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奥尼亚暴动由小亚希腊城邦的上层发动,但波及了城邦的各个阶层。波斯基层统治的脆弱为地方分离主义提供了温床。波斯对暴动地区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不少地区被抢劫一空,众多的人口被掳掠到巴比伦等地。但战后波斯也开始改善对希腊地区的统治。在波斯主持下,伊奥尼亚各邦签署协议,停止相互间的武装劫掠,协商解决争端;重新丈量土地,并依据新的土地面积规定了贡金数额,税额与暴动之前一样[34]。暴动失败强化了波斯在东地中海的存在,战后波斯占领了赫勒斯滂海峡欧洲一侧的领土,并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城邦发生了直接联系,波斯与希腊世界的冲突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了。
[1]V。B。GormaheOrofIonia:AHistoryoftheCityto400B。Arbor,2001,p。90。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05a17。
[3]希罗多德:《历史》,Ⅰ。20。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Ⅰ。13。
[5]希罗多德:《历史》,Ⅳ。152。
[6]希罗多德:《历史》,Ⅲ。60。
[7]叙罗松的统治何时结束尚不清楚,可能是在公元前500年的伊奥尼亚暴动中被推翻。
[8]希罗多德:《历史》,Ⅵ。13。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11b27。
[10]希罗多德:《历史》,Ⅴ。27。
[11]希罗多德:《历史》,Ⅳ。97。
[12]希罗多德:《历史》,Ⅰ。29。
[13]希罗多德:《历史》,Ⅰ。46。
[14]希罗多德:《历史》,Ⅰ。69,77。
[15]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6]希罗多德:《历史》,Ⅰ。75。
[17]希罗多德:《历史》,Ⅰ。141。
[18]希罗多德:《历史》,Ⅰ。141。
[19]希罗多德:《历史》,Ⅰ。170。
[20]希罗多德:《历史》,Ⅰ。143。
[21]希罗多德:《历史》,Ⅲ。1。19。
[22]希罗多德:《历史》,Ⅲ。13,14,44。
[23]A。T。奥姆斯特徳:《波斯帝国史》,李铁匠、顾国梅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38页。
[24]希罗多德:《历史》,Ⅲ。120-125。
[25]希罗多德:《历史》,Ⅳ。87。
[26]希罗多德:《历史》,Ⅳ。137。
[27]希罗多德:《历史》,Ⅳ。89。
[28]希罗多德:《历史》,Ⅴ。26。
[29]希罗多德:《历史》,Ⅴ。28。
[30]希罗多德:《历史》,Ⅴ。11。
[31]希罗多德:《历史》,Ⅴ。23-25。
[32]希罗多德:《历史》,Ⅴ。73。
[33]这里的萨拉米是塞浦路斯岛上的一个城邦,与位于雅典萨拉米港口的岛屿同名。
[34]希罗多德:《历史》,Ⅵ。42。