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古代希腊文明时间 >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东征(第2页)

第一节 马其顿的兴起和亚历山大东征(第2页)

三、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

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使新创建的亚历山大帝国面临崩溃的危险。一方面,被征服地区的新的统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那些反对马其顿人统治的力量仍旧存在,亚历山大之死成为有些地区重新获得独立的大好时机。亚历山大刚一去世,希腊地区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史称“拉米亚战争”。更为严重的是,亚历山大英年早逝,既没有直系的继承人,又没有指定合法的继承人,因此,在他去世之后,帝国就出现了一个权力的真空。为争夺统治权,亚历山大的亲属和部将开始了明争暗斗,宫廷内部的继位之争很快就发展为公开的战争。

亚历山大去世后,其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安利达戊斯(有点儿智障)被亚历山大的将军们在巴比伦拥立为继承人,称腓力三世(公元前323—前317年在位)。摄政王安提帕特禁止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干涉国家的事务,但是在安提帕特于公元前319年去世之后,奥林匹娅斯就攫取了马其顿的大权,此后她疯狂地沉溺于报复行为。公元前317年,腓力三世被奥林匹娅斯处死,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即罗克姗娜的孩子继承了王位,称亚历山大四世(公元前317—前310年在位)。公元前316年,安提帕特的儿子卡珊德下令处死奥林匹娅斯,但是亚历山大的士兵却拒绝执行,最后是那些曾经受到过奥林匹娅斯迫害的亲属处死了她。公元前310年卡珊德下令处死了罗克姗娜母子。

此后,宫廷内部的继位之争基本结束,亚历山大的部将们开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公开的混战,史称“继承者战争”。这些部将主要有安提帕特、卡珊德、吕西马库斯、“独眼龙”安提柯和他的儿子狄米特里乌斯、“救世主”托勒密一世、“征服者”塞琉古一世等。公元前294年,狄米特里乌斯一世成为马其顿国王,控制了希腊中部大部分地区和爱琴海诸岛;托勒密一世的疆域扩展到腓尼基各个城市和塞浦路斯;塞琉古一世的范围在西里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后来又占领了叙利亚。到公元前301年伊普索斯之战后,局势逐步明朗化,整个帝国被瓜分成为几个强大的王国,其中包括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等,彼此处于均势状态。其中马其顿王国和托勒密王国民族相对单一,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有着悠久和统一的传统,所以王朝的统治也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也就比较长。塞琉古王国在地域上最为广阔,其全盛时期包括了两河流域、伊朗、巴克特里亚,直到印度河以西地区,但种族与地区的差异也最大,统一王国维持的时间也最短。从公元前3世纪初开始,帕迦马、巴克特里亚、帕提亚、本都等国家相继从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因此,在希腊化时代,除了亚历山大帝国最初分裂而形成的三大王国之外,实际上还包括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这种状况更加剧了希腊化时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对希腊化时代进行综合研究的难度。

马其顿王国公元前323年,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来,早就伺机摆脱马其顿统治的各个城邦再一次看到了恢复政治独立的契机,反马其顿的势力死灰复燃。以雅典为首的城邦组成了一支反马其顿联军,起初取得一些胜利,但最终被残酷镇压。自亚历山大去世后,马其顿王国经过几十年的混战,王位几经转手,结果是安提柯的儿子狄米特里乌斯取得王位,但不久他在出征小亚的时候战死,他的儿子安提柯·贡那特于公元前276年建立起延续了百余年的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年)。

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各邦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自治传统。在整个希腊化时期,雅典在绝大多数时间都维持了其民主机构,只是在短期内出现过寡头政治。为了与王朝的统治相抗衡,在原先比较落后的地区先后建立起两个新型的城邦联盟。埃托利亚联盟建立于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同盟包括了中部希腊的彼奥提亚、弗西斯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伊利斯、美塞尼亚以及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以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阿卡亚为中心而形成的阿卡亚同盟始建于公元前280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由于科林斯、麦加拉等工商业城邦的加盟而进入全盛时期,曾一度赶走马其顿在科林斯的驻军。两个同盟皆遵循各邦一律平等、一致对外的原则,在罗马征服希腊之前,不断展开反马其顿的斗争。两个同盟之间则时而联合,时而斗争,不过总的来说同盟的建立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维护了同盟各邦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

