫无顾忌地委身于作家。她希望作家离婚,和她结合,但他声称妻子有病,不能这么做。因此在玛丽娅去世后,阿波利纳里娅坚决拒绝了作家的求婚,1866年他们终于分手,她后来嫁给了著名作家罗扎诺夫。婚姻和爱情,使作家饱受折磨,备尝艰辛。1866年10月,作家终于苦尽甘来,与18岁的速记员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斯尼特金娜(1846—1918)产生了爱情,并且在结婚后有了晚年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尤其是不再需要为还债而匆忙写作。安娜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柔,贤惠,在帮助作家速记小说时与他相爱,婚后也很有管家理财才能,很快就让作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走向富足。他们共同生活了14年,生下了一儿一女。丈夫死后,35岁的安娜把后半生全部用于整理、出版他的文稿和全集,动员他的朋友为他写传记,并亲自写回忆录。1906年收集了有关陀氏的五千多种书目,在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开辟了陀氏手稿、遗物和肖像展室,还创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学。[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成果颇丰,思想深刻,艺术成就很高,其中长篇小说7部:《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死屋手记》(1861—1862)、《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一译《鬼》,1871—1872)、《少年》(1875)、《卡拉玛佐夫兄弟》(一译《卡拉马卓夫兄弟》,1880)(其中后五部被称为陀氏的“五大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20多篇:《穷人》(1846)、《双重人格》(1846)、《普罗哈尔钦先生》(1846)、《九封信的故事》(1847)、《女房东》(1847)、《波尔宗科夫》(1848)、《脆弱的心》(1848)、《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1848)、《诚实的小偷》(1848)、《枞树晚会和婚礼》(1848)、《白夜》(1848)、《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1849)、《小英雄》(1857)、《舅舅的梦》(1859)、《斯捷潘齐科沃村的居民》(1859—1860)、《一件糟糕的事》(1862)、《冬天记的夏天印象》(1863)、《地下室手记》(1864)、《鳄鱼》(1865)、《赌徒》(1866)、《永恒的丈夫》(1869)、《豆粒》(1873)、《一个温顺的女人》(1876)、《一个荒唐人的梦》(1877)等。以上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中篇小说《穷人》《双重人格》《白夜》《地下室手记》,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玛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创作,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入文坛(1844—1849):这是从学习走向独创的时期。主要学习普希金、果戈理和德国的席勒、霍夫曼以及美国的爱伦·坡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穷人》《双重人格》《白夜》等。

《穷人》是书信体小说,以老公务员杰符什金和一个沦为妓女的年轻姑娘瓦尔瓦拉·陀勃罗谢洛娃往来的书信构成。瓦尔瓦拉原是一公爵领地总管的女儿,父母双亡后,在远亲安娜·费多罗芙娜的逼迫下,沦为妓女。杰符什金是彼得堡的一个小公务员,平民出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保守,安于天命,忠于职守,但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有平等的意识,心地善良,对下层贫困的人们有深厚的同情心。他对瓦尔瓦拉的遭遇极为同情,尽管自己也愁吃愁穿,仍倾其所有,以远亲关系为借口,想尽办法把她救了出来,并不断接济她。他在经济上勉强能自足,稍有不慎,就会坠入难堪的境地,但他为了拯救贫苦的姑娘瓦尔瓦拉,不惜省吃俭用,自己搬到贫民窟,甚至租住别人的厨房,由于能照顾这个孤女而感到安慰。后来他更加贫困,受到官僚老爷们的揶揄和欺凌,瓦尔瓦拉走投无路,不得不嫁给了曾经毁灭她青春的地主贝科夫,离开了世界上唯一爱她的杰符什金。通过杰符什金这一形象,小说主要揭示了“小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作为人的尊严(米川正夫指出,《穷人》在当时的俄国文学中是一种启示,在杰符什金这不体面的“写字的机器”身上,表现出了他隐藏的丰富的人间情味,真实的爱情和宽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小说写出了穷人虽然穷,但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尤其是写出了穷人有着“无限善良的灵魂和温柔的心”,也有着爱心并且懂得爱,更写出了穷人的深层复杂心理(如他的自卑、滑稽、怯懦甚至爱虚荣),从而大大推进了普希金、果戈理对穷人的描写。

《双重人格》(一译《化身》《同貌人》《孪生兄弟》)的主人公高略德金是一个小公务员,他看上了上司的女儿,而且自以为很有希望攀上这门婚事,不料最后成为乘龙快婿的竟是善于吹牛拍马的同事,绝望之余他陷入精神分裂。在上司女儿过生日时,高略德金设计暗算情敌,遭到失败。第二天,他的同貌人小高略德金坐到了他对面的办公室里,也是九品文官,两人从此展开了荒诞不稽的交锋,他无法做到的事情,小高略德金如鱼得水,结果大高略德金最终进了疯人院。小高略德金实际上是大高略德金内心世界阴暗面的化身。《双重人格》深受德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夫曼和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影响,在俄国文学中最早探索双重人格或人格分裂,是作家此后一系列揭示双重人格作品的滥觞,也显示出作家描写双重人格和心灵两极斗争的创作特色,即从抽象的道德伦理原则看人,把人的心灵看作善与恶、上帝与魔鬼进行不间断斗争的场所。

