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俄罗斯文学作品 > 第五讲 丘特切夫 诗人哲学家(第1页)

第五讲 丘特切夫 诗人哲学家(第1页)

第五讲丘特切夫:诗人哲学家

丘特切夫是俄国当今公认的五大诗人之一,也是西方公认的三大古典诗人之一(另两位是普希金、莱蒙托夫)[1],由于其深邃而超前的思想,被称为诗人哲学家,并于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追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一、探索的一生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国19世纪一位杰出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在普希金之外,另辟蹊径,把深邃的哲理、独特的形象(自然)、瞬间的境界、丰富的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了相当的纯度和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哲理抒情诗”,对俄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俄国诗歌史乃至俄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地位。这在俄国已成为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在当代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丘特切夫诗歌的第一个中文译者瞿秋白指出:尽管丘特切夫诗才高超绝伦,但“一生行事,没什么奇迹”。丘特切夫1803年12月5日(俄历11月23日)诞生于俄国奥尔洛夫省勃良斯基县奥甫斯图格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8岁开始跟从当时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拉伊奇(1792—1855)学习古希腊罗马哲学与文学、德国哲学与文学,翻译了一些古希腊罗马诗人的文学作品。1816年,他得到莫斯科大学教授、诗人梅尔兹利亚科夫(1778—1830)的赞赏和指导。1819年秋,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1821年冬,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副博士学位。1822年2月进入俄国外交部工作。同年6月,成为俄国驻巴伐利亚慕尼黑外交使团的人员出国工作,在国外生活了22年,并有两次婚姻,都娶德国贵族女子为妻。1843年,才返回俄国,担任外国文学书刊检察机关的官员。1850年,与24岁的俄国美女杰尼西耶娃(1826—1864)恋爱,并另外组建一个家庭,同居14年,生了3个孩子,直到1864年杰尼西耶娃因病去世,创作了著名“杰尼西耶娃组诗”22首。1873年7月15日,他在皇村去世,享年70岁。

丘特切夫一生堪称探索的一生,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关心人的生死问题,成年后一直到去世,他一直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生死问题、爱情与心灵以及自然的奥秘。他一生创作了诗歌400来首,没有长诗,都是抒情诗,其诗歌大体可以分为自然诗、爱情诗、社会政治诗、应酬诗和译诗五种,但大多是哲理抒情诗。他在俄国文学史上,面对普希金的突出成就而另辟蹊径,开创了哲理抒情诗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涅克拉索夫、费特、尼基京等受其影响,俄国象征主义把他奉为祖师,20世纪五六十年苏联著名的悄声细语派(静派)也深受其影响。

二、哲理抒情诗:深邃的哲理、独特的艺术

丘特切夫是一位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诗人,他的诗歌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心灵和生命的奥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个体(含个性)在社会中的命运等本质性的问题,达到了哲学终极关怀的高度。因此,他在国外被称为诗人哲学家、哲学诗人或思想诗人、思想家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哲学抒情诗(философскаялирика,我国一般译为哲理抒情诗)。无论是自然诗、爱情诗,还是其他类型的诗,都表现出深刻的哲学内蕴。因此其诗歌在内容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深邃的哲理。

丘特切夫或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一定的哲理观念,如《山中的清晨》:

一夜雷雨清洗过的天空,轻漾一片蓝盈盈的笑意,露水盈盈的山谷蜿蜒在群山中,像一条晶带光华熠熠。云雾弥漫的重重山岭,半山腰间雾环云系,仿如那由魔法建成空中宫殿残留的遗迹。(曾思艺译)

表现了青年诗人对雨后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诗人一贯的哲理思想——一切都在运动、变化,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诞生:雷雨后的天空和山谷与昨天已迥然不同,就是那所谓由魔法变成的“宫殿”也在变化着——原来的宫殿变成了废墟,而从废墟中又将矗立起新的宫殿;而《好像海洋围抱着陆地》:

好像海洋围抱着陆地,尘世的生命被梦笼罩;黑夜降临——自然的伟力击打着海岸,以轰鸣的波涛。它在逼迫我们,乞求我们……魔魅的小舟已从码头扬帆;潮水飞涨,迅疾地把我们带到黑浪滚滚的无垠深渊。星星的荣光灼灼燃烧的苍穹从深处神秘地向下凝眸,——我们浮游着,深渊烈火熊熊,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小舟。(曾思艺译)

