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进而指出,教授手术的结果表明,把狗变成人,使动物人性化,这是一次冒险的也是徒劳的手术。这让人联想到当时俄国刚刚发生的社会革命。事实上,《狗心》这部作品的情节构思正是来源于俄国革命的现实历史事件。在俄国,许多作家和哲学家都把革命和社会变革称之为“实验”或“试验”。例如别尔嘉耶夫191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中写道:“社会主义”的圣徒和先知开始了建立新的“社会主义”世界的巨大实验;1919年沃洛申提到了“俄国将要经历社会实验”;科学院院士巴甫洛夫也说过:“布尔什维克在俄国所做的是一场实验。”1984年写的一部关于布尔科夫的传记中说,《狗心》隐射的是苏联的社会革命和变革,小说已经预见到了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危险性。在作者看来,教授幻想的手术就像革命把人从落后的半封建的生活方式、从政治上和精神上受奴役的地位一下变成生活的新主人一样,它们都破坏了历史发展的渐进性,难怪手术让人想到“布尔什维克招来了世界末日”。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实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在布尔加科夫看来也就是一场实验,规模巨大又极其危险的实验。对通过暴力革命创造自由的新人、建立完美的新社会,布尔加科夫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是强行改变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样做的后果肯定会令所有人失望,包括“实验者”本人。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几百万人的生命冒险作了一场实验。这几百万人脑子里都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做“新人”、做生活的主人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这是每一位“无产者”的阶级出身早已决定了的。沙里科夫的原则很简单:既然可以索取,为什么还要创造;既然有些人拥有很多,而有些人却一无所有,为何不拿来大家一起分分?按照这个原则,沙里科夫绝对地把俄国社会分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完全敌对的阵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教授对沙里科夫的评价是,它是人强行改变自然的结果。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具体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他身上具备只有他才有的生理、心理、智力、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特点,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由于这一小说的突出成就,莱斯利·米尔恩认为,《狗心》是布尔加科夫20年代的喜剧—怪诞作品顶峰之作,并进而指出,最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将该小说视为颇有造诣的探讨深刻的社会及道德伦理问题的“高级喜剧”:“科学家能力之局限”、进化问题以及“必然的进步”,尤其是人的可完善性,对此的信心是那时使俄国社会震动的巨大社会实验赖以进行之根基。
二、《大师与玛格丽特》: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
有人认为,《大师与玛格丽特》是20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而且是一部极具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甚至有人认为它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布尔加科夫从1928年开始写这部小说,但1930年3月,当他得知自己的作品被禁时,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在火炉中焚毁。1931年,他又重新开始写《大师与玛格丽特》,至1936年基本写完。三稿完成于1937年。在妻子的帮助下,他为此呕心沥血,继续修改作品,八易其稿,直到死前四周,尚未全部定稿。其妻在1940年至1941年间完成了修改。1966年,这部被《泰晤士报》称为“20世纪杰作之一”的作品才在《莫斯科》杂志上连载发表,此书的删节版(12%被删去,更多的地方被改动)才第一次出版,而被删改的章节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传。1967年,法兰克福的一位出版人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较完全的版本。1969年俄文全本在德国出版。在苏联,第一个完全版本出版于1973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者的日记以及手稿的打字稿,都在苏联《星》杂志上得以发表,形成了“布尔加科夫热”。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译《撒旦起舞》)是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上最早具有浓厚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被誉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表达了惩恶扬善等主题。