马其顿王朝的统治基本上还是延续了腓力和亚历山大时期的统治机构和统治方式。国王在军事机构的辅助下施展其权威,军事机构由当地的贵族构成,马其顿人向国王效忠,但从不把他们的国王当作神来看待。在政治上,马其顿力求使自己成为希腊人的保护者,“马其顿的目标是不让希腊被其他任何的大国控制,如托勒密、皮洛士、埃托利亚和帕迦马,否则,一旦希腊被它们中间任何一个控制,那都将会对马其顿王国自身的安全构成威胁。”[31]

托勒密王国托勒密王国是由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05年建立起来的,该王国不论在统治区域还是在政治制度上都与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为了防止来自北部的马其顿和东部的塞琉古王朝的潜在入侵威胁,王国一直想方设法地控制叙利亚、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地区,到托勒密二世时期赢得了爱琴海岛屿联盟的控制权。

王国沿袭了法老专制体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以神自居,国王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官吏都是国王的奴仆,国王之下的官僚系统控制了一切政治和经济部门。全国的土地原则上都属于国王。“托勒密王朝借用了之前埃及法老的制度,即把国家分成大概四十个省,再将省分成topoi(区)和komai(村)——这里用的是希腊名称——分别由省长(nomarchs)、区长(topararchs)管理。”[32]高级官吏中最重要的是财务大臣。省长是地方的最高统治者,但其权力逐步转移到当地的驻军首领手中。这些驻军首领都是希腊人,他们在军权的基础上又获得了财政和内政大权,成为各省的实际掌权者。

在希腊化时代,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逐步取代了城邦时代的雅典、科林斯成为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但这座生活着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等众多民族的国际化大都市毕竟是希腊文化在传统埃及社会中的一座孤岛,在民间和广大的乡村地区仍然完好地保留着传统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组织,马其顿和希腊人与当地人之间的融合程度十分有限。例如,在公元前2世纪埃及的一个较大城镇奥克昔恩彻斯的4000多份“谷物销售”申请表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不懂希腊语。另外,在亚历山大里亚,希腊人和埃及人的婚姻也一直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33]。埃及人遵守自己的法律,到公元前2世纪时,出现了专门解决埃及人和希腊人之间纷争的特别法庭,并有对两个民族都拥有司法权的王室法官(chrematistai)[34]。与其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是托勒密王朝实行严格的商品专卖制度,名目繁多的税收无孔不入。

塞琉古王国塞琉古王朝是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一世于公元前312年所建,这个王国(中国古称条支)是希腊化国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这个王朝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巴比伦尼亚拥有可以和埃及相媲美的古老文明,但是小亚细亚西部地区的希腊城市和东部辖地的伊朗各民族之间,以及巴勒斯坦南部的阿拉伯人和巴克特里亚的新领地之间,都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塞琉古王国所拥有的任何共同之处,都是国王必须借助他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强令各民族接受的。”[35]为了建立起一种基本的政治凝聚力,维持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统一,王国的统治者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加强军事力量和宣扬君权神授之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地通过加强希腊因素来增加国家的一体感,这件工作主要是通过广泛地建立希腊城市和大量的军事移民活动来完成的。“这样的军事殖民可以同时实现三个目的。与亚历山大时期的殖民不一样,这时期的军事殖民主要包括服役期间的士兵,而不是退伍老兵。因此,这就为国王储备了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战争爆发时就可以派上用场。和平时期,他们就驻守要塞,可以维持当地的秩序,并保护那些易受攻击的地方免受任何侵略。此外,他们还从事他们的民间职业,主要是耕种和管理土地。”[36]通过这些自治城市的建立,希腊人的城市规划、语言和生活方式被带到了亚洲地区。另外,像其他希腊化王朝的统治者那样,塞琉古王国也从马其顿人中任命高级官吏,这些人构成了王朝的统治阶级。同时,王朝的统治者也对境内居住的其他民族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宗教和文化宽容政策,并提拔和任命了许多土著居民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

除了上述三大王国之外,希腊化时代还存在着一些王国,这些王国大多是从塞琉古王国中分离出去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帕迦马、巴克特里亚、帕提亚、本都、迦拉太等国。

