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律体系完善心得体会 > 适于法治的法律体系模式02(第4页)

适于法治的法律体系模式02(第4页)

[63]参见AdolfMerkl文,第284页。

[64]参见AdolfMerkl文,第276页。表述略有不同。

[66]参见AdolfMerkl文,第1350页。

[67]凯尔森就是这么做的,参见HansKelsen文,第197页。

[68]但要注意,凯尔森晚期的规范理论对这一立场有所偏离,除了授权之外,还加上了经验因素。

[69]参见MartinBorowski文,第155页。

[70]参见AdolfMerkl文,第1343页。

[71]参见JürgenBehrend文,第40页。

[72]Vgl。RainerLippold,Red,Wien:ManzscheVerlags-usbug,2000,S。421。

[73]参见JürgenBehrend文,第37页。

[74]参见MartinBorowski文,第153页。

[75]Vgl。HeikohneHierarchie,44Rechtstheorie(2013),S。503-539。

[76]Vgl。WalterWiburg,EntwiesbewegliSystemsimBürgerliRecht,Graz:Kienreich,1951,S。17。

[77]Vgl。JrundsatzunderliFdesPrivatrechts,3。Aufl。,Tübingen:Mohr,1974,S。50ff。埃塞尔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他所谓“规范”指的是这里所说的“规则”。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提及埃塞尔的理论时统一使用“规则”的称呼。

[78]其发端见于RonaldDworkin,TheModelofRules,35UyofChicagoLawReview(1967),pp。14-46。

[79]必须指明,事实上阿列克西所设想的法律体系的完整图像并非规则—原则的二元模式,而是规则—原则—程序式的三元模式。因为在他看来,原则与规则并不能规定自身的适用,如要适用就要填上一种受到理性确保的程序(Vgl。RobertAlexy,RechtssystemundPraktisft,i,Vernunft,Diskurs,Frankfurta。M。:SuhrkampVerlag,1995,S。228。)。但问题在于,法律适用依然是一种由规范来导控的活动,程序性规范依然是规范,在此意义上规则—原则的模式已然可以容纳程序。

[80]JalPriheLimitsofLaw,81YaleLap。832ff。

[81]对于这两种原则概念的区分,H。-J。Koch,RezipieninBaupla,in:Schlichter,KollerundFunk(Hrsg。),Regel,PrinzipieeimSystemdesRe:Verlag?sterreich,2000,S。245。

[82]参见Claus-Wilhelmaris文,第301页及以下。

[83]Vgl。RobertAlexy,ZumBegriffdesRezips,i,Vernunft,Diskurs,Frankfurta。M。:SuhrkampVerlag,1995,S。203;ders。,Therue,Frankfurta。M。:SuhrkampVerlag,1985,S。75-77。

[84]参见RobertAlexy文,第204页以下。

[85]RobertAlexy,IdealesSollen,in:LauraCléri-ReinardSie(Hrsg。),Grue,PrinzipienundArgumantation,Baden-Baden:Nomos,2009,S。23。

[86]Vgl。SusauralReasons,NewYork[u。a。]:OxfordUyPress,1989,p。130,261。

[88]两者的区分参见eWeiaWeinberger,Logik,Semaik,Mün:C。H。Beck′scheVerlagsug,1979,S。112,119f。

[89]参见RobertAlexy文,第100页及以下。

[90]参见RobertAlexy文,第89页。

[91]参见RobertAlexy文,第120、267页。

[92]对这场争议的剖析参见EwaldWiederin,Regel-Prinzip-roversezwissKelsenundJosefEsser,in:StanleyL。Paulsoe(Hrsg。),UntersuzurReislehre,Wien:ManzscheVerlags-usbug1986,S。137-156。

[93]参见JosefEsser文,第50-51页。

[94]参见JosefEsser文,第99页。

[95]Vgl。HansKelseheoriederNormen,Wien:ManzscheVerlags-usbug,1979,S。92。

[96]Vgl。RobertAlexy,Begriffuus,4。Aufl。,FreiburgMün:AlberVerlag,2005,S。121ff。对此的详细批评参见雷磊:《原则理论与法概念争议》,《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2期,第107-110页。

[97]参见HansKelsen文,第93-94页。

[98]参见陈景辉:《实践理由与法律推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0、187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