魔王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率随从分别以魔术师、教授、翻译、合唱指挥、杂耍小丑的身份来到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对市民的精神进行考察。他们遇见了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笔名“无家汉”的青年诗人伊凡·波内列夫。他们不信鬼神,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了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死,他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伊凡在病院中认识了大师,只有这位大师相信伊凡的奇遇。大师是个不知名作家,美丽的已婚妇人玛格丽特认识大师后,觉悟到丰富的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被称为“敌人”“宗教狂”,大师惊恐万分,烧毁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着急地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而且**飞上城市高空,经历许多奇事,终于救出大师。最后,大师和玛格丽特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生存下去。于是,耶稣派马太来同魔王商量,让他收留他们。魔王找了个美丽的地方,给了他们永久的安宁。考察的目的达到了,当莫斯科陷没在一片火焰之中时,沃兰德率领随从飞回虚空。彼拉多被宽恕了,诗人无家汉也已病愈回到家中,只是他不再写诗了。
以上只是小说最简单的梗概,实际上该作品故事体系庞大,出场人物众多,时空变幻繁复,一共讲述了四个故事,构建了三个世界。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青年诗人无家汉与一位老作家——本市文联主席兼某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柏辽兹正在街头交谈,一个带着德国口音的陌生人加入了他们的谈话。陌生人自称沃兰德,双方攀谈起来,谈到是否有神的问题。柏辽兹是唯物主义者,认为世上的一切都由人主宰。沃兰德相信有神,并且预言一名年轻的女共青团员会要了文联主席的脑袋。两名作家不屑一顾,认为在这个国家无神论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因此与陌生人不欢而散。离奇的是,经过铁路的时候,柏辽兹踩到一瓶打碎的油滑倒在铁轨上,而年轻的女司机没有煞住火车。年轻的诗人,面对惨象大惊失色,想起之前陌生人的预言,几乎疯狂,在莫斯科的河里游了一圈泳,衣冠不整地拿着蜡烛和圣像冲进作家协会(虽然他之前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向其他作家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这是第一个故事:魔王沃兰德来到现代莫斯科考验人心、惩恶扬善的故事。魔王想弄清的是: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已近十年,这里究竟有了些什么变化?于是他下决心带领四个随从到莫斯科来进行一番考察,主要是检验一下“本市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他们降临到莫斯科市内牧首湖畔的一个小公园里,首先遇到了柏辽兹和无家汉。随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又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在那里表演“黑色魔术”,下起漫天卢布雨使贪婪的人们丑态毕露,让观众大出洋相。他们还大闹柏辽兹的协会本部——“格里鲍耶陀夫之家”,并把它付之一炬,还在公寓里开起了撒旦舞会……他们在短短两天内,依靠魔法出尽了莫斯科市民的洋相,把这座城市搞了个天翻地覆,让贪污受贿者自投罗网,道德堕落者自行暴露。这其中,有虚伪矫情的莫斯科文联的作家,有奸诈贪婪的商人,有虚荣可笑的女人,有庸俗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每个人都揣着一副花花肠子,弃道德和良心不顾,为名利奔波劳碌。魔王发现此时的莫斯科,早已不是昔日光荣和鲜血铸就的莫斯科,而是一片“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恶土。
第二个故事是两千多年前耶路撒冷城中彼拉多绞死约书亚又忏悔赎罪的故事: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明知耶稣并非煽动群众闹事的暴徒,却屈从犹太祭祀的决定,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怯懦地将耶稣判为死刑,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又派人杀死叛徒犹大,替耶稣报仇,为自己赎罪。耶稣的门徒马太偷刀企图救耶稣未果,后来马太与魔王会见……而彼拉多惊恐之余,阅读了马太记录在羊皮卷上的耶稣的言行。“怯懦是最深重的罪过。”这句话让他失魂落魄,内心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所以,总督两千年以来一直受着偏头疼的困扰无法入睡,而又昏昏欲睡,他只好坐在荒山的峭壁上,在每年的月圆之夜睁开双眼,喃喃自语地念着这句有如咒语一样的句子。他渴望有一条月光之路能够带领他去寻找救赎——找到耶稣并且和他探讨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故事是伊凡在魔王**下经历现实和精神世界冒险的故事。
