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古代希腊文明的经济特征是 > 第二节 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02(第2页)

第二节 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02(第2页)

对斯巴达政体的评价相对于雅典政治,斯巴达政治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等级差别比较明显。斯巴达等级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雅典,尤其是政治权利。古典时期,雅典四个等级均有权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民众法庭,但在斯巴达,只有斯巴达人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官职,庇里阿西人几乎不享有政治权利,黑劳士则被完全排除在国家政治之外。二是民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斯巴达政治中存在公民大会、长老会议、监察官等具有民主性质的组织机构,和选举制度、轮番执政、集体协议等具有民主色彩的制度设置。三是政治稳定。古代斯巴达没有像雅典那样发生频繁、激烈的政治斗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总结,雅典历史上发生了11次政治变革,斯巴达历史上尽管存在政治变革,但远没有这么多。

这种特殊的政治体制很早就受到希腊知识分子的推崇。早在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诗人提尔泰乌斯就称赞斯巴达政治制度为“优良政体”(eunomia)。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胜雅典,斯巴达政治体制稳定、政治生活有序的特点引起了希腊知识分子的更多重视,他们称斯巴达政体为“混合政体”。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称斯巴达政治体制介于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之间,兼有两者的优点,受到广泛的欢迎,是仅次于贵族政体的优秀政治制度。尽管这时柏拉图还称斯巴达政体为“荣誉政体”(timocracy),但混合政体的思想已经出现[51]。在《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斯巴达的政治体制是最优秀的体制,它介于民主制与君主制之间,综合了民主制和君主制的优点。柏拉图认为,斯巴达政治体制中国王、监察官、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之间互相制衡,兼具集权和自由、公平与效率,这种体制保证了斯巴达社会的稳定、有序,保证了斯巴达政治的清正廉洁[52]。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认为斯巴达政体是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综合,兼顾美德和多数决定两大原则,也属于第二位的优良政体[53]。

还有些思想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斯巴达政体视作理想政体,但不是两种政体的混合体,而是三种政体,即君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他们认为二王代表君主政体,长老会议代表寡头政体,监察官代表民主政体[54]。这种政体在他们看来是最优秀还是次优秀不得而知。但是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继承了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认为斯巴达政体是最优秀的,这一政体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单独一种政体都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君主政体效率高但无法避免独裁倾向,贵族政体只有少数人执政,民主政体易诉诸暴力。因此,三种政体都不可避免地演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只有混合政体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又克服各自的缺陷:君主的傲慢与独裁被民众参政所制约,民众由于畏惧长老会议不敢无视国王,长老会议由于产生于选举因而具有崇高的美德,奉行正义的原则[55]。这样的政体既兼采众家之长,又克服了各自的缺陷,是唯一能长久存在的政体。

其实,无论是“优良政体”还是“混合政体”,实质都一样,那就是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有限度的、不彻底的民主制度。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Ⅷ。67。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29-31。

[2]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61。

[3]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49。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Ⅱ。46。

[5]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53。

[6]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28。

[7]晏绍祥在《世界古代史》一书中称为陪审法庭,郭小凌在《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一书中称之为公民法庭。

[8]菲洛克里昂(Philo)的字面意思是“喜爱克里翁”,克里翁是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国王的常用名。

[9]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9。

[10]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25。

[11]Aristotle,TheAthenianstitution,41。

[12]参见晏绍祥:《雅典首席将军考》,《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3]希罗多德:《历史》,Ⅴ。78,Ⅴ。97。

[14]荷马:《伊利亚特》,Ⅸ。317-322页。

[15]希罗多德:《历史》,Ⅵ。58。

[16]Xenophon,stitutionoftheLaians,ⅩⅤ。9,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London,1984—1998。

[17]Plutarch,Lives&#us,26。

[18]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Ⅲ。52,68。

[19]传说来库古改革时曾经到德尔菲神庙求得一份神谕,这份神谕被称为(大)瑞特拉,来库古正是根据这份神谕进行宪政改革的。色奥彭普斯改革时对国家宪制进行了改革,这些内容也以神谕的形式公布,被称为小瑞特拉,或大瑞特拉的补充条款。其实,据瓦德·盖瑞、哈蒙德等人研究,所谓的瑞特拉不是神谕,也不是斯巴达政府颁布的法律文献,而是他人的转述。参见H。T。Wade-Gery,“TheSpartarainPlutarchLycurgusⅥ:A。Plutarchus'Text”,TheClassicalQuartery,vol。37,12,1943;“TheSpartarainPlutarchLycurgusⅥ:B。theEynomiaofTyrtaios”,TheClassicalQuartery,vol。38,12,1944;“TheSpartarainPlutarchLycurgusⅥ:C。WhatistheRhetera”,TheClassicalQuartery,vol。38,34,1944;N。G。L。Hammond,“TheLycurgusReformatSparta”,TheJourudies,vol。70(1950)。

[2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5a11。

[21]Plutarch,Lives'Lysander,26

[22]希罗多德:《历史》,Ⅴ。39。

[23]PausaionofGreece,Ⅲ。5。2。

[24]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元老院内部的表决可能采用了多数票制。

[25]Plutarch,Lives'Agislaus,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