帕迦马位于小亚细亚西北部,最早属于亚历山大部将吕西马库斯的势力范围,后来成为塞琉古王朝的一部分。帕迦马于公元前284年宣布独立,为了自我保护的需要,最初与罗马人交好。帕迦马虽属小国,但经济和文化极为发达,其王室的图书馆从藏书量来说仅次于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由于其统治者与罗马走得过近,最终于公元前133年被并入罗马。

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古称大夏,位于中亚一带,其首都巴克特拉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北部,是琐罗亚斯德教先知琐罗亚斯德的出生地。公元前6世纪曾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28年归属亚历山大帝国,成为塞琉古王朝的一部分。公元前239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宣布独立。狄米特里乌斯在位时,国势最为强大。公元前183年入侵印度,占领了犍陀罗,文化上兼有波斯、印度和希腊风格,后来被贵霜王朝所征服。

帕提亚王国位于里海东南部,即现在的伊朗东北部,中国古称安息,曾经是波斯帝国的属国,波斯帝国灭亡后成为塞琉古王朝的辖地。公元前238年阿尔萨斯一世宣布独立,定都泰西封。米特里达特一世时期,国力最为强盛。帕提亚统治者一方面以波斯继承者自居,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希腊文化,文化上混合了希腊和伊朗因素,宗教上也表现出希腊宗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结合。后被萨珊波斯王朝所灭。

本都靠近小亚西北部和黑海南部,自公元前6世纪始,希腊人在此殖民,波斯帝国时期一直保持独立状态。公元前281年,米特里达特一世称王,建立起独立国家,曾经与罗马结盟,在米特里达特六世(公元前115—前63年)时期,本都国力最盛,征服了小亚细亚,占领了克里米亚,对罗马造成威胁,并打败过罗马,后来被罗马大将庞培所征服。

迦拉太位于小亚细亚,靠近今天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公元前278—前277年曾被高卢人征服,公元前187年臣服罗马,后成为罗马的行省。

希腊化时代的结束希腊化时代各个王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内部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外部则为争夺土地和控制权不断相互战争,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各国普遍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正是在这一时期,罗马在亚平宁半岛上突起,在征服意大利半岛后,便开始挥师东进。罗马利用外交和军事手段,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一消灭了各个希腊化王国,从而结束整个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214年,罗马人发动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4—前205年),这是罗马第一次干涉希腊世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战争的一方是罗马人及其同盟埃托利亚,另一方是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五世及中部希腊的城市。战争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公元前205年,双方签订和平条约。不久,马其顿和塞琉古在瓜分托勒密海外领土的问题上发生冲突,罗马再次乘虚而入,在使塞琉古保持中立的有利条件下发动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前197年),在色萨利的西诺赛法拉击败了腓力五世,取得了中部希腊的控制权,并获得大量赔款。值得注意的是,罗马人在这次战争中为了赢得希腊人的好感和支持,多次打出解放希腊使希腊人重获自由的口号[37]。

腓力之子佩尔塞乌斯在继位之后继续组织反抗罗马的力量,罗马人于是在公元前171年发动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68年在希腊北部的皮德纳彻底击溃马其顿军队,阿卡亚联盟把包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内的1000名显贵送到罗马作为人质。公元前146年,科林斯的被毁标志着整个希腊落入罗马人的统治范围。

在马其顿战争期间,罗马人在公元前192—前188年又发动了针对塞琉古王朝的军事行动,塞琉古战败,失去了其在欧洲和小亚的所有领土,并付出巨额赔款,罗马人的势力由此扩展到亚洲西部地区。至此,希腊化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已落入罗马人的囊中,最后只剩下托勒密王朝一直苟延残喘,最终在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

[2]弗兰克·威廉·沃尔班克:《希腊化世界》,陈恒、茹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3]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曾德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页。

[4]弗兰克·威廉·沃尔班克:《希腊化世界》,第2页。

[5]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Ⅰ,前言,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页。

[6]陈恒:《希腊化研究》,第11—12页。

[7]普鲁塔克:《亚历山大》,Ⅲ,见《希腊罗马名人传》,席代岳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8]普鲁塔克:《亚历山大》,Ⅷ。

[9]普鲁塔克:《亚历山大》,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