三个世界则分别是:神话世界(耶稣之死)、魔鬼世界、莫斯科现实世界。
以上四个故事、三个世界通过沃兰德的行动和大师的创作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沃兰德将权力交给大师,而大师宣布了总督的自由。昏沉的总督终于得到了救赎,通过月光之路去追寻耶稣。伊凡则在魔王**下经历了现实和精神世界冒险,最后不再写诗。
有人认为,作家用一种怪诞、荒谬的离奇手法将社会上所有丑陋的现实都在小说中加以展示。文联主席柏辽兹代表了一切不相信精神信仰并否定道德原则的个人庸俗唯物论者,诗人伊凡则代表了没有独立意识和健全道德的传声筒。莫斯科文联的餐厅中,厨子将不新鲜的羊肉和鳕鱼卖给顾客;在剧院中,经理贪婪好色,财务主任唯利是图。还有,在得知自己的亲人失踪后,连忙来莫斯科争夺房产的教授,以及一些被沃兰德夺走了外衣的利欲熏心的观众。沃兰德虽然是撒旦的化身,将一切秩序打乱,但是在事实上,他却做了许多惩恶扬善的事情。不仅那些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治,还保护了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师和富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玛格丽特。在沃兰德的帮助下,大师焚毁的手稿得以再现,相爱的两人还进入了一片宁静的花园,那花园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花园,而是伊甸园的象征。同时,我们还在小说中清晰地看到莫斯科在历史方面的真实与这个历史故事中耶路撒冷的对应性联系。彼拉多道德选择的两难处境实际上渗透了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困境,彼拉多的怯懦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罪恶。小说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理主题:人的良知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温玉霞更具体地指出,在这部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将圣经故事、魔幻世界、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现实三个层面的人和事艺术地编织起来,反映出“三位一体”的母题域:“胆怯”“懦弱”“死亡”“愚昧无知”“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失误”“梦幻”“逃亡”“混乱”“城市”“知识分子”“忏悔”“惩罚”“复活”“作家与权力”等在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母题,在这部小说中得到深化和扩展,重新被组合到小说的情节中,被赋予新意,由母题上升为主题。布尔加科夫通过三个世界的人与事件冲突,揭示良心与责任、善良与邪恶、罪与罚、真理与谎言、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等伦理道德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考。
有人还认为,《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巧妙的构思、离奇的情节、深刻的哲理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西方和俄罗斯被誉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法国的《理想藏书》对它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称它“精妙绝伦”,艾特玛托夫视它为苏联文学艺术性的顶峰。小说以1928年的莫斯科为背景,间或涉及20世纪30年代。书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或辛辣或诙谐地讽刺了现实中的恐怖、腐败、虚假、不公、低效和愚昧。沃兰德用《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特的举止言行反复暗示自己来自彼岸世界,却始终未被柏辽兹和波内列夫所认识。这一艺术真实的切入,巧妙地勾画了社会的思想僵化和认识偏差。柏辽兹身首异处;库兹明教授受惊病倒……错误认识必定受到惩罚。作者坚信,讽刺有益于社会进步,正如卷首词所言:“你究竟是谁?”“我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行善。”沃兰德和马太关于光明和阴暗的对话:阴暗是物和人的影子,“你是不是想净化地球,清除所有树木,所有生灵,满足你享受一片光明的幻想?”正是对抨击阴暗作了哲理性的注解。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人性。“胆怯是人最可怕的缺陷。”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彼拉多违心地处死了毫无过错的流浪哲人,把自己永远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多少类似的灾难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缺陷的产物。“人就是人。爱钱,历来如此……人类爱钱,不管这钱是用什么造的,用皮革,用纸,用青铜,还是用黄金。”在高扬社会主义旗帜的年代,剧场内的卢布雨昭示了人性的这一面。作者不为舆论所左右,对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小说的重点在大师和玛格丽特。约书亚蒙难和大师的悲剧两相呼应,突显了自由思想所受的迫害。大师体现的信仰和创造,在耶稣的投影下得到升华。玛格丽特是爱和仁慈的象征,撒旦的盛大舞会上所有罪恶精灵对玛格丽特的朝拜,彰示了爱的至高无上,以及爱和仁慈才是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石。布尔加科夫一生都是在沙皇时代和十月革命时代后的苏维埃政权的夹缝中艰难挣扎的。在这位命运多舛的大师的生命历程和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权力和道德的碰撞。而他,则用一种勇敢的姿态告诉世人:他们有权力,我们有道德。因而,小说深刻而又生动地表达了人对于心中“道德上帝”的启示的期盼。
一是多重时空交替。《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时空与故事时空分离,作家打破了直线式、“历时性”的自然时空模式,在小说中多线式、“共时”地叠加了三个时空层次。
1。现实时空。它截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描写布尔加科夫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和敌人们,主要有诗人、杂志主编、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院管理人等。这些人是当时莫斯科文化界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况直接反映了当时俄罗斯文化生活的现状。布尔加科夫毫不忌讳以嘲弄的眼光去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揭露了这些知识分子们无耻贪婪的阴暗面。此外,还有众多唯利是图、崇拜金钱的小市民。
2。魔幻时空。布尔加科夫把它放置在莫斯科城中神秘的五十号住宅里,它是隶属于正常时间空间之外的“第五维”,是由魔王沃兰德统治的精灵世界。小说第一部中,魔幻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并存,沃兰德到莫斯科考验人心的故事线在两个时空之间自由穿梭。在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引导下,读者进入了沃兰德举办的春天满月舞会。魔幻时空是一个奇异怪诞的世界,是超自然的自由王国,凡人用肉眼看不到,也无法进入,只有魔鬼和精灵能自由穿梭,在里面狂欢作乐。
3。传说时空。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犯下重罪:他因惧怕权威和暴力,绞死了无辜的约书亚。彼拉多为了赎罪,密谋杀死告密者犹大,最后向基督忏悔。
二是叙述线索的交错。叙述线索的交错,指的是作家用切割时间的方法,把叙述的内容切成碎片,再在一个特定时区内恣意组接事件的过去和未来。布尔加科夫在保持各个故事自然时序的基础上,频繁切割时间线,交错安排多个故事,使整个文体结构呈网状延展。《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文体结构方式,不同于传统小说单线式结构,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小说敲碎组合、每个故事本身不呈自然时序排列的方式,布尔加科夫在处理上述四条故事线索时,让它们齐头并进,交错展开,让读者感觉峰回路转、惊奇万分,但又不晕眩。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古今故事都严格按照各自的自然时序编排,也就是说,叙述线索之间的交错和缠绕是建立在每个故事内部呈现直线型的基础上的,给人的感觉虽然纷繁复杂,但井然有序。与此同时,又以大师的创作和沃兰德把这四条线索绾合成一个整体。
三是“接力式”叙事。伊凡与大师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构成了一条线上的两个阶段:伊凡为第一棒,首先起跑,他和大师在精神病院相遇,两人倾心交谈,伊凡退出现实世界的冒险,转入精神世界里的探索;接力棒传到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手中,伊凡则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他们,并且为他们助威呐喊。两个故事遥相呼应,组成了人类“自我认知”这条线索,构成了接力式线型叙事结构。伊凡的自我认知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他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情节发展,一步一步发生改变,他不断推翻以前的自己,最后找到了真正的心灵依托。