则通过对海上、星空夜景的描写,表现了我们大家当今都熟悉,而在当时却极富前瞻性的普遍哲理问题——生命与非理性的梦寐的关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唤出了与可见的喧嚣的现实相对立的非现实的梦境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我们确信自己到了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的结尾一段,充分显示了诗人超凡绝伦的想象力:它与我国唐代诗人李贺《梦天》一诗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一样,简直就像当今坐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遥望地球,而且,它比李贺的诗写得更为具体、真实而生动!

丘特切夫也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表现哲理,如《沉默吧!》:

沉默吧,隐匿并深藏自己的情感和梦想——一任它们在灵魂的深空仿若夜空中的星星,默默升起,又悄悄降落,——欣赏它们吧,——只是请沉默!你如何表述自己的心声?别人又怎能理解你的心灵?他怎能知道你深心的企盼?说出来的思想已经是谎言。掘开泉水,它已经变浑浊,——尽情地喝吧,——只是请沉默!要学会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里——那里隐秘又魔幻的思绪组成一个完整的大千世界,外界的喧嚣只会把它震裂,白昼的光只会使它散若飞沫,细听它的歌吧,——只是请沉默!(曾思艺译)

这首诗表现了两个方面的哲理内涵:第一,人无法认识这个世界,更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切认识,因为“思想一经说出就是谎言”,这是丘特切夫极其深刻的哲学名句,含义相当丰富——首先,越是深刻的思想,与语言的距离就越大,我国的《周易》早就说过:“言不尽意”,老子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得更加明确:“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以言论者,物之初也”;其次,语言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被严重污染了,现代人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如美国著名学者杰姆逊指出:“我们不可能用语言来表达任何属于我们自己的感情,我们只不过被一堆语言垃圾所充斥。我们自以为在思维,在表达,其实只不过是模仿那些早已被我们接受了的思想和语言。”第二,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飞白指出:“在哲学上,他(丘特切夫——引者)觉得社会的人际关系对人来说已成了异己的力量,人已无法与人沟通和实现交流。他终于发出了‘沉默吧’的沉痛呼吁:满腔的感情已不能再托付给别人了,因为你的热情将被看作伪善,你的忠诚将被讥为愚蠢,你的信赖将会受人欺骗,你的爱心将会换来冷酷。那么,把炽热而闪光的感情与梦想都深深地隐匿起来吧,让它们自生自灭吧。再没有别人来观赏它们了,只有你自己爱抚地观赏它们像美丽的星座一般冉冉升起,只有你自己默默地目送它们在西方徐徐沉没……”的确,丘特切夫深感在外部世界已无法找到精神的慰藉,因为人与人之间已无法沟通——不仅你的心事别人不愿也难以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语言难以表达真正的认识,说明对世界的认识(“说出来的思想已经是谎言”)。

丘特切夫更善于把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生活体验后倏然间得到的哲理感悟,以极其简洁、高度概括的警句形式表达出来,如至今在俄罗斯广为传颂、广为引用的名诗《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

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她具有独特的气质——对俄罗斯只能信仰。(曾思艺译)

利哈乔夫指出,“穿越其千年的历史的俄罗斯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其宇宙性和包罗万象性”,这本已使俄罗斯比较难以让人理解了,而俄罗斯又是一个兼有东方与西方双重特点,且一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摇摆的国家,东正教更赋予她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样,俄罗斯的确是最难理解的国家之一,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文化更加难以用理智去理解,这是世界许多国家人们普遍的感受。丘特切夫作为一个在西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俄罗斯人,较一般人更能理解俄罗斯——既能入乎其内把握其实质,又能超乎其外以一种类似于他者的眼光来审视俄罗斯,这样,他便把这许许多多人的共同感受用这样短短的一首四行诗,极具哲理性地高度概括出来,从而成为近两百年来在对俄罗斯感兴趣的人们中流行不衰、广为引用的格言警句。朱宪生指出:“如今,这首著名的诗已引起西方乃至全世界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人们试图解开‘俄罗斯之谜’的一把钥匙。而由这首诗引申出的一个新的话题——‘想象俄罗斯’,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丘特切夫有时还把自己的哲理感受以预言式的宣告表达出来,如《最后的剧变》:

当世界末日的钟声当当响起,地上的万物都将散若云烟,洪水将吞没可见的一切东西,而上帝的圣像将在水中显现!(曾思艺译)

丘特切夫的母亲虔信宗教,他早年受母亲的影响,有较强的宗教意识,青年时代受谢林哲学等的影响,形成了泛神论乃至近似无神论的观念,他在《我喜欢新教徒的祈祷仪式》《灵柩已经放进墓茔》等诗中对宗教进行了讽刺,但他毕竟无法彻底摆脱宗教的影响,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进行终极思考的诗人,思考到世界和人的极限以及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这是科学和其他哲学无法解答的,于是,又回到唯一能解答这一问题的宗教上来——在世界末日到来之时,唯有上帝及其审判才是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为了表现自己深邃的哲理和超前的思想,丘特切夫大胆创新,使用了一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以便使自己的哲理抒情诗更富艺术性。丘特切夫被俄国象征派奉为祖师,其诗歌在艺术方面多有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层次结构。既然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自然与人心息息相通,人的每一脉情思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物,那么,丘特切夫就可以让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思并列出现,形成俄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对喻”。现代人思想复杂、混乱,心灵的活动极其复杂,具有多种层次,揭示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通篇象征,也可以把思想隐藏于风景背后。

象征派注重暗示、联想、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主张寻找“对应”(波德莱尔)、“对应物”(庞德)或“客观的关联物”(艾略特),认为人的精神、五官与世界万物息息相通,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互相契合。而丘特切夫的诗歌创作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同一哲学”的影响,谢林认为,自然是可见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见的自然,自然与人的智性和意识是一回事。这样,丘特切夫在创作中就能把自然与精神融为一体,从而在无意中与象征派的诗歌理论暗合。

由于自然与精神是一回事,又重视直觉,丘特切夫的诗跟象征派诗歌一样,出现了客观对应物,出现了象征,形成了多层次结构,并产生了多义性,从而形成了其诗歌特有的多层结构与多义之美。

丘特切夫诗歌创作中的多层次结构大体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出现客观对应物,运用通体(又称通篇)象征,把思想巧妙地隐藏于风景的背后。这在当时的俄国诗坛,的确是前无古人的“绝对独特的创作手法”。

在“俄国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笔下,大多是客观的白描和主观的抒情,即使在诗歌中运用某物作象征,也仅仅像一颗流星,在全诗中一闪即逝,并未构成通体象征,他的某些诗,如《致大海》《囚徒》《毒树》等,象征虽出现于全文,但象征手法不够成熟,过于显露,并未构成多层次结构。茹科夫斯基喜欢用象征,他的诗作充满了朦胧的幻想,但他的象征也较为明显(如前述之《大海》),很少能构成多层次结构。莱蒙托夫则有所发展,在他那里已有较好的通体象征或多层次的诗,如《帆》和《美人鱼》(详见莱蒙托夫专章介绍)不过,莱蒙托夫的这类诗毕竟为数极少。只有到了丘特切夫,客观对应物与通体象征才大量在诗中出现,并形成多层次结构,产生了多义之美。

其一,让自然景物作为思想与情绪的客观对应物,平行地、对称地出现,从而使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互相呼应,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相互契合,在诗歌结构中形成两条平行的脉络,出现两组对称的形象。两组平行脉络的相互交错,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两组对称形象的交相叠映,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这种类似于音乐中的二重对位、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我们称之为“对喻”,它是诗人把前述“对喻式意象并置”手法大量运用到艺术整体结构上的结果,从而在俄国诗歌史上,开创了一种独特新颖、别有韵味、很有艺术感染力的丘特切夫式的对喻结构。

丘诗中的“对喻”又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前面整整一段写自然景物,后面整整一段则是思想情感,二者各自构成一幅画面,相互并列又交相叠映,互相沟通且相互深化,既描绘了特定的艺术画面,又抒发了浓厚的思想情感,并使情与思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如《“河流迂缓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