《白夜》写主人公“我”和一个少女娜斯晶卡在彼得堡夏至的白夜期间四个夜晚的交往。自幼父母双亡、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天真无邪的少女娜斯晶卡爱上了年轻的房客,后来房客要去莫斯科,姑娘向他表白了爱情,并且带好了替换的衣服,要跟他一起走。房客劝住了她,并答应她,一年后他一定会来,回来后如果姑娘不改变,他就向她奶奶提亲。一年后,到约定时期,夜晚十点左右,姑娘就在河岸边凭栏等候。但房客没有来,却和整天沉溺于幻想的“我”邂逅。“我”出于同情,给了她安慰和帮助,甚至和她一起等候,“我”也在这过程中感到了自己的真正存在。但接连等了四夜,也不见房客到来。当绝望的姑娘准备投身“我”怀抱的时候,房客赶到了。于是姑娘立刻脱开“我”的怀抱,奔向房客……小说叙述了一个内心孤独、纯真的幻想家与同样孤独纯真的少女娜斯晶卡之间一段短暂却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浪漫感伤的爱情故事,**气回肠,缠绵悱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独具韵致,是难得的佳作。

第二阶段,西伯利亚十年(1850—1860):这是过渡时期,面临枪毙的死亡威胁以及将近十年的流放生活,改变了作家的思想,初步形成了“根基”理论,主要作品有《小英雄》《舅舅的梦》《斯捷潘齐科沃村的居民》。

第三阶段,重入文坛(1860—1881):这是作家创作的高峰期,思想成熟而深刻,艺术上也渐渐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其大多数中短篇小说和7部长篇小说,都创作于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地下室手记》《白痴》《群魔》《少年》《卡拉玛佐夫兄弟》。

《地下室手记》的无名主人公是个40岁的退休八品文官,智力发达,善于思考,在40岁时得到了一小笔遗产,就退休了,从此在地下室整整二十年。他的一生坎坷,充满痛苦、屈辱和怨恨,但又无法改变现实。他为自己的软弱苦恼,力图确立自己的个性,但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结果变成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彻底否定社会理想,宣扬个人完全自由。这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让这位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展开整个作品,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

小说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与大学同学的聚餐与冲突),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和分别的经过。他对丽莎进行了诸多美好的说教,试图唤醒她,结果只是让本来浑浑噩噩过着肮脏生活的丽莎要在清醒的状态中去体味痛苦和耻辱,反倒使她更加痛苦,以此说明虚伪的“崇高理想”以及“崇高的行为”未必能改变现实悲惨的现状。作家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两者哪一个更好些?”实际上,小说包含了相当丰富而现代的思想内涵,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独创的意义。斯坦纳宣称:“《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知识大全。”

弗兰克指出:“作为揭示我们时代的感受性的隐蔽深渊的关键性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只有少数作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更广泛地被阅读,或那么经常地被引用。‘地下室人’这个名称已经成为当代文化词汇的一部分,而这个性格现在已达到最伟大的典型文学创造之一的高度,正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唐璜、浮士德那样。”

米尔斯基更是认为,这部小说不应被视为一部纯粹简单的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哲学大于文学。似乎应将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政论文字联系起来看(且并不因为它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个性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精神层面)。这部著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据一个核心位置。在这里,他深刻的悲剧直觉得到最纯粹、最残酷的表达。它超越艺术和文学,属于人类伟大的神秘发现。相信人类个性及其自由的至高价值,相信精神世界之非理性的、宗教的、悲剧性的基础,相信这一基础高于理智,高于善恶之区分(最终相信一切神秘宗教),这一信念以悖论的、出人意料的、完全自然的形式被表达出来。自文学角度看,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独创性的小说,同时也是其最令人不快、最为“残酷”之作品。

美国学者考夫曼认为这部小说是存在主义的先声,他指出:“我们所听到的是个性之歌中未被听到的一首:不是古典的,不是圣经式的,也绝不是浪漫的。不!这个个性没有经过修饰,没有经过理想化,也没有神圣化。它是可悲的和叛逆的,但无论它给人何等不幸,却仍然是最高的善”,“《地下室手记》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他的情志、焦虑、和决心——这些都被带进了核心,一直到所有的景象被揭露无遗为止。这本在一八六四年出版的书,是世界文学中最富革命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之一”。

《白痴》描写了孤女娜斯塔西娅被地主托茨基占有,后托茨基欲将其“转让”给将军的秘书笳纳,梅什金公爵试图拯救失败,娜斯塔西娅被富商之子罗果静得到、杀害的故事。小说主要塑造了两个中心形象:娜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娜和梅什金。女主人公的悲剧构成作品的主要内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