1。幽默风趣:由沃兰德担当主角的讽刺寓言式小故事系列贯穿整部小说,这些故事里充满着“笑”的元素,随处可见极富喜剧性的细节。布尔加科夫施展让人惊叹的讽刺天赋,极尽嘲讽、夸张、逗乐之能事,用犀利的笔撕破腐朽虚伪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开篇,笑声和悬念就形成了第一个叙述陷阱。在人迹罕至的牧首湖旁,商店里面唯一出售的饮料是冒着黄色泡沫的杏汁汽水,发出一股理发店的气味。就是这种劣质汽水,害得派头十足的“莫文协”主席柏辽兹不停地打着嗝。这时候,魔王沃兰德突然出现,并参加到文协主席和诗人的谈话中来,事后无人知晓这位古怪的人物是怎么凭空出现的,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从何方来。读者先被滑稽的场景迷住了,而之后的悬念则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布尔加科夫不仅善于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滑稽可笑,还擅长虚构专门逗乐的小丑——沃兰德的仆从们。沃兰德有四个仆从,他们分别是戴着夹鼻眼镜和骑手帽的卡洛维耶夫、红头发的阿扎泽勒、黑猫别格莫特和**赫勒。其中最经典的角色是黑猫别格莫特。这只硕大无比的公猫有一头猪大,嘴上生着两撇神气活现的小胡子,精通人话,上公交汽车能主动买车票,如果售票员不让他坐车,他就抓住车尾跟车而去,为自己省下十个戈比的车钱。黑猫最拿手的把戏是以“卑劣”的手段捉弄那些真正的小人。比如他把假正经——文化娱乐委员会主席普罗霍尔·彼得罗维奇变成了一件空西服上装,这个神气活现的上装还握着一支没有蘸墨水的钢笔,一本正经地批阅公文。
2。庄重肃穆:与沃兰德故事轻松幽默的风格相对立,在彼拉多故事叙事语言的运用上,布尔加科夫突出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和灰暗的色调。在环境描写上他反复写到耶路撒冷正面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险,灾难正向这座古老的城市袭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危险一步一步迫近:审判约书亚时,“天气异常闷热,好像大暴雨就要来袭”。行刑时,“太阳消失了……西天上腾起了浓密的雷雨云,吞噬了太阳,正黑压压地朝山冈涌来。乌云的边缘已沸腾着白色的水花,其腹部黑烟朦胧,泛出黄光。乌云不时发出闷声闷气的怒吼,迸裂出一条条火舌。被大风卷起的一根根尘柱,顺着通往雅法的大道……势不可挡地袭来”。约书亚死在十字架上,“从地中海袭来的黑暗笼罩了这座总督痛恨的城市。圣殿和威严可怖的安东尼塔楼之间的吊桥不见了。无底的黑暗从天而降,淹没了赛马场上空的双翼天使……伟大的耶路撒冷骤然消失,一切都被黑暗吞噬了”。乌云笼罩、生灵涂炭意象的反复渲染,赋予彼拉多故事更浓厚的悲剧色彩。在人物刻画方面,布尔加科夫将他的重点放在彼拉多的内心描写上,用了大量篇幅来刻画彼拉多的内心矛盾,洞悉他细微的情绪转变。小说中屡次提及他因被周期性偏头痛所折磨,向神灵倾诉自己的痛苦:“噢,诸神啊诸神,你们为什么要这样降罚于我?……是的,毫无疑问,是老毛病,又是老毛病,可怕的偏头痛,不可克服的顽症……”偏头痛病是一种隐匿的暗示,它指向彼拉多激烈的内心矛盾:是遵从良心还是对权威妥协。约书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布尔加科夫又杜撰了一个情节,安排彼拉多派人秘密杀死告密者犹大以赎罪。谋杀的过程通过彼拉多和他下属阿夫拉尼的一段精彩的对话展开。两人彼此心照不宣,为了掩人耳目,用尽晦涩狡猾的政治密语,一边交代谋杀一边推卸自己的责任,使情节扑朔迷离、悬念四伏。
总之,小说通过沃兰德惩恶扬善、彼拉多罪后醒悟,表现了人类通过外部考验,洞察内心发现自我的主题;通过诗人伊凡的冒险故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人类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心灵依托的主旨。小说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精心结构,时空切换,把现实时空、魔幻时空、传说时空多个时空、多条线索纵横交错、“共时”地叠合在一起,让现实与幻想、现代与神话、写实与夸张、真实与荒诞、象征与隐喻、严肃与嘲讽等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魔幻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以巧妙的构思、离奇的情节、深刻的哲理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西方和俄罗斯被誉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参考文献
[俄]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凌建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俄]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苏玲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布尔加科夫中短篇小说选》,周启超编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英]莱斯莉·米尔恩:《布尔加科夫评传》,杜文娟、李越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唐逸红:《布尔加科夫小说的艺术世界》,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温玉霞:《布尔加科夫创作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谢周:《滑稽面具下的文学骑士——布尔加科夫小说创作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许志强、葛闰:《布尔加科夫魔幻叙